徽茶文化史大事记(六)

徽茶文化史大事记(六)2020-11-17 12:08五杯茶 阅读:76 字体:
茶文化史大事记(六)

他正居住在歙州,其间曾经到祁门县游览过,对修造阊门溪工程的始末非常熟悉,因此就在咸通三年(862年)秋七月十八日写作了此文。
  此文开篇就说明了阊门溪的有关情况。
  阊门溪位于安徽祁门县西南十三里。
  因为有两座山对峙而立,并且靠得很近,犹如阊门,所以得名。
  阊门溪今名阊江,又作昌江,在祁门县城东闽江之上。
  阊江北起黄山西脉的大洪山麓,蜿蜒南下,流经祁门再到浮梁、景德镇,注入鄱阳湖,最后流进长江。
  阊门溪的主要功能也就在于水运,不禁令人如此疑问,水运有何重要性?
  原来,祁门是个山多田少的地方,粮食不能自给自足,幸而水土肥美适宜种茶,于是老百姓靠山种茶,仰茶为生。
  当时祁门县共有5余户,以茶为业者竟达百分之七、八十,也就是说大约有0户左右是种茶专业户。
  如果一户按照6口人计算,那么就有20多人专门从事茶业,穿衣吃饭,供给赋税劳役,都要依赖茶业。
  每年二、三月的时候,商人们携带“银缗缯素”前来买茶。
  银就是银钱,缗是古代穿钱的绳子,缯是丝织品,素是洁白的生绢,简言之,就是银钱布匹。
  有了钱,还可以买粮食、交赋税、供劳役,于是穿衣吃饭,赋税劳役都有了着落。
  南宋罗愿撰写的《新安志》说,祁门人以“茗漆纸木行江西,仰其米给。
  ”就是说祁门地区以茶叶等土产外销来交换米粮。
  这表明茶业对于祁门人来说,是民生大计,断然不可少的。
  众所周知,江西浮梁在唐代是全国最大的茶叶集散地,《元和郡县志》载:“浮梁岁出茶七百万驮,税十五万余贯”。
  歙州与浮梁之间依靠祁门阊江水系连通。
  祁门茶叶外运主要是走水路,通过阊门溪到江西,西行至鄱阳湖,再进入长江运销。
  显然,对于祁门乃至歙州的茶叶贸易而言阊门溪是多么的重要。
  诚然阊门溪济人利物,但是水道太险恶了。
  大石头都被急流冲得随水转动,礁石与漩涡时隐时现,六七十里路的水程险象环生。
  无论航船装载轻重,船工舵手是否勇敢,侥幸能够渡过的,就象流星飞驰一样,倘若有所闪失,顷刻间就消失于漩涡中。
  如此重要的水道,竟是这么令人堪忧,当然需要治理了。
  第一次治理,时在唐宪宗元和(806—820)初年。
  祁门县令路旻开始治理阊门溪,曾开斗门宣泄阊门溪激流,于是客商行人争相到祁门来,民户因此安宁富裕。
  但是,后因斗门废,阊门溪又重新为患。
  唐穆宗长庆(821—825)年间,祁门县令王迅曾经粗略地视察阊门旧址。
  可能由于当时有关茶叶生产和销售等事务委派各州县管理,特别看重一时的吸引客商,所以他并没有作进一步的整治。
  到唐懿宗咸通(860—873)年间,已经五十多年了,阊门溪之患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咸通元年(860年),陈甘节为祁门县令。
  他是一位难得的父母官,认真访求民间疾苦,得知阊门溪情况后,迅速赶到现场,亲自视察险情,叹息水患确实可怕。
  于是下决心进行大规模整治,改险阻为平安,在征得歙州太守同意之后,立即付诸行动。
  在费用方面,陈甘节以自己的薪俸、节余的茶税采购木材、石料。
  其奉献精神不言而喻。
  同时,他召集当地和外地的客商、船户,请求大家自愿赞助,没有硬性摊派,更没有横征暴敛。
  工作方法也值得称道。
  在工期方面,从咸通元年(860)夏季六月开始修造,到咸通三年(862)春季二月竣工,工程有条不紊地按期顺利进展。
  在质量方面,新修的堤坝坚实牢固,又高又宽,大水平稳地顺流而下,无论是商人的大船,还是百姓谋生的小船,均自由来往,没有一点阻碍。
  经过这次全面整治,改善了祁门山区的交通条件,解除了茶叶贸易的重大障碍,促进了祁门茶业的进一步发展。
  由于茶叶产销通畅,全县以种茶为业的人,能够安心勤奋地劳作,山上山下都种植茶树,不再为衣食而担忧。
  茶园面积不断扩大,日益形成专业化的农业区域——茶叶种植区、以茶为生的专业种植户——茶农。
  这种专业化生产有利于制茶技术的进步,茶叶品质的提高,无怪乎客商们都说祁门的茶叶色黄而味香,超过其他地方,纷纷前来购买。
  茶叶贸易规模更加扩大。
  以前商人们用牲口驮、用肩膀扛、用手推车走陆路,数量极其有限。
  纵然有的想多买些,要从大江大河上运走,也必须先用小船轻载。
  这些问题都因新修阊门溪迎刃而解。
  茶叶贸易的繁荣,对山区经济开发无疑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祁门县新修的阊门溪,水利工程坚固永久,与山川一样长存。
  地方官的功劳是显而易见的。
  人心自有公道在,据《祁门县志》记载,百姓曾建立“三贤祠”,纪念县令吴仁欢、路旻及陈甘节等人。
  唐代封演在《封氏闻见记》里曾说,开元(713—741)年间,安徽江淮地区的茶叶就大量运销山东、河北、陕西等地,“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额甚多。
  ”唐代,安徽茶树种植已经遍及长江南北诸多州县,安徽茶叶因贸易四通八达而声名鹊起。
  祁门县就是其中一个典型性的代表,张途的《祁门县新修阊门溪记》可以让人管中窥豹,能够想见安徽茶业的发展盛况,诚如王敷在《茶酒论》里所说“浮梁歙州,万国来求”。
  综观以上所述,在安徽茶文化发展史上,张途所著《祁门县新修阊门溪记》是第一部较为系统论述地方茶事的著作。
  随着我国茶文化研究的日益深入,该文蕴涵的安徽乃至中国茶文化发展的重要信息,越来越引起诸多学者的浓厚兴趣,其内容在不同的视角上得到解读与赏析。
  (发于《徽茶》第十期文/安徽农业大学中华茶文化研究所章传政)
  举报/Report

徽茶文化史大事记(六)安徽茶历史文化 闲谈安徽茶文化 分类 专题 VIP 我的 建筑 考研 微案例 漫画 充值 小说 日报 下载App 

安徽茶历史文化

支持原创,感谢原作者,当前文章内容由茶友提供让茶友参考之用,如需删除请随时联系我哩

    • 茶历史 茶历史 4

      徽茶文化史大事记(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