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斗茶歌》赏析兼谈宋代点茶法(節錄)

范仲淹《斗茶歌》赏析兼谈宋代点茶法(節錄)2020-11-21 20:18五杯茶 阅读:123 字体:
范仲淹《斗茶歌》赏析兼谈宋代点茶法(節錄)

标签:南山流茶道修習茶道文化傳習所宋代點茶道點茶道范仲淹《斗茶歌》
  南宋刘松年《撵茶图》
  范仲淹《斗茶歌》赏析兼谈宋代点茶法(節錄)
  文图 南山如济
  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冰微开。
  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
  新雷昨夜发何处?家家嬉笑穿云去。
  露芽错落一番荣,缀玉含珠散嘉树。
  终朝采掇未盈襜,唯求精粹不敢贪。
  研膏焙乳有雅制,方中圭兮圆中蟾。
  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
  鼎磨云外首山铜,瓶携江上中泠水。
  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
  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
  其间品第胡能欺?十目视而十手指。
  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
  吁嗟天产石上英,论功不愧阶前蓂。
  众人之浊我可清,千日之醉我可醒。
  屈原试与招魂魄,刘伶却得闻雷霆。
  卢仝敢不歌,陆羽须作经。
  森然万象中,焉知无茶星?商山丈人休茹芝,首阳先生休采薇。
  长安酒价减百万,成都药市无光辉。
  不如仙山一啜好,泠然便欲乘风飞。
  君莫羡花间女郎只斗草,赢得珠玑满斗归。
  注释:(1)章岷:宋浦城人,字伯镇,天圣进士,两浙转运使,后知苏州,官终光禄卿。
  从事:官名,州郡长官的僚属。
  (2)建溪:指建溪茶,产于建安,即今福建建瓯县,因临近建溪口,故名建溪茶,亦名壑源茶。
  (3)嘉树:《茶经》“一之源”:“茶者,南方之嘉木也。
  ”代指指茶树。
  (4)盈襜:襜chān,古代一种短的便衣。
  《说文》:“襜,衣蔽前也。
  从衣,詹声。
  ”这里指系在衣服前面的短裙。
  是说茶芽采得不多,还没有装满短裙。
  (5)圭:古玉器名,长条形,头尖。
  蟾:即蟾蜍,代指月宫。
  (6)首山铜:茶鼎用首山之铜铸成,极为珍贵。
  中冷水:即中冷泉,在今江苏镇江,称为“天下第一泉”。
  (7)黄金碾:茶碾,形容其美好。
  (8)绿尘:碾磨成碧绿色的末茶。
  (9)翠涛:茶瓯中翠绿色的茶汤。
  (10)醍醐:牛奶提炼出的一种极好的酥酪,佛家称作醍醐味。
  这是是指茶味胜过醍醐。
  (11)兰芷:兰、芷均为香草名,意为茶香胜过兰芷。
  (12)十目视而十手指:语出《礼记•大学》:“十目所视,十手所指。
  其严乎?”指斗茶时大家都在手指目观。
  (13)石上英:生长于岩石上的好茶,于草茶对应。
  唐郑愚《茶诗》:“嫩芽香且灵,吾谓草中英。
  夜臼和烟捣,寒炉对雪烹。
  惟忧碧粉散,尝见绿花生。
  ”(14)蓂:蓂míng,古代传说尧帝种的一株瑞草,也称“历荚”。
  《集韵》:“蓂,蓂荚,尧之瑞草。
  ”(15)刘伶:西晋人,“竹林七贤”之一,嗜酒。
  (16)商山丈人:即商山四皓,为避嬴秦暴政,隐于终南商山。
  (17)首阳先生:指伯夷、叔齐,商末孤竹君之子。
  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隐于首阳山,不食周粟而死。
  (18)古代汉族民间有斗草之戏,又称斗百草,是端午民俗的一种。
  范文正公这首诗全名《和章岷从事斗茶歌》,简称《斗茶歌》,堪称有宋一代茶诗的奇制,远承卢仝《七碗茶诗》,后开杨诚斋《澹庵坐上观显上人分茶》、黄山谷《煎茶赋》,值得我们细细品读。
  范仲淹(969—1052),字希文,世称范文正公,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大中祥符八年(1015)举进士,仁宗时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后历知地方诸州军,官至颖州知州。
  有《范文正公集》二十卷传世。
  全诗共六韵二十一联,一气呵成,收尾相应,读来畅快淋漓。
  前七联两联一转韵,从建溪茶产地、种植、采摘、制作,到北苑民间斗茶,一路写来,如春日行山阴道中,自是风光无限。
  宋代饮茶,最重点茶法,由此又有分茶、斗茶的区分。
  分茶,是点茶的艺术化呈现。
  杨万里《澹庵坐上观显上人分茶》诗云:“分茶何似煎茶好,煎茶不似分茶巧。
  蒸水老禅弄泉手,隆兴元春新玉爪。
二者相遭兔欧面,怪怪奇奇真善幻。
  纷如擘絮行太空,影落寒江能万变。
  银瓶首下仍尻高,注汤作字势缥姚……”可见分茶是讲究“技法”的,通过汤瓶注水的控制,在盏面上幻化出“怪怪奇奇”的画面。
  又据陶谷《清异录》记载:“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茶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即就幻灭。
  此茶之变也,时人谓之茶百戏。
  ”分茶也称茶百戏,又有水丹青、汤戏、茶戏等名称,是一种能使茶汤纹脉幻化成物象的分茶技法。
  关于分茶法,陶谷《清异录》里还有这样一段记载:“沙门福全能注汤幻字成诗一句,如并点四碗,共一首绝句,泛乎汤表。
  檀越日造门求观汤戏。
  ”福全曾有诗咏道:“生成盏里水丹青,巧画功夫学不成。
  却笑当年陆鸿渐,煎茶赢得好名声。
  ”可见分茶是通过汤瓶在茶盏中注水,运用茶匙(匕)击拂,“别施妙诀”,使茶纹水脉成为各种物象者、以及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甚至可以幻化出诗句来,堪称绝妙。
  南宋时茶筅取代茶匙,分茶技艺尤爲精妙,我们观看南宋刘松年《斗茶图》、《茗园赌市图》,就可了解其大概了。
  近几年随着传统文化的逐渐归复,宋代点茶法也随之复兴。
  据说有用笔头蘸水,在盏中“点画”出各种图案,并标为“斗茶”“茶百戏”者,纯属臆造,殊失古意,不足为法。
  斗茶又称茗战、点试、斗试、斗碾等,和点茶技法接近。
  通过对茶汤香气、滋味以及是否“咬盏”的较量,来斗出高下。
  蔡襄《茶录》里说:“建安斗试,以水痕先者为负,耐久者为胜,故较胜负之说,曰:相去一水两水。
  ”范仲淹诗中所描写的就是建安民间斗茶状况。
  根据蔡襄《茶录》,斗茶可分爲炙茶、碾茶、罗茶、候汤、燲盏、点茶、斗试这几个步骤。
  燲盏,就是以开水烫盏,保持茶盏温度,这样容易击拂出汤花,以“质厚难冷”的建盏最受推崇。
  《茶录•茶盏》条:“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烧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
  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
  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
  ”然后放入一茶匕茶粉,冲入少许沸水调膏,然后一边注水一边击拂,用茶匙或茶筅击拂茶面以出汤花,以汤花咬盏、如疏星淡月为佳。
  汤花即沫饽,滋味甘香,饮之宜人。
  《桐君录》:“茗有饽,饮之宜人,虽多不为过也。
  ”赵佶《大观茶论》描写“汤花咬盏”的形状说:“结浚霭,结凝雪。
  ”“乳雾汹涌,溢盏而起,周回旋而不动,谓之咬盏。
  ”又据李邦彦《延福宫曲宴记》记载:“(北宋宣和二年冬)上命近侍取茶具,亲手注汤击拂。
  少顷,白乳浮盏面,如疏星淡月。
  顾群臣曰:‘此自布茶。
  ’饮毕,皆顿首谢。
  ”宋徽宗亲自注汤击拂,斗茶试茶,并分赐群臣,可见宋代茶文化是何等兴盛发达了。
  范文正公不但文韬武略超群,而且胸怀坦荡,有古仁人君子之气度。
  我们读他的《岳阳楼记》,读他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词,无不散发着一种豪迈儒雅之气节。
  正是因为这样的胸怀和气度,才能将诸如点茶、烧香、挂画、插花这样的闲雅之事做到极精微处。
  唐宋时期,四般雅事不仅是文人墨客的日常生活内容,也是籍此修养身心的途径。
  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理念,乃是历代士子的人生准则。
  而籍茶修禅,又是这一儒家理念的升华,如同一朵优钵罗花,盛开在历史云烟和生命泥沼之中,吐露芬芳。
  接下三联换韵,又转为七言,继续说饮茶功效。
  结尾一联不换韵,但出句增至十字,大有长波逐浪之意。
  却不料诗人忽然煞笔而住,轻轻吟诵道:“君莫羡花间女郎只斗草,赢得珠玑满斗归”,如同惊涛骇浪之中忽然风平浪静,水波不兴,停楫罢橹,任意西东。
  文章之妙,于此尽矣!
  
  自元明以来,随着异族頻繁入侵和專制統治,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出现断裂,诸如唐代煎茶、宋代点茶这样的传统艺能早已湮没无闻,稍稍有几分恢复者,观者往往惊怪不已,以爲是“日本茶道”、或“韩国茶礼”,正所谓“数典忘祖”者也,令人唏嘘不已。
  这些其实是唐宋时期“四般雅事”之一,后来东传至日韩,并得到保留,在大陆却渐次式微甚至淹没了。
  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复兴的呼声越来越高,一些有识之士逐渐认识到了传统艺能的优雅和深奥,认识到了蕴藏其中的传统文化底蕴。
  仅就茶文化而言,如果要复兴中华茶道文化,就应该从唐代煎茶、宋代点茶开始,从煎茶、斗茶、分茶开始,这样才能找到中华茶道文化的源头。
  正如宋代理学家朱熹《观书有感》一诗所吟诵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正本清源,反朴归根,这样中华茶道文化才真正有了“根本”,有了生命力,才能开放出美丽的花朵,这大概是范仲淹《斗茶歌》带给我们今人的一些啓示吧?
  原文刊載於《茶道》雜誌2016年第1期(上)、3期(下)
  

范仲淹《斗茶歌》赏析兼谈宋代点茶法(節錄)茶嬴注释


范仲淹《斗茶歌》赏析兼谈宋代点茶法(節錄)茶嬴注释 在北宋文坛上,与茶叶结缘的人不可悉数,但是没有一位能像大文豪苏轼那样于品茶、烹茶、种茶均在行,对茶史

茶嬴注释

支持原创,感谢原作者,当前文章内容由茶友提供让茶友参考之用,如需删除请随时联系我哩

    • 茶籝 茶籝 4

      范仲淹《斗茶歌》赏析兼谈宋代点茶法(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