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吃惊的茶与茶具的古生史!

令人吃惊的茶与茶具的古生史!2020-12-01 12:27五杯茶 阅读:179 字体:
令人吃惊的茶与茶具的古生史!

从茶诞生的神农时代,到秦汉六朝,茶的制作和饮用,仍然是自然的、朴素的。
  确切地讲,在陆羽《茶经》问世之前,茶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并不显著。
  那些煮茶为饮的人,多为产茶地区的居民、修行的道士以及信仰神仙术的文人,像陶弘景、葛玄等人,他们相信茶能够通仙灵,久服可轻身换骨,羽化成仙。
  这段时期,人们对茶器的选择,基本是拿来主义,甚至是一器多用,对其功能和审美并没有太高的追求。
  人类的发展历史,是从学会制作工具开始的。
  而原始陶瓷的诞生,一定是人类在获得钻木取火的技术之后,突然在某一天,发现黏土经过火的炙烤后,变得坚固耐用,于是经过有意识的实验和设计,最终发明了原始陶瓷。
  原始陶瓷的诞生,标志着人类从原始社会进入了新的技术时代。
  《史记》记载:“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
  ”掌握了烧陶技术,人们就可以制作鼎、釜、鬲、甑等器皿,通过烧、烤、蒸、煮做饭。
  学会了利用陶器,人们便拥有了杯、碗、盂、壶等饮食器。
  这些形随功能、原始简单的器皿,就是早期为满足生存需要而创造的煮茶喝茶的基本工具。
  最早的陶器,几乎都具备敞口、宽腹、圆底的特征,毫无疑问这是最原始的模仿设计。
  先民们在生活过程中,比较熟悉身边的葫芦、果壳、篮子等,并且在陶瓷出现之前,人们已经学会了利用果壳、蛋壳、贝壳、植物茎叶等具有一定容积的物品,作为储物和盛物器皿了。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技术的进步,人们开始饲养家禽、家畜等,陶瓷器具的器形,便逐渐从植物的仿生,扩大到模拟动物和人的仿生。
  原始陶器
  大汶口陶鬶
  此后器皿的造型,虽然复杂了很多,但器具并没有削弱其使用功能,更多的是符合使用目的的有意识的设计,期间还融入了个人情感,使得原始的陶瓷生活器皿有了亲人的温度,萌芽了极富情趣的审美与精神诉求。
  例如大汶口文化的狗型陶鬶、袋足陶鬶等,其形制有流有把,是活灵活现的、有着浓郁生活气息的盛水或倒水器皿。
  《墨子》有“陶铸于昆吾”的记载,说明在夏代,昆吾人已掌握了铸铜技术。
  随着陶瓷技术的发展,制陶技术的成熟和窑炉工艺的完善,特别是陶范的烧制成功,到了商代,催生了青铜器的蓬勃发展,中国由此进入了长达1500年历史的青铜时代。
  青铜器的纹饰,其本身就是陶瓷的纹饰,二者互为因果。
  青铜器工艺的进步,反过来使得制陶工具不断地完善和精细化,从而又促进了陶瓷技术的发展。
  新石器时代晚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财富有了大量剩余,于是分化出了不同的社会阶层,奴隶社会制度开始形成。
  由于陶器的烧制温度低、质地疏松、吸水率高,为保证贵族们的饮酒需要,质地更坚硬、吸水率更低的原始瓷器应运而生,其装饰特征,也从充满生活意趣的色、构图,突然转变为肃穆庄重、硬朗神秘,以彰显时代的强权、等级、秩序等。
  商代晚期,先民们烧窑时发现,熏染在器皿表面的草木灰受热融化,形成了灰釉,原始瓷器开始出现。
  草木灰釉的无意识发明、有意识的利用,是原始瓷器创制成功的必备条件。
  人们掌握了釉的使用技术以后,便主动把草木灰烬涂抹于器皿的表面,从而可以烧成青、褐色的原始瓷器。
  千度成陶,原始青瓷的烧造,通常要达到1200℃左右。
  原始瓷器的出现,使得器皿表面变得光滑洁净,不易污染,便于洗涤,而胎质相对松软的陶器,便迅速走向衰落。
  晒青毛茶
  原始瓷器是陶器向瓷器过渡阶段的产物,尽管仍处于瓷器发展的初级阶段,但是,从无釉陶器发展到敷釉的原始瓷器,是我国陶瓷史上的重大飞跃和技术进步。
  此时玻璃化的釉,还属于灰釉。
  经测定,釉中氧化钙的含量可达15%以上,其釉色中的青、青黄和褐色等,是釉料中氧化铁的呈色。
  近几年,茶器中热卖的所谓柴烧茶具,很多就属于落灰釉烧。
  如果严格区分,尚属于原始青瓷的概念,它们大多胎体厚重,烧制温度低,没有完全烧结瓷化,吸水率和显气孔率都比较高,尽管表面有釉,究其本质,还属于工艺比较落后的釉陶。
  这些低温的陶器,美其名曰降低或改善了茶汤的苦涩度,无非是因胎体疏松,产生的吸附作用而已。
  灰釉烧制的釉陶茶器,在国内的流行和对之的盲目崇拜,与近年日本茶道的传播影响有关。
  唐宋时期,日本掀起了全面学习中国的热潮,从中国引进了还原火焰的烧制技术,将烧陶温度提高到千度以上。
  随着唐风东渐,唐宋的饮茶方式受到膜拜,日本的陶瓷又受到唐代越窑青瓷的强烈影响,深刻推动了日本平安时代绿釉器和专用陶瓷茶器的产生。
  当中国进口的青瓷茶具(又称唐物),珍稀昂贵到非庶民之能力所及的时候,千利休在传承珠光和绍鸥茶道思想的基础上,把寺院的清规、禅僧的生活,与茶道的文化艺术形式结合起来,创立了简素的草庵茶,将饮茶的物质需求降低到最低限度。
  茶器的选择,不再拘泥于过去的珍品名器,真正把日本早期的贵族特权茶道,还原为普通百姓皆可参与的茶道艺术。
  呈现黑红两色、没有纹饰的乐烧茶碗,就是在日本茶道开始平民化的背景下产生的。
  “茶道”一词,最早是由唐代诗僧皎然大师提出来的。
  日本对“道”的理解或解读,一般多侧重于方式或方法,因此,日本茶道和中国茶道所表达的内涵,是迥然不同的。
  日本的茶道,带有浓重的佛教痕迹和日本的美学、哲学特征,更多注重的是仪轨和修行方式,甚至和茶无关,茶对他们仅仅是一种借以修行的媒介而已。
  从商周、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原始低温瓷器逐步开始向真正的瓷器过渡,尤其到了东汉,已经在上虞出现了和现代瓷胎相近的瓷器残片。
  该出土标本的烧成温度,可达1310℃的高温,胎体瓷化致密,吸水率为零,透光度良好。
  浙江上虞窑,是著名的越州窑的一个窑口,该瓷器残片的发现,是陶瓷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也是陶瓷技术发展的又一次重大飞跃,中国陶瓷由此掀开新的篇章。
  《华阳国志·蜀志》记载:“南安、武阳皆出名茶。
  ”贵族们可以武阳买茶,也有仆人为其“烹荼尽具”。
  此时的茶碗,大概就是原始青瓷,其口径应在20厘米以上。
  那时的茗粥、羹汤,适合用大碗去喝,所以,古代文献里常常会说“喝茶”、“吃茶去”。
  汉代以烧造青瓷为主,黑瓷较少,而青瓷又以越窑为佳。
  黑瓷和青瓷,生产工艺基本相同,都是以铁作为着色剂的。
  其差别在于,当釉料中氧化铁的含量低于3%,烧出的是青瓷;其含量在4%~9%,就可以烧成黑瓷。
  黑瓷长期以来,因瓷胎质地较粗,釉色太深太重,无法表现食材、品饮之美,基本不受贵族们待见,故历史上多用作民用器皿。
  到了宋代,宋徽宗斗茶,追求“茶欲白而盏欲黑”,普通的黑瓷才有了咸鱼翻身的机会。
  但明代的废团改散,使饮茶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茶盏开始以白为佳。
  黑褐色的茶盏,因无法适应欣赏茶汤的需要,而逐步退出市场,故明代许次纾《茶疏》里说:“茶瓯古取建窑兔毛花者,亦斗碾茶用之宜耳。
  ”张谦德在《茶经》中讲得也很实在,他说:“向之建安黑盏,收一两枚以备一种略可。
  ”明代以后的黑盏,已失去了赏茶、鉴茶、表现茶的实用功能,仅余其收藏、玩赏的意义。
  

令人吃惊的茶与茶具的古生史!茶历史茶具总类论文 茶具因人们饮茶的需要而产生,随着用于茶事的专用器具应运而生,且种类大大增加,以陶瓷茶具为主,同时贵族、

茶历史茶具总类论文

支持原创,感谢原作者,当前文章内容由茶友提供让茶友参考之用,如需删除请随时联系我哩

    • 茶历史 茶历史 4

      令人吃惊的茶与茶具的古生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