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的记忆:走进宁海马岙村

村的记忆:走进宁海马岙村2020-11-28 11:31五杯茶 阅读:50 字体:
村的记忆:走进宁海马岙村 


  村的记忆:走进宁海马岙村
      马岙村位于宁海县西北部,毗邻新昌县和奉化县、天台县三界交汇处,是个历史悠久的古村,村里95%都姓俞。
五代后周显德四年(957)新昌五峰俞氏(更早来自山东青州)的支派迁入马岙,本来马岙(也叫马坡)有马姓人居住,后因俞氏族人是官宦人家,家境殷实,气势浩大,用银子交易迫使马姓人外迁,而村名至今仍名“马岙”。
  马岙村山水方圆约30平方公里,有许多连绵不断的丛山峻岭和少量湖泊,(即松木岭水库和螺丝潭水库),马岙村就选落在丛山中凹地最为宽广的夹山中间,这也是俞氏先祖的英明。
  山中植被茂盛,峰峦奇秀,河中灵石光洁如肤,可谓处处见景,山山显秀。
  置身其间,耳听林涛和鸟声,眼望青山伴绿水,风光无限好。
  天下源头的水,从石缝中从砂岩里流出,清澈无比,甘甜爽口。
  马岙的山水像是不施粉黛的乡间少女,朴实中沁透着灵秀,宁静中蕴含着生机。
  
    在离村西不到一公里的地方,有一个名叫“木勺潭”的地方,终年流水汩汩,瀑布直流,涛声悦耳。
  瀑布下清潭深不见底,游鱼穿梭历历可数。
  这样的情景,不由得令人想起柳宗元脍炙人口的名句:“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该潭上口小底下大,型似勺子而得名。
  潭水始终满至勺口,不会太多溢出。
  据说,该潭有一底口直通松月庵桥下的龙潭
  当年,俞法师秋圣是马岙的武林高手,有一天上午,秋圣与他的师弟麻鄂一同前往松月庵送斋,完事后,麻鄂约师兄秋圣来到松月庵旁边的山上,山上有一块平地,边上就是悬崖峭壁,峭壁下有一个狭窄而又很深的龙潭,长年涛声不断,(现在,这里的悬崖峭壁已炸开了一条路,通往寺庙),两人在此切磋武艺。
  因平时两人有所不和,心存的麻鄂,使出阴招,趁秋圣不备之时,把秋圣推下悬崖30米下的龙潭,并搬起一块直径约有小孩身高一样的大石头,砸了下去。
  麻鄂认为秋圣肯定必死无疑,暗暗窃喜。
  当他走到桥棚河边的石板桥时,看到桥棚的凉亭里,一群人围坐在一起,谈笑风生,其中,有一个浑身湿漉漉的人居坐在中间,好似师兄秋圣,麻鄂瞪大眼睛,确定是师兄无疑,顿时小腿发软,脸色发白。
  回过神来后,连忙赶回家中,拿起包裹,连夜逃往了外地。
  至今,无人知晓。
  当然,这是一种传说,无人考证。
  
    马岙是一个保存比较原始的古村,村里有上坂、和泽、桥棚、中央泽、里泽坑等区域组成,村中所有大小道路都是用石头石子铺成,没有泥土路。
  尤其“黄道街”用长条大石块横铺而成,仔细观看,路面石块有淡黄淡红淡青,颜色各异,街宽约3米,长约40米。
  《宗谱》记载,这条街是马岙俞氏20世祖为时任南宋殿前将军俞极宗所建。
  俞将军因年事已高,便向朝庭辞官告老还乡。
  皇帝多次挽留,要其辅佐江山社稷,然俞将军辞意已决,皇帝只好放行,并赐许多马匹、丝绸及金银财宝,下旨允其在马岙乡兴造府第,立圣牌。
  该将军念及黄恩浩荡,也得皇帝允旨,就把宅前的道路命名为“黄道街”,这在中国农村极为少见。
  
    拥有1100多年历史的马岙村,曾经建有3座大小祠堂,其中,大宗祠名为“永思堂”占地800平方米,创建于明万历八年(1580年)。
  清顺治五年(1648)年,俞抒素在马岙建立了反清根据地,起名“白头翁”反清起义军。
  清朝廷得知消息后,派出大批清军直扑马岙镇压,俞抒素率众起义,后终因敌不寡众,慘烈失败,起义军死伤无数。
  起义军死亡官兵均埋葬在前山的“千人池”,前山的“千人池”也因此而得名。
  起义失败后,清军点火烧毁了作为起义指挥部的大宗祠。
  康熙十九年(1680年),大宗祠在溪畔重建。
  宣统二年(1910年),一场大火,祠堂化为废墟。
  大火整整烧了一天一夜,村民悲泣不止。
一座气势宏伟的古祠又一次被大火无情的吞灭了。
  民国元年(1912年),族领推荐俞民承为经理,号召村民出钱出力,聘请宁海、新昌两地的能工巧匠,再一次重建祠堂。
  该祠堂在建筑结构上特显雕功之精美,祠堂大殿选材粗大,柱石精美,布局结构合理,大殿正好面对戏台后方的五峰山,正中供奉着俞氏六世祖和九世祖两尊牌位。
  正堂上方悬挂着多块匾额,其中“飞骑上尉”和“云骑三尉”两块匾额均为早年所存的原物,及一块金字匾“源远流长”,以及“殿中执法”、“文魁”等匾。
  还有一对长联,蕴含无限深意:“留一点心田,百世子孙耕不尽,绵万年血食,四时祖宗享无疆”。
  有一块历史含金量更重的是刻有“圣旨荣封”的直笃牌匾,据说,是皇帝亲封亲写允挂此匾。
   正对小院大门,有一对石狮子,高1.5米,雕得鲜活可爱,于是无数位男女老少都喜欢抚摸一下,久之通体铮亮。
  石狮旁两扇大门上画有门神,凶煞威武,小孩子不敢多视,以免晚上恶梦缠身。
  据说,这对石狮子是民国五年(1916年)在新昌朱埠出重金选当地能工巧匠打造,关于这对石狮子,还有个有趣的传说,当时石狮打造完后要扛到这里,起先公狮在前,母狮在后,结果雇工花了九牛二虎之力,都没办法移动丝毫。
  耽搁了半天,有人想了办法,把公母狮子的前后顺序对调,结果轻松地扛了起来。
  看来,这只公狮子还是个“怕老婆”的呢!是“妻管严”啊。
  走一走,看一看祠堂的每一个角落,都会发现很多的历史古迹,这就是马岙留存至今的“唐刺史俞公家庙”和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戏台”。
  
    马岙宗祠戏台与宁波市区庆安会馆内的戏台相似,,结构上都包含了主台、后台、看楼、藻井等主结构。
  但马岙宗祠戏台藻井却仿佛匠心独具,顶部藻井俗称为“鸡笼顶”式。
  有罗旋鸡笼顶为同心圆攒心顶和八角攒心顶,均属半球薄壳体构造,为国内所罕见。
  藻井的构造方法与宁波保国寺和庆安会馆一样,都不用一枚铁钉,全用千百狭长的细工雕刻板接榫,拼搭,极为巧妙、牢固,一段紧咬一段,互相衔接承托的穹窿形圆顶,玲珑奇妙,变化无穷。
  其建筑工艺成为江南古戏台中的一绝。
  戏台藻井不但在声学上对戏曲演唱具有拢音和扩音的实用功能,在没有其他扩音设备时,它照样能使舞台艺术达到更加完美。
  仿佛是“大弦嘈嘈声如急雨,小弦切切声如私语”,让人们领悟到这沉重舒长、低细绵密、清浊圆润的声韵。
   走近未曾朱漆贴金的戏台,台高1.5米,面阔、深各4.7米,台顶藻井方口抹角梁下平棋三角板,饰四角蝙蝠如意,中心罗旋娥罗顶用十六条昂头,盘绕结顶于铜镜。
  戏台的檐下额枋施平板枋。
  采用出头枋雕龙头。
  戏台的明堂地面满铺溪滩卵石,春风过后,一片嫩绿,生气盎然。
  迈过仪门中高出地面近半米的门槛,可见戏台、厢楼和祖堂。
  单层然而高达三层楼的祖堂,依然是庄重古朴而素雅。
  戏台的美人靠栏杆上刻有戏曲场景,可分辨的有《西厢记》、《白蛇传》、《桃园结义》。
  左右各七间的看戏楼,栏杆上刻有一对与戏台相关的楹联: 
  逸事放当年,乐奏升平,岁歌大有;
  闲情消永昼,花簪妇女,竹马儿童。
  
    马岙义祠的建筑形状与“唐刺史俞公家庙”几乎相同,只不过面积略小,只有700平方米。
  其中,也有大殿、戏台、厢房,戏台结构没有大祠堂戏台那样精致精美,但也是上乘之作。
  在宁海历史上,曾经发生最惨烈的方孝孺被明永乐皇帝朱棣“诛十族”事件。
  共死难八百七十多人,并且株连极广。
  面对血淋淋的屠刀,许多人视死如归,视刀斧如甘饴,造就了被鲁迅先生所称赞的“台州式硬气”。
  
      马岙“义祠”的修建,也与“方孝儒案”有关。
  明初马岙地方乡绅俞尹彬与方孝孺相交甚厚,“方孝儒案”发生后,俞尹彬也受至牵连,官府行将治罪。
  其兄俞尹
  璋爱弟情深,冒死决定代弟顶罪。
  但如此则会连累到自己的家人,俞尹璋与其夫人李氏共育有两子。
  当时李氏夫人有一随嫁婢女(姓名已无考),为救夫人与两公子,与俞尹璋认为夫妇,代李氏受难。
  被官府押至建康(今金陵南京)其后婢女与俞尹璋为不再累及族人,在建康(金陵南京)双双自尽。
  俞尹彬闻之大为悲痛,命其子俞忠济与俞忠鼎将二人遗体护送回马岙,安葬于黄大坑。
  并于宣德元年(1426)在墓边建一座庵堂,名为“贞清庵”,明隆庆三年(1569),改庵堂为“义祠”。
  婢女也被马岙人尊称为“义太婆”。
  明万历年间“方孝孺案”平反后,由礼部右待郎、大学士邵景尧撰写《义士俞尹璋碑》,旁边有《义太婆碑》。
  在义祠的正厅镌有一副对联:“抵算他方门十族,却保我母弟三人”。
  表达了马岙人对俞尹璋与“义太婆”的感佩之情。
  人间真情、重情重义、视死如归,在俞尹璋及“义太婆”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同时,修建义祠,也体现了马岙人“前人之事,后人勿忘”,号召族人更加团结,更加奋进。
  
    位于马岙村东口的“天禄院”与“松月庵”隔山相望,背心相连。
  最早“天禄院”始建于1823年清道光年间,1875年清光绪年间重建,庙宇建筑格局,占地500平方,正中大殿三间,两边厢房六间,殿后有廊坊,大殿圆木柱,石盘底,梁架交错,木楯铆接,青瓦制面,飞檐翘角。
  院内有铁铸香炉,转运石,文林公塑像,大殿正上方高悬“天禄院”金扁一块,大殿中镌“世善存仁”额扁一块,意思是告诫后人要世代行善,心要仁慈。
  门柱最早对联一副,“天也有情人有情”“人间互扶是真道”,现今对联“纪念文林医术济世,颂扬普化慈心助人”。
  左右厢房壁画历历可数。
  院址依山傍水,院裹山中,紧靠“龙颈”而建。
  此地群山起伏,幽谷深遂,山势雄伟,一条长溪穿山而过,溪边石壁上“龙须”(当地一种特有的龙须草)飘逸,一只“石水牛”常年镇守溪河中。
  据说,此“石水牛”原为天庭黄母娘娘身边的一个书童,一次为黄母娘娘清洗镜子时,一不小心把镜子丢进了“天井”里,镜子乃黄母娘娘心爱之物,弄丢了镜子,那还了得,黄母娘娘一怒之下,把他贬到了人间,因天色将晚,匆忙中,书童降落到了马岙的一条溪河中,正好有一只水牛在溪河中戏水。
  此时,天庭时辰已到,一时之急,书童就把自己变成了一只“石水牛”,从此成了马岙村的“镇溪之宝”。
  。
  
    “天禄院”内有一泉井,被称作“观音圣水”,常年不溢不凅,色碧甘甜。
  当年,文林大夫常用此水为病患煮水熬药,看病治病,祛病延年。
  附近慕名前来看病和饮取者络绎不绝。
  在每年的农历10月18日,是文林大夫的生日,新昌、天台、奉化等各路香客、病愈者和友人,前来庆生祝寿,人来人往,热闹非凡。
  文林大夫医术高超,僧人念经讲佛有道,因而“天禄院”香火十分旺盛,十分繁荣。
  上世纪60年代,中国发生了文化大革命,破旧立新,反对迷信,马岙也不例外,毁掉了院内菩萨,砸坏了一些法事器皿及字画和其他古旧设施。
  把“天禄院”改名为:“文林纪念馆”,(宁海有县志记载)僧人皆跑。
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宗教逐步恢复,庙院才开始有了一些生机。
2010年初,由马岙村里富商俞志秋、俞德宽、胡娟香及俞氏全体村民出资重新规划修建。
  在溪边填高了一块土地,并在此地上,按照庙宇宗教风格,建造了一座四合院式仿古庙宇,与原“文林纪念馆””融为一体,新增大殿,东西厢房各五间,正大门三间,香客居所六间,长廊古典幽雅。
  新“天禄院”的扩建,布局更加合理,整体面积也增加至现在5000多平方。
  原“文林纪念馆”与这次扩建一起整体修缮布局,同时,恢复“天禄院”名称,于2011年10月开光迎客。
  
    “天禄院”大殿中塑有财神爷,文林公塑像。
  殿中藏有“文林公医术记叙”、“文林公药典吉本”及医药用具等。
  “文林公医术记叙”中,有如下记载:选一例:一天,从天台来了两男两女登门求医,矮男姓张,背部肿毒,布满脊背;瘦男姓杨,腿部浮肿如牛腿,拐不离手。
  两女的都姓吕,肤色白一点的年龄稍轻,患长久腹部疼痛,脸色苍白;肤色黑一点的年龄稍大,患半体麻木,行动不便。
  文林公态度和蔼,不厌其烦,不厌其脏,依次把脉、开方施药、开刀手术。
  忙碌完毕,又安排他们居住在厢房,亲自嘱咐手下煎汤熬药。
十日余,患者个个痊愈。
  像这样的治病案例,数不胜数。
  文林公的医德医术也因此在方圆百里家喻户晓。
  
    西厢房中悬挂和记叙着“俞法师太公”画像和其传奇故事。
  这里略举两例俞法师故事。
  例一:一日,俞法师出门,赶路匆匆途径横路庵沙桥时,天色已暗,偶见一根又粗又长的青刺藤横在路中间,法师停睛一看,只见青刺藤头似马,边翘四根长刺,尾略弯曲。
  法师略定此物非一般青刺藤,定有名堂。
  于是,拿出随身宝物“老烟筒”,从眼前一晃,便知分晓,此为何物。
  原来是“木勺潭”的箭刺龙所变,因之前箭刺龙心术不善,经常与马岙村民作对,白天村民们见天气晴好,太阳高照,就出来晒衣晒谷,等村民们晒好了衣谷,天气就突然乌云密布,倾刻间就下起了大雨,再等村民收起了衣谷,太阳又出来了,就这样戏耍村民,村民甚是愤怒。
  于是,就请俞法师施法使箭刺龙无法在“木勺潭”留居,才逃往“笑松坑龙潭”寄宿,为此箭刺龙一直怀恨在心,寻机。
  俞法师身上的这支“老烟筒”系夜光木所做,为法师日常扣烟及施法之道具。
  正当箭刺龙弯头准备泻水作恶时,俞法师拔出宝剑,一声大吼,你这孽畜胆敢挡我去路,一刀挥下,斩去了半截尾巴。
  箭刺龙剧痛难熬,腾空而起,带伤而逃。
  逃亡路过的青山被鲜血染红,像火烧过一样。
  自此,这里的山被取名为“火烧坑”。
  “笑松坑龙潭”里的箭刺龙,从此也就成了短尾龙,安分了许多年。
  例二:一次,俞法师因宁海县衙师爷邀请,去参加县衙召集的一个会议。
  当行至黄坛时,夜幕降临,天色已晚,法师只好在此解下行囊息脚投宿,待天明再继续赶路。
  便向客栈老板要洗脚盆洗脚,准备洗洗休息。
  因当天客栈投宿人太多,脚盆已无多余。
  法师就说:“没有洗脚盆,竹筛子也可”,老板感到好奇,问:“竹筛子要漏水的,怎可洗脚”,法师说:“不妨,你去拿来即可”。
  老板应允拿来了竹筛子,递与法师,法师放好筛子,并从旁边水缸里捞了一木勺子水,用左手轻轻在竹筛子上一按,朝竹筛子里倒上木勺子里的水,只见竹筛子里冒出水汽,而水无从竹筛里漏出溢出。
  住店客人和老板极为惊讶。
  连说:“奇怪,奇怪,真奇怪”。
  此事,一传十,十传百,遐迩闻名,说是神人。
  所以,俞氏裔孙为纪念他,以佛来供奉,让后人永远瞻仰和祭拜这位传奇的法师。
  
    据传“天禄院”院名为清道光皇帝所赐,意思是“安享天年,福禄无疆”,为俞公文林美好祈福。
  据史记载,文林公朝廷为官至督察院左右督御史,官正三品,为官清廉,刚正不阿,广交友人,乐施好善。
  年高返乡后,也最喜佛道两门,拜佛看经,行医乐善。
  文林公有一蝉联“行善当从实处行,莫沽虚誉图声名”,足见文林公之高风亮节。
  
    建造“天禄院”还有一番故事。
  据说当年,筹建“天禄院”时,为建在何处,族管机构为此伤透了脑筋,求助了不少高人,仍无定处。
  有一日,忽然白昼如夜,风雨交加,一声惊雷,一道闪电,在村东边石塔处,把河对岸一颗上百年的大柏树从头至尾撇了一半,不久,天高云淡,族人们赶紧跑去东边的石塔处,看到河对岸的柏树上,映现出一行竖字:“天禄龙颈处”五个大字,不久便消失。
  后来据说是,太白金星云游至此,从云端忽然飘来一道金光,太白金星很是疑惑,于是,放慢脚步,看到下面风光无限好,也看到溪河中的书童“石水牛”,因是黄母娘娘贬罚,太白金星也不敢施救,只好让其长伏于此。
  飘来的金光来自一祠堂处,原是道光皇帝所赐的“天禄院”的一块金额扁,看见一群族人围匾而座正在议事,太白金星十分好奇,侧耳一听,大家正为建院选址而恼。
  于是,太白金星拿出玉斧,在此劈开天地髓,金钩钓出老龙涎,叫老龙王让出“松月庵”后背面的一块宝地,让族人用建“天禄院”,院的东西南面仍为九条龙子盘踞。
  随后,太白金星撇树赐字并丢下一块“运石”拂手而去。
  此“运石”就是后来“天禄院”中一进门厅的“圆球石”是也。
  诚拜“天禄院”抚摸“转运球”蕴藏着成圣成贤气息,病根自拔,病体自愈,延年益寿,指示迷途,勉而行之,当有益处。
  
    在“天禄院”前后山上有两块大石,高数长,一块为“明理石”,一块为“祛病石”,幻化无穷。
  据说,可逆水升天,可化点迷津,病患自理,妙理自明。
  文林大夫积善积德,遇事讲韬略,为多做善事,文林大夫每晚必看《玉皇心经》和医术书籍,博采众长,施服于众。
  因为白天看病求医者窜流不息,文林大夫莫能人人俱看,人人施理。
  只好用晚上时间,把一些做人及治病之理,写于纸上,每天清晨交小和尚鸿慈拿去粘贴在两块石头上,久而久之石头变成了“灵石”,俱教来人,除病之道,悟透明理。
  凡来马岙者,均去拜访“灵石”,按石循事,十分灵验。
  此祛病“灵石”乃为院后山上的一支:“石壁”,现书有“石壁书空”字样。
  
    马岙解放前是一个高度自治的小社会,村里有800多户人家,3000多村民,有族领和判事机构。
  村里有很多木匠、漆匠、瓦匠,铁匠铺等,且个个手艺精湛,一手绝活;村里文化丰富,有自己的戏班子,每年都能编排好几台戏曲,外地戏班子也经常窜演;药铺、当铺、杂货铺、郎中、作坊一应俱全。
  打“嬷糍”和打“年糕”是马岙的古老特色,山中特产“婆鳖”是马岙的特有的品种,形似鳖,质如肉,是古代贡品。
  特产“笋干”、“柴子豆腐”也是上等佳品,“山芋粉”、“山芋粉丝”口感一等,山里还有野生杨梅、野生猕猴桃、野生毛栗子、野生真菌松耸、野生真菌竹荪,松花粉等等,还有其他很多的特产和名贵药材。
  
    望海岗距马岙村西北20公里,海拔931米,天气晴朗之时,站在山岗上,可以看到东边的大海和轮船。
  山顶开阔处可以停放直升飞机。
  山上四季云雾缭绕,空气湿润土壤肥沃属香灰土。
  宝元中建,相传开山之初,有一白衣道者来到望海岗,看到此处风景如天上仙境一般,随即就有安定落脚之意。
  在山顶靠水源的地方砌房凿地,把随身携带的三粒茶叶种子植于门前的土坡上,每日精心呵护,终有一日,茶籽破土而出,根壮叶茂,煞是欢喜。
  日后,茶树一天天见长,老道给三颗茶树起名为“茶一仙,茶二仙,茶三仙”。
  犹如其三个子女,年复一年,繁殖不息,才有今天的望海岗名茶。
  据说,当时宋朝有一高僧云游至望海岗,赞叹此地风景之雅,茶叶之香,曰:人间少有之好茶啊。
  高僧携之茶入都献蔡明襄,蔡谓其品在日铸之上。
  可见当时望海岗的“仙山茶”品质之好,被列为宋朝贡品。
  望海岗茶叶的品质佳美,有其优久的历史渊源。
  
    望海岗优越的茶树生长的生态环境。
  使所长茶叶外形条索细紧、挺直,色泽绿翠,白毫显露,香高持久,滋味鲜醇爽口,汤色、叶底嫩绿明亮,饮后有甜香回味,真是不亏被后人誉为“千年茶神万年松,天下望海第一尖”,被江浙沪广大消费者的赞誉和欢迎,多次被评为国家级名茶。
  
    马岙的山水富有生机,将灵气、秀气、人气融为一体,无怪乎让人流连。
  猛虎犒公园中怪石砌成的假山,山上绿树成荫的小道,清新怡人,鸟语花香。
  站在八角亭上,眼看水库中宋朝的石拱桥已早已被水和石子所淹没,只露出桥的拱顶还依旧可见。
  校园中两颗直径约有1.2米的兄弟大樟树,树枝树冠大小高矮一致,手挽手紧紧在一起亲密无间,若从远处望来,就像是一颗树,高大挺拔,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依旧生枝叶茂。
  说来也奇怪,1976年那年,中国经历了磨难与考验,唐山大地震,周恩来、朱德、毛泽东三位伟大的革命家相继去世,这两颗兄弟大樟树的其中一颗,不知为何树叶哗哗的掉,像似在哭泣。
  另一颗枝叶也开始枯黄,显得萎靡不振。
  在微风的吹拂下,已失去往日的威武雄姿,在阳光下显得苍白无力,仿佛为祖国的大好河山遭遇不幸而难过。
  现在,这两棵兄弟樟树仍勃勃生机,根深叶盛,屹立校园中。
  向下望,山下香火旺盛的天禄院,人来人往。
  通往村外的古老小路由山脚下盘旋而上,连绵不断,在树丛中忽上忽下,在水中忽左忽右,就像一条龙在树林里,在波浪中戏耍,各种景物尽收眼底,举目四望,众山如丘,真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马岙村前的“懒头山”在绿色的树林里灌丛中,时隐时现,红而黄的沙石土中蕴藏着宝贝———水晶,只要你用锄头不停刨挖,肯定能挖到一把晶莹剔透的水晶。
  如果你有力气,就沿着古老的石路往上爬,到了半山中,有一个叫“水晶堂”的地方,这个地方是人们上山砍柴,中途休息的地点。
  过去,有一对老夫妇居住在这里,专门为在此休息的人免费提供开水或避风遮雨,按现在说法做的是慈善事业。
  “水晶堂”里拜放着一尊“菩萨”,过路的人经常进去拜拜,以保出门平安。
  如果你还有力气,那就继续往上爬,踏着弯弯曲曲的石路,来到山顶,小息一下,回眸马岙村,尽收眼底,赞叹多美的村庄呀!此时,如果你继续越过山顶,前面的崇山峻岭就是深山老林了。
  那边有“百树岩”,奇石怪川,处处林立,笑松坑、笑松傲的大小龙潭,晶莹清澈的瀑布水一泻而下,像雾又像风,冰爽无比。
  沿着溪水走数公里,各种奇异怪石随处可见,风光无限好。
  因为目前此地仍是原始森林,没有开发,进入深山探险,必须得人员组织、野外生存装具等,都必须好好准备,才能前行,再好有马岙的村民作向导,否则,进山是很危险的。
  如果是无准备探险,那更是万万使不得的。
  
    马岙旅游是未开垦的处女地,旅游开发价值巨大,浙江的第一高峰就在马岙,马岙的山,马岙的水,马岙的植物、动物无比丰富。
  
    如果你希望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如果你向往原始生态的无穷魅力,那么马岙这个藏在深闺人未识的清秀少女,想必将是你的首选。
  
  编撰:俞伟云  (2014年10月18日于江苏)
  
  

村的记忆:走进宁海马岙村茶宁海马岙望海岗 定海马岙龙吸水 去下载 下载需先安装客户端 {clientText} 客户端特权:3倍流畅播放 免费蓝光 极速下载 手机

茶宁海马岙望海岗

支持原创,感谢原作者,当前文章内容由茶友提供让茶友参考之用,如需删除请随时联系我哩

    • 望海茶 望海茶 4

      村的记忆:走进宁海马岙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