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慧法师在北大讲述禅和生活,北大哲学系最顶尖的课题就有研究禅

净慧法师在北大讲述禅和生活,北大哲学系最顶尖的课题就有研究禅2020-12-07 16:25五杯茶 阅读:171 字体:
净慧法师在北大讲述禅和生活,北大哲学系最顶尖的课题就有研究禅

老阳按:净慧法师为虚云老和尚的弟子,现在生活禅的倡导人,这一篇文章就是净慧法师在北京大学的演讲记录,原文为学诚法师记录,和大家一起分享。
  “‘禅’是什么呢?禅是‘无’,是‘空’,是永远地突破……禅是生命中无限的创造力,禅是生活中专注、清明、绵密的觉照。
  禅是一切,而又不局限于一切,同时超越一切。
  禅的生命如同山涧的源头活水,一直流淌,永不枯竭。
  禅在觉者的生命中,如同天心的一轮皓月,清辉无限。
  ”
2010年10月23日下午三点,净慧长老在北大英杰交流中心举办了关于“禅”与“生活禅”的讲座。
  本次讲座由北京大学宗教文化研究院主办,是“虚云讲座”系列之一。
  特请北大哲学系姚卫群教授主持,并由中国社科院荣誉学部委员杨增文先生进行评议。
  讲座内容分两大部分:禅,生活禅。
  在第一部分,净慧法师首先提出“如何理解禅宗”的问题,接着从四个方面进行了十分简明的总结和阐释——禅心、禅悟、禅境、禅用。
  法师说,禅宗这一法是心法,是心地法门,这是禅的核心。
  古代祖师说禅宗是心心相印的法门,我们从禅宗起源的公案来看,释迦牟尼佛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迦叶尊者破颜微笑,都不说一句话。
  就在他们这两个动作中产生了一个重大的事件,在当时好像只是茶杯里的一滴水,但这滴水经过了2500年,汇合了印度文明、中国文明,就成了禅的波澜壮阔的汪洋大海。
  禅心可以说是禅的体。
  我们如何进入心心相印的境界?就要有禅悟。
  释迦拈花,迦叶微笑,这既是心心相印的过程,也是悟的过程。
  禅悟就包括禅修,禅修的目的是要达到禅悟,契入禅心。
  中国禅悟的故事汗牛充栋,古人将其总结为1700宗公案,这些公案都讲的是禅悟的过程和内容。
  通过禅悟就可以进入禅的境界,境界二字看似虚,实则实。
  有无禅的境界,境界的深浅,这些在感受上截然不同。
  禅悟是修的过程,禅境是证的过程。
  只有通过悟、修,才能达到那种洒脱自在、灵动活泼的禅者之境。
  禅悟、禅境,更多的表现在禅者内在的心境和受用方面,但如果只是自己受用,禅就会成为一潭死水,不能发挥作用。
  佛教的思想、理论、修为,最后的目的还是要发挥作用,所谓普度众生,就是佛法所要达到的目的。
  那么,禅悟、禅境所表现出来的效果是什么呢?这就谈到禅用,要从体起用。
  禅心、禅悟、禅境,都要在禅用中显示出来。
  否则只是个人受用,是自利、自觉、自度;只有从体起用,才能利他、觉他、度他。
  禅用的范围非常广泛,一切对人生日用、止恶修善有益的言行、事业,都是一个禅者发挥作用的道场和机会。
  所以禅用可以包括精神方面和物质方面,一个证悟的禅者要在精神和物质两方面发挥自利利他的作用。
  如果从这四个方面理解禅是什么,就可以把禅的作用、效果放在一个比较大的思维空间来考量,那么禅就不仅仅是寺院里的和尚的专利品,也不仅仅是一些研究禅文化的学者的专利品,当然也不是一些信仰修行禅宗的居士们的专利品,它可以成为社会大众净化心灵、提升道德的一种精神文化、一种宗教文化、一种修炼文化。
  这样,禅的普世作用、普世精神就能够真正凸显出来,能够让禅参与到人生日用的方方面面,禅的作用、佛教的作用才能为社会大众所理解、认同并逐步接受。
  净慧法师说,以上是他在时代大背景下、在社会大众的需求下对禅所作的一个新老结合的解释。
  他主张一方面要继承传统,另一方面又要适应时代,任何一门学问如果脱离了时代,就会停滞不前,也发挥不了作用,禅亦如是——禅也有一个与时俱进的任务。
  在对禅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总体说明之后,净慧法师又谈到中国禅宗的特色:
  太虚大师曾说“中国佛学的特质在禅”,而禅的特质又是什么呢?中国禅宗特别是四祖开创的禅风形成了祖师禅,可以说,中国禅的特质就是祖师禅。
  祖师禅的特点是把禅修的生活与日用事融为一体,所谓日用事,即今人所说的生活。
  当时禅宗僧团通过农耕生活,农禅并重,以农养禅,走出了禅宗的一条路,也走出了中国佛教的一条路。
  这是祖师禅的一个标志性特征,也是中国佛教与印度佛教的一个最大区别。
  从此,“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传统从未中断过,也由此引发出搬柴运水无不是道的禅修方式,在种种劳动场面中展现了无限禅机。
  现代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在提到中国禅宗的特色时说,禅宗的要义有四点:“一、第一义不可说;二、究竟无得;三、佛法无多子;四、担水砍柴,无非妙道
  ”
  所谓“第一义不可说”,就是内证的境界只可体验,不可言说;究竟的真理不可思量,不可言传,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只有通过自己亲自去做,才会有亲切的体会和受用。
  所谓“究竟无得”,有得就有局限,就有执著;只有无得,才可以超越一切局限。
  为什么说无得呢?因为“菩提自性,本自清净”,不假外求。
  好比一个人久客他乡,而今回到家里,肯定不会坐在家中再去想家、找家。
  家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精神生命的家园,就是我们的菩提自性。
  家在哪里呢?家就在当下,家就在你每时每刻的观照与感觉中。
  这就是“圆满菩提,归无所得”,也就是禅宗的“究竟无得”。
  所谓“佛法无多子”,就是佛法没有说别的,就只讲了一件事——为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除此没有第二件事。
  禅宗则更彻底——“达摩西来一字无”,一件事也没有。
  为什么呢?一切都是你本有的,只要指出你本有的东西,就从根本上解决了问题。
  “佛法无多子”这句话是临济义玄禅师说的,他刚开始在黄檗禅师座下参学多年,却无所悟入,后来黄檗指示他去大愚禅师那里参学。
  经过大愚的指点,临济言下大悟,当时感叹:“原来黄檗佛法无多子!”这也就是说,佛法的根本要义,只要机缘成熟一点就破,没有多余的话。
  至于“担水砍柴,无非妙道”,这是禅宗特有的精神,它把禅机和佛法完全融入生活当中,一切日常生活都是参禅悟道的好因缘。
  唐朝庞居士有首偈语说“神通并妙用,运水及搬柴”,运水搬柴就是灵明不昧、亘古长存、清清朗朗的明澈之心的作用。
  如果我们能够把日常生活和灵明不昧的一念心融为一体、打成一片,那时你才觉得,原来这件事就那么简单;也才晓得,不但是黄檗佛法无多子,释迦牟尼佛的佛法也无多子啊!
  禅宗的四个特点,最后归结到“砍柴担水,无非妙道”,就是说,开悟、禅机一定不能脱离生活;脱离了生活,佛法一点用处也没有。
  这四点就是禅宗的本色,尤其第四点,正是禅不离人生日用的亲切处。
  讲座的第二部分是关于“生活禅”的内容。
  净慧法师是“生活禅”最早的倡导者,1993年在柏林禅寺倡办生活禅夏令营,至今已连续举办17届,在教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
  他讲道:“生活禅,旨在将日常生活融入禅的参悟,将禅的参悟融入日常生活,目的在于以禅的超越精神净化生活的品味,提升生活的品质,使禅的参悟与日常生活打成一片、融为一体。
  这一特殊的净化人生的修行方式,是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思想文化相互渗透而形成的中国佛教最主要的特色之一。
  ”“生活禅的宗旨是‘觉悟人生,奉献人生’。
  ‘觉悟人生’就是上求佛道的大智慧,‘奉献人生’就是下化众生的大慈悲。
  ”如果我们能悲智双运,将“自觉的内省工夫与不舍众生的利他万行熔铸一身,成就菩萨人格,圆满利生大愿,我们作为佛弟子安身立命、济世利他的理念就能够真正得以施展,佛法住世的因缘亦可得到究竟的落实。
  ”
  净慧法师将对生活的认识放在整个生命的长河和生死的大背景下来观察,提出:“生命是当下的,生活也是当下的,生死还是当下的;只有每一个当下才是生命存在的真实状态。
  认识生命存在的当下性,有助于我们生命的觉醒。
  ”那么当下的生活有什么特征呢?他接着说:“生活是具体的,无需理论架构。
  生活是直接的……不需要中间媒介。
  ……生活是经验的,是感觉的,是个性的,是不共的。
  ……生活是当下的。
  过去的是梦,未来的是幻,现在的是水上浮沤,当生即灭,念念无住。
  ”而禅是什么呢?“禅是‘无’,是‘空’,是永远地突破。
  禅既是无得的,所以它是永远地突破,不停留在任何一点上。
  ”生活禅的核心就是将生、活、禅这三者结合,“要求将禅的无的精神、空的精神、突破与超越的精神融入到生活的每一个当下,使生命与生活融为一体、打成一片。
  每一个实践生活禅的人,以‘觉悟人生,奉献人生’的宗旨为依归。
  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使生活的内容成为落实‘觉悟人生,奉献人生’宗旨的具体实践。
  ”这正是生活禅的目标。
  最后,净慧法师以四句口诀结束了这次演讲:“将信仰落实于生活,将修行落实于当下,将佛法融化于世间,将个人融化于大众。
  ”这既是对生活禅精神的凝练概括,也是对实践佛法者简明实用的指南。
  演讲结束后,有几位同学向净慧法师提问,而老和尚的回答也很圆融智慧。
  当有人问到现代人的抑郁症问题时,老和尚答:“现在青年人压力太大,透不过自我封闭这一关,造成许多悲剧。
  之所以封闭,还是‘我’字当头。
  而这也是生活禅存在的现实意义。
  ”在其他问题的回答中,他同样谈到改善生命“要从突破自我开始”,如果包围在自我的城堡中,肯定就会出问题。
  由此感觉到,老和尚对现代人心理问题的敏锐把握。
  最后,楼宇烈教授代表主办方向净慧法师敬赠了礼品,大家以热烈的掌声感谢老和尚的开示,并一直站立着目送他走出会场。
  听完讲座,最深的感触是,禅宗的心法本质及中国禅宗重视人生日用的传统,使禅宗具有很强的现实感与现代性。
  这种现实感和现代性可以归结为一句话:活在当下。
  当下的生活情境,当下的存在状态,当下的生命体验,既是我们要面对的境界,也正是我们去用功修行的地方。
  即所谓“担水砍柴,无非妙道”。
  这种对于生命存在当下性的揭示,使禅不再只是古代语录和公案中玄妙的对话,或者是祖师们舍身求法、一夜开悟的传奇,而成为我们现代人可以亲身体会、亲自参与的自觉过程。
  净慧法师正是抓住了禅的核心和中国禅宗的特色,将传统的心法融入现代大众的平凡生活之中。
  让每一个人立足当下,在有限的缘起条件下去开发内心世界无限的自由和光明。
  这样将禅宗传统与时代环境进行有效结合,既是老和尚对于佛法弘扬的独特贡献,也是禅宗心法在现代人生命中真正的落实与体现。
  在此基础上,净慧法师还特别强调“禅用”,强调普度众生的大乘发心。
  他说,如果“只是个人受用,是自利、自觉、自度;只有从体起用,才能利他、觉他、度他。
  ”“一个证悟的禅者要在精神和物质两方面发挥自利利他的作用。
  ”所以生活禅的宗旨是“觉悟人生,奉献人生”。
  但是,他又说:“生活是具体的、直接的、体验的、个性的。
  ”“禅如同生活,它同样是具体的、直接的、体验的、个性的。
  ”既然禅是一种个性体验,那么,它如何能够达到觉他、利他的更高目标呢?靠的是更大的发心。
  对此,净慧法师说:“针对修行生活禅的人的迷失状态,而说觉悟人生;针对修行生活禅的人的自私心理状态,而说奉献人生。
  从觉悟人生出发,以出离心为基础而修解脱道;从奉献人生出发,以菩提心、大悲心为基础而修菩萨道。
  对于在家修行者来说,可以悲智双运为愿景,直接修菩萨道。
  无论是修解脱道还是修菩萨道,都不能够离开日常生活,都要以生活为道场。
  ”
  生命存在的当下性决定了生活的当下性,也由此决定了禅的当下性。
  而每个当下又系于现前一念心,所以当下起什么心动什么念就决定了我们生命方向的不同,觉与迷的区别,自利与利他的差异。
  禅与生活是一体的,禅与我们的心念是一体的,所不同的是,“禅是生命的觉醒与超越”(净慧法师语),或者说是生命存在的觉醒状态,而一般人的生活状态则尚处于迷惑的阶段。
  由此可以领会:禅就是我们生命本身,禅就是我们的心念本身,一念觉,生活就是禅悟的境界;一念迷,生活就是平庸的常态。
  用老和尚的话来讲,“禅与生活在生命的迷失阶段有区别。
  努力突破这一区别,正是生活禅的目标。
  ”
  让我们在生活中觉悟,在觉悟中生活,让生命的每一天如皓月当空,明澈清朗,自由圆满!
  

净慧法师在北大讲述禅和生活,北大哲学系最顶尖的课题就有研究禅茶担水砍柴无非妙道 做不到担水砍柴无非妙道,先体会一下走路的快乐 丰乐亭 2018-06-23 2018-06-22 走路有快乐 走路有什么快乐

茶担水砍柴无非妙道

支持原创,感谢原作者,当前文章内容由茶友提供让茶友参考之用,如需删除请随时联系我哩

    • 无非妙道 无非妙道 4

      净慧法师在北大讲述禅和生活,北大哲学系最顶尖的课题就有研究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