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茶文化的人生价值观

试论中国茶文化的人生价值观2020-11-30 14:24五杯茶 阅读:181 字体:
试论中国茶文化的人生价值观

展开全文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归结起来,不外乎是关于人的问题,中国茶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仍然是一种关于如何做人的文化。
  随着历史的前进,茶文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提出或阐扬了不同的人生价值思想,构成了中国茶文化的核心内容。
    茶文化是人们在对茶的认识、应用过程中有关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它的形成和发展,一方面融汇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丰富知识,人们进一步认识了茶性,了解了自然;另一方面又融汇了儒、佛、道诸家深刻的哲理,人们通过饮茶,明心净性,增强修养,提高审美情趣,完善人生价值取向,形成了高雅的精神文化。
  饮茶作为人的生理需要和生活方式转化为生活情趣与精神追求,不仅体现出人与人、人与茶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也完美地展现了人的人生价值观。
     中国茶文化的人生价值观,包括人生的目的,怎样做人以及怎样实现个人价值等方面的看法。
  这种价值观,是人们通过茶事活动,在认识自然、了解社会的生产与生活中所形成的观点和态度。
  它既反映出了人的本质,又揭示出了人与自然、与社会诸方面的关系。
  具体地说,包括了人与自我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与民族和国家的关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中国茶文化的人生价值观的思想,与生产生活实践相依托,与自然环境相结合,与人文和历史相伴随,贯穿于茶文化发展的历程,形成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分析和研究中国茶文化关于人的人生价值的思想,对我们进一步了解茶文化的历史,理解茶文化的精髓,发扬光大中国茶道精神,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国茶文化的人生价值观与茶文化精神是一致的。
  就其要义来讲,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重德——摆正人与自我关系的准则   重德,是中国茶文化人生价值观中最基本的内容。
  讲究茶德,塑造高尚人格,完善自我,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是历代茶人崇尚和追求的目标,也是茶文化的核心内涵。
  而茶德的树立,既是茶的自然特性的显现,又是茶人精神的流露,同时又是茶人所确立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
     首先,茶性蕴含着茶德。
  茶品即人品。
  茶品是指人们在对茶的认识中提炼出来的象征性品貌,陆羽在《茶经》一之源开宗明义地指出:“茶者,南方之嘉木也。
  ”茶被称为嘉木,是因为茶的生长、体型、特色和内质等具有刚强、质朴、清纯和幽静的本性。
  茶树生长在山野的烂石、砾壤或黄土中,仍不失坚强、幽深;茶叶凝聚阳光雨露的精华,其“性洁不可污”;茶汤晶莹清澈,清香怡人,给人以智慧和幽雅的韵致。
  茶性与茶品相联系,无喧嚣之形,也无激扬之态,茶性与茶品这些自然的本质特征渗透到人们生活领域,表现在人对生活的一种理解,一种静观,一种品鉴,一种回味;延伸到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则是一种境界,一种理念,一种智慧,一种品格。
  因此,重德观念的形成,源于茶的自然本性。
     其次,茶德是茶道的灵魂。
  在茶文化发展的历史上,人们对茶德早已确认,并崇尚备至。
  陆羽在《茶经》提出的“精行俭德”,说明茶的美好品质应与品德美好之人相配,这是最早确立的茶德标准,也是中国茶道的精神所在。
  到了后来,唐代刘贞亮对茶德的阐述则更为具体:以茶散闷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疠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养身体,以茶可雅行,以茶可行道。
  在当代,王泽农,庄晚芳等茶学专家,对茶德都作了深刻的注解。
  王泽农先生认为,茶道的本质精髓应该是“德”,德是天地的属性,天性、人性、茶性乃共性所在也。
  庄晚芳先生提出了“廉美和敬”为核心内容的茶德,他认为“廉俭”可以“育德”,以一杯清茶来推行清廉与勤俭,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由此可见,茶德的树立和推崇,不仅为中国茶道形成奠定了基础、丰富了内容,而且也为茶人实现自我人生价值明确了方向。
  第三,茶道孕育了茶人精神。
  如前所述,中国茶道,很大程度上是在树立茶德的基础上创立的。
  尽管目前人们对茶道的论述,各执己见。
  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茶道讲求的是精神内涵。
  中国茶文化继承了儒、佛、道的精义,把饮茶等茶事活动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茶的品饮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品味人生,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洗礼和人格上的澡雪,这就是饮茶的最高境界——茶道。
  中国茶道孕育了茶人精神,茶人精神推动了茶道的发展。
  被人们尊为茶圣的陆羽,幼为弃儿,长于佛门,一生不仕,致力于茶事研究,他常脚着芒鞋,独行野中,采茶觅泉,品茶鉴水,以自己的亲身实践和对理想的追求,写下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着——《茶经》,为推动人类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而陆羽的一生,不羡官爵,不慕名利,甘愿荒餐野宿,栉风沐雨,始终生活在人民大众之中,他这种牺牲自我,造福人类的奉献精神,以及勇于吃苦、善于创新的探索精神,既是茶人精神的充分体现,也是中国茶道关于人的人生价值思想的完美表达。
   二、尚和——协调人与他人关系的宗旨  茶道中“和”的基本涵义包括和谐、和敬、和美、平和等等,其中主要是和谐。
  通过以“和”为本质的茶事活动,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茶文化关于“和”的内涵既包含儒、佛、道的哲学思想,又包括人们认识事物的态度和方法,同时也是评价人伦关系和人际行为的价值尺度。
     第一,“和”是中国茶文化哲学思想的核心。
  茶道是在吸收儒、释、道三教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
  虽然三教对“和”的阐释各不相同,但“和”则是三教共通的哲学思想理念。
  儒家推崇的是中庸之道,《中庸》说:“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者也,天下之大本也,和者也,天下之大道也。
  ”指出了“和”与“中”的关系,“和”包含中,“持中”就能“和”。
  因而儒家提倡在人与自我的关系上必须节制而不放纵;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表现为亲和自然,保护自然;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倡导“礼之用、和为贵”。
  佛教中的“和”提倡“父子兄弟夫妇、家室内外亲属,当相敬爱,无相憎嫉”,并强调“言色相和”,这是一种舍弃根本的“和”。
  特别是在茶道中的“茶禅一味”强调,人如果要脱离苦海,就须六根清净,明心见性。
  禅茶是僧侣们通过品茶品味人生,这是“和”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道家追求“天人合一”,“致清导和”“物我两忘”的境界,这种“和”表达了人们崇尚自然、热爱生命、追求真善美的理念。
  总之,儒、释、道三家关于“和”的哲学思想贯穿于茶道之中,既是自然规律与人文精神的契合,也是茶的本性的体现,同时也是特定时代的文人雅士人生价值追求的目标,如儒家基于治世的机缘,佛家则是缘于淡泊出世的操节,道家又赖于尊人贵生的精神等。
     第二,“和”是人们认识茶性、了解自然的态度和方法。
  茶,得天地之精华,钟山川之灵秀,具有“清和”的本性,这一点,已被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所认识。
  陆羽在《茶经》中关于煮茶风炉的制作所提出的“坎上巽下离于中”与“体均五行去百疾”,是依据“天人合一”、“阴阳调和”的哲学思想提出来的。
  陆羽把茶性与自然规律结合起来,表达了“和”的思想与方法。
  煮茶时,风炉置在地上,为土;炉内燃烧木炭,为木、为火;炉上安锅,为金;锅内有煮茶之水,为水。
  煮茶实际上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达到平衡的过程,煮出的茶汤有利于人的身体健康。
  另外陆羽还对采茶的时间、煮茶的火候、茶汤的浓淡、水质的优劣、茶具的精简以及品茶环境的自然等论述,无一不体现出“和美”的自然法则。
     第三,“和”是规范人伦关系和人际关系的价值尺度。
  中国茶文化对于“和”精神,主要表现在客来敬茶,以礼待人,和诚处世,互敬互重,互助互勉等。
  通过饮茶、敬茶,形成了茶礼、茶艺、茶会、茶宴、茶俗以及茶文学等多种茶的表现形式,而实质内容则是以茶示礼、以茶联谊、以茶传情,而达到的目的则是以茶健身,以茶养性,以茶表德。
     客来敬茶,以茶示礼,既是一种风俗,也是一种礼节。
  人们通过敬茶、饮茶、沟通思想,交流感情,创造和谐气氛,增进彼此之间的友情。
  这种习俗和礼节在人们生活中积淀,凝炼和阐发,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处世观念和行为规范。
  体现在人伦关系与人际行为上,就是以和谐、和睦、和平为基本原则,来达到社会秩序的稳定与平衡。
  如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诚信、宽厚、仁爱待人是为了“和”;遇到矛盾时,求大同、存小异,这是一种“和”;在激烈的竞争中,坚持平等、公开、公正的原则,也是一种“和”;对待纷繁、浮躁的世俗生活,要求平心静气,则是另一种“和”。
     总之,茶文化崇尚以“和”为目标的价值取向,对于建立团结和睦、和诚相处、和谐一致的人伦和人际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崇俭——处理个人与民族及国家关系的基础  崇俭,就是倡导勤俭、朴实、清廉的个人思想品德与社会道德风尚。
  以茶崇俭、以俭育德,既是中国茶道精神的精义,也是茶文化关于人的人生价值的重要思想内容。
    茶在守操、养廉、雅志、励节等方面的作用被历代茶人所崇尚。
  陆羽在《茶经》中追述了自神农至唐代诸多有关饮茶的名人轶事,其中不乏以茶崇俭的例子。
  如齐国的宰相晏婴以茶为廉,他吃的是糙米饭,除少量荤菜,只有茶而已。
  晋代的陆纳以茶待客,反对铺张,不让他人沾污了自己俭朴的清名。
  桓温以茶示俭,宴客只用七盘茶和果来招待。
  齐武帝在遗诏中说他死后,只要供上茶与饼果,而不用牺牲,并要求天下人无论贵贱,都按照这种方式去做。
  如果说这些以茶崇俭的例子只是对廉俭之风的追求,那么陆羽崇俭的思想,则更多地表达了自己匡时济世的政治向往和忧国忧民的赤诚之心。
     陆羽对煮茶的锅,要求用生铁制成,如果用瓷、石则不耐用,如果用银制,则“涉于侈丽”,这种观念仍然是崇俭。
  而他在风炉上铸上“伊公羹、陆氏茶”和“圣唐灭胡明年铸”的字样,是陆羽用自己的茶比伊尹治理国家所调之羹,来说明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至于风炉的铸造时间,标明是在唐代平息安史之乱第二年铸造的,表明了陆羽对国家兴亡的关注,同时也寄托了茶人积极入世,以身许国的高尚情怀。
  陆羽一生勤奋好学,俭朴处世,他不求仕进,不成家,却成就了《茶经》。
  他虽身为闲云野鹤的隐士,但却处江湖之远亦忧其民。
  在安史之乱时,他写的《四悲诗》,就是对人民的痛苦有所感触,用悲愤的泪水写成的。
     以茶崇俭,以俭育德,茶是人们寄托感情的媒介,也是历代茶人爱国忧民的情结的载体。
  “啜苦励志,咽甘报国”代表了茶人以爱国主义为人生价值的崇高品格。
四、贵真——沟通人与自然关系的要求   贵真,就是讲求人与自然的亲和,追求真善美的统一。
  这既是中国茶道的核心内容,也是传统茶文化的魅力所在,同时也是茶人对人生价值的最终追求。
     真,是道家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庄子曾经说:“真者所以受于天,自然不可易,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
  解释了真的本质,即“真”与“天”、“自然”是一致的,是不可改变的。
  所谓“天道自然”,“天人合一”,是古代先哲们解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基本观念。
  中国传统茶文化讲究的真,包括了茶的自然本性之真、品茶的环境之真和人的性情之真。
     第一,茶的自然本性之真。
  茶叶是天涵地载人育的灵芽,其天然性质为清纯、淡雅、质朴。
  陆羽《茶经》指出,“茶之性俭”,“茶之为用,味至寒”。
  唐代裴汶在《茶述》中说:“其性精清,其味淡洁,其用涤烦,其功致和。
  ”唐代诗人韦应物在《喜园中茶生》的诗中写下:“洁性不可污,为饮涤烦尘”的名句。
  由此可见,人们对茶的发现、利用和享受,既有感观上的真香、真味,也有精神上的真性、真趣。
  茶,由最初的药用到生活中的享用,由提神醒脑的天然功用到致清导和的精神作用,由自然的茶品到社会的人品,这种渐进的认识、升化过程,不仅表现出了人对自然的认识历程,而且也反映出了人与自然高度契合、和谐统一的过程,同时也彰显出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过程。
     第二,品茶的环境之真。
  人们品茶,还须要有适宜的环境、氛围和时间,“天趣悉备,可谓尽茶之真矣。
  ”天趣则是指自然天成的环境。
  《徐文长秘集》称“品茶宜精舍、宜云林、宜永昼清谈、宜寒宵兀坐、宜松月下、宜花鸟间、宜绿藓苍苔、宜素手汲泉、宜红妆扫雪、宜船头吹火、宜竹里飘烟”。
  表明了品茶需要野、幽、清、净的自然环境。
  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提出了品茶的适宜时候:“心手闲适,披咏疲倦,意绪纷乱,听歌拍曲。
  歌罢曲终,杜门避事。
  鼓琴看画,夜深共话。
  明窗净几,佳客小姬。
  访友初归,风日晴和。
  轻阴微雨,小桥画舫。
  茂林修竹,酒阑人散。
  儿辈斋馆,清幽寺观,名泉怪石”等,此外,历代文人雅士选择茶境时,离不开松、竹、梅、兰与琴、棋、书、画等,这些即是人与自然沟通时,对“真”的追求,也是人文精神与自然精神交相涵摄时,对美的感悟。
     第三,茶人的性情之真。
  人们对茶的品饮,除了外在的环境之外,重要的还必须有内在的心境。
  自然环境与人的心境和谐一致,人就能真正地放松自己,进入忘我的境界,达到修身养性,品味人生的目的。
    茶人心境的形成和创造,来自于“虚静”。
  中国古代先哲们对虚静早有深刻的阐述,道家认为,人的心虚静之极,可以像镜子一样真实地反映天地万物,儒家则以静为本,致良知,止于至善;佛家认为,人的心灵不为名利欲望所占据,谓虚,人的思想不受外界的干扰,谓静。
  这种虚静,既顺乎茶之本性,又合乎人之心性。
  因此,虚静的心境,可以说是茶人的性情。
  性情之真来源于人对茶的品赏。
  人在工作的忙碌之后,生活的余暇之时,端起茶杯细啜漫品。
  当茶汤静静地浸润人们的心田时,人的心灵就在虚静中得到净化,精神也就在虚静中得到升华,这样就可以尽享怡然自得的人生之乐。
  由此看来,人们品茶,不仅仅是生理的需要、生活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心性的修炼、品质的涵养和人格力量的锻造。
  人们只要以宁静淡泊的心情,旷达超逸的襟怀去品茶,就一定能得到道德力量的扩充和精神境界的提升,从而就能更好地享受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真趣。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茶文化关于人生价值以及实现人生价值的基本思想,构成互相联系统一的人生价值观,它是中国茶道的核心内容。
  千百年来,这种价值观潜移默化于中国人的民族精神之中,影响着中国乃至世界人民的思想和行为方式。
  中国茶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世界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共同享有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她与世界其它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交流融会在一起,形成了共识与认同。
  当今世界面临着“和平与发展”的主题,弘扬中国传统茶文化的精髓,让中国茶文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对于全人类的文明与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特别是中国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大工程中,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茶文化,研究和开发传统文化的人生价值观的思想资源,弘扬和重建民族文化精神,对于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特别是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更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南宋时期,温州是重要的茶叶生产基地,产量颇高,《宋会要辑稿》记载:  茶额以户部左曹具绍兴三十二年诸州、路、军、县所产茶数修入,两浙东路:……温州永嘉、平阳、乐清、瑞安五万六千五百一十一斤(《中兴会要》。
  浙东路:……温州永嘉、平阳、乐清、瑞安四万七千八百二十四斤(《乾道会要》)。
  当时温州人已深谙品茶之道,喝茶之风也很盛行。
  孝宗朝龙图阁学士王十朋(1112—1171),字龟龄,号梅溪,温州乐清人,作有《会稽风俗赋》一篇:  日铸雪芽,卧龙瑞草。
  瀑岭称仙,茗山斗好。
  顾渚争先,建溪仝蚤。
  碾尘飞玉,瓯涛翻皓。
  生两腋之清风,兴飘飘于蓬岛。
  从“生两腋之清风,兴飘飘于蓬岛”中,可见王十朋是品茶专家。
  《中国风俗辞典》记载:“茶令流行于江南地区。
  饮茶时以一人令官,饮者皆听其号令,令官出难题,要求人解答或执行。
  做不到者以茶为赏罚。
  ”王十朋《万季梁和诗留别再用前韵》有诗句“搜我肺肠茶着令”,并自注:“余归,与诸子讲茶令,每会茶,指一物为题,各举故事,不通者罚。
  ”由此可知,南宋时期温州一带茶令甚是风行。
  南宋诗人徐照(字灵晖)、徐玑(号灵渊)、翁卷(字灵舒)、赵师秀(字灵秀,也称灵芝)都是永嘉人(温州古称永嘉郡),字号中都带“灵”字,彼此旨趣相投,诗风相近,自成一派(诗学唐代贾岛、姚合一派),故世称“永嘉四灵”。
  永嘉四灵嗜茶,他们存世有50余首茶诗,从多个侧面反映了南宋温州建茶的消费、茶史以及茶品。
一、建茶  森森壑源山,袅袅壑源溪。
  修修桐树林,下荫茶树低。
  桐风日夜吟,桐雨洒霏霏。
  千丛高下青,一丛千万枝。
  龙在水底吟,凤在山上飞。
  异物呈嘉祥,上奉玉食资。
  腊馀春未新,素质蕴芳菲。
  千夫喏登垅,叫啸风雷随。
  雪芽细若针,一夕吐清奇。
  天地发宝秘,鬼神不敢知。
  旧制尊御膳,授职各有司。
  分纲制品目,簿尉监视之。
  虽有领督官,焉得专所为?初纲七七夸,次纲数弗差。
一以荐郊庙,二以沦宾夷。
  天子兼谦受,他人奚可希。
  奈何贪渎者,凭陵肆奸欺。
  品尝珍妙馀,倍称求其私。
  初作孤鼠媚,忽变虎狼威。
  巧计百不行,叱怒面欲绯。
  再拜长官前,兹事非所宜。
  性命若蝼蚁,蠢动识尊卑。
  朝廷设百官,责任无细微。
  所守傥在是,恪谨焉可违?君一臣取二,千古明戒垂。
  以此重得劾,刀锯弗敢辞。
  移官责南浦,奉命去若驰。
  回首凤凰翼,雨露生光辉。
  ——徐玑《监造御茶有所争执》  这首诗是徐玑作建安(今福建建瓯县)主簿时写的。
  据宋叶适《徐文渊墓志铭》载:“监造贡茶,其长欲取于数外,君正色曰:‘此人主所以荐天地宗庙,非臣下所宜得。
  ’”由此可知,徐玑的长官要私拿御茶(“其长欲于取数外”),而徐玑则极力反对。
  徐玑认为御茶是用来“一以荐郊庙,二以沦宾夷”的,皇帝也只有少量(“天子且谦受”),臣下如何可以私取呢(“他人奚可希”)。
  长官受到徐玑的反对后,显得十分恼火,“初作狐鼠媚,忽变狼虎威。
  巧计百不行,叱怒面欲绯”。
  但徐玑仍坚持不能私取御茶,“再拜长官前,兹事非所宜”。
  徐玑还表示要冒着风险去揭露长官的罪状:“以此重得劾,刀锯弗敢辞”。
  后来徐玑调去南浦作官——“簿领初为建水栖,移官南浦又沉迷。
  溪山转处人烟隔,惟有黄鹂一样啼”(徐玑《移官南浦作》)。
  ——争执也就不了了之。
  北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曰:“本朝之兴,岁修建溪之贡,龙团凤饼,名冠天下,而壑源之品,亦自此而盛。
  ”由徐玑诗可见,壑源山的茶园是采用茶树和桐树间作的方式种植的(“修修桐树林,下荫茶树低”)。
  王十朋作有三首建茶诗:  建安分送建溪春,惊起松堂午梦人。
  卢老书中才见面,范公碾畔忽飞尘。
十篇北苑诗无敌,两腋清风思有神。
  日铸卧龙非不美,贤如张禹想非真。
  ——《建守送小春茶》  贡余龙饼非常品,绝胜卢仝得月团。
  岂有诗情可尝比,荷君分贶及粗官。
  ——《万孝全惠小龙团》  天上人回饼赐龙,香沾衣袖十分浓。
  明珠照室光生艳,三绝全胜万石封。
  ——《赵仲永以御茗密云龙熏衣香见赠》  王十朋获赠的建茶,既有建州太守送的比会稽日铸茶和卧龙茶更珍贵的小春茶;也有建安私焙所产最精致的团饼贡小龙团;更有贡茶密云龙。
  密云龙为熙宁年间(约1071年)福建转运使贾青所制作,极其精奢。
  王十朋认为密云龙茶、熏衣香和绝句诗比一万石俸禄的封赐都来得珍贵。
  借徐玑的帮忙,徐照也获赠了一些品质极好的建茶:  建山惟上贡,采撷极艰辛。
  不拟分奇品,遥将寄野人。
  角开秋月满,香入井泉新。
  静室无来客,碑粘陆羽真。
  ——徐照《谢徐玑惠茶》  从上述争执诗可见,徐玑反对别人私拿贡茶,当然自己是不会拿贡茶去送朋友的。
  这里称“建山惟上贡”,也许是作者的一种夸张写法。
  陆羽真,指陆羽的画像。
  可见宋时温州人推崇建茶。
  陆羽画像的出现也说明温州诗人崇拜陆羽。
二、产茶  片山唐国赐,茶有数根留。
  几番见人说,今朝还独游。
  远波分段白,宿霭向晴收。
  却有觉庵主,犹能学道州。
  ——徐照《净光山四咏呈水心先生之四?茶山堂》  山是朝廷赐,名从古昔传。
  为堂居此地,汲水记前贤。
  雨露余根在,荆榛细蔓缘。
  困来求一盏,打坐亦安禅。
  ——徐玑《净光山四首之四?茶山堂》  净光山在温州市区,据《温州府志?山川》记载:“松台山,在府治西,又名净光山”。
  净光山有四处景点:宿觉庵、绝境亭、会景轩、茶山堂。
  唐代陆羽《茶经?卷下?七之事》转录《永嘉图经》记载:“永嘉县东二百里有白茶山。
  ”中唐卢仝《茶经》转录《瓯江逸志》记载:  温州无好茶,天台瀑布水、瓯水味薄,惟雁山水为佳;此山茶亦第一。
  曰去星腻,除烦恼,却昏散、消积食。
  但以银瓶贮者得清香味,不以锡(疑为“银”字,原文如此)瓶贮者,其色虽不堪观,而滋味且佳,同阳羡山芥茶无二分别。
  采摘近夏不宜早,炒做宜熟不宜生,如法可贮二三年,愈佳愈能消食、醒酒,此为最者。
  这里的温州实指永嘉瓯水沿岸。
二徐的两首诗说明南宋茶山堂尚留存着唐代的茶树(“片山唐国赐,茶有数根留”),上述材料共同印证了温州在唐代已有茶叶生产的史实。
  与建茶、日铸茶、卧龙茶等茶叶相比,南宋温州茶叶并不知名。
  种植面积不如柑橘,不过茶叶生产也是民间的一项重要副业。
  徐照《春日曲》:“中妇扫蚕蚁,挚篮桑叶间,小姑摘新茶,日斜下前山”,为我们展现了春日农村农妇们采撷桑茶的繁忙景象。
  星郎复持节,垂榻待君来。
  又辞闽溪酒,因沽谢屐苔。
  天寒松子落,腊月茗花开。
  白发伤离绪,何堪节物催。
  ——徐玑《送朱学谕游建上赴陈提举约》  在腊月(阴历12月)送别时节,徐玑注意到身边的茶花正在绽放。
  徐照《重题翁卷山居》:“新茗一瓶蒙见惠,家童言是社前收。
  ”表明种茶采茶也是翁卷从事的农事之一。
  赠送给徐照的新茗是社前茶,社指春社,春社是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离立春约四十天左右。
  社前茶采得比明前茶还要早些。
  赠送茶茗应该是朋友间感情真挚的表现,“昨来曾寄茗,应念苦吟心”(徐照《访观公不遇》)。
  此外,也有赠送茶盏的:  色变天星照,姿贞蜀土成。
  视形全觉巨,到手却如轻。
  盛水蟾轮漾,浇茶雪片倾。
  价令金帛残,声击水冰清。
  拂拭忘衣袖,留藏有竹。
  入经思陆羽。
  联句待弥明。
  贪动丹僧见,从来相府荣。
  感情当爱物,随坐更随行。
  ——徐照《谢薛总干惠茶盏》  盏是一种浅而小的杯子。
  由诗可见,所赠茶盏产于四川(“姿贞蜀土成”),比一般茶盏要大一些(“视形全觉巨”),但质地很轻(“到手却如轻”),盛了水茶盏宛如一轮明月(“盛水蟾轮漾”),茶盏的声音也很清脆(“声击水冰清”)真是一件无价之宝(“价令金帛贱”)。
  作者认为这只茶盏可以写入陆羽的《茶经》中(“入经思陆羽”),还可以找一位像弥明那样的人做一首联句诗(“联句待弥明”)。
  作者将此茶盏带在身边,十分珍爱(“感情当爱物,随坐更随行”)。
   宋代温州茶的品种属于第一、第二等。
  另有数据表明,温州茶绍兴年间产量有9500斤,孝宗年间产量是11424斤。
  宋人普遍饮茶,时人言:“茶之为民用也,等于米盐,不可一日无也”;“君子小人靡不嗜也,富贵贫贱靡不用也”。
  “茶法自政和以来许商人赴官买引,即园户市茶,赴合同场秤发。
  ”宋代政府对茶严格控制,后来购销完全由商人经营。
  温州茶除供本地消费外,还输向外地市场,换取粮食和其他物品。
三、嗜茶  徐照对茶有很深的爱好。
  叶适《徐道晖墓志铭》载:  徐照,字道晖,永嘉人,自号山民。
  嗜苦茗甚于饴蜜,手烹口啜无时。
  上下山水,穿幽透深,弃日留夜,拾其胜会,向人铺说,无异好美色也。
  徐照嗜茶已近偏执,设喻咏菊也是说“蕊浮茶鼎沸,色染道衣黄”(《菊》),他本人也怀疑嗜茶已成为一种病,“嗜茶疑是病,羸瘦见诗形”(《永州书怀》))。
  但是没法控制,依然是“病去茶难废,诗多石可镌”(《寄筠阳赵紫芝推官》)。
  亲友也意识到饮茶过多会对徐照的身体造成损害:  嗜茶身益瘦,兼恐欲通仙
  近作诗全少,闲成画亦传。
  潇湘风雪渡,岳石姓名镌。
  自接来消息。
  朝朝问客船。
  ——赵师秀《喜徐道晖至》  赵师秀看到朋友更瘦了,便自然将之与徐照嗜茶联系起来(“嗜茶身益瘦”)。
  徐照妻还想将茶鼎藏起来,大概想让徐照戒茶,“妻欲藏茶鼎,僧能施药资”(徐照《病中作》)。
  不幸,担心变成现实。
  徐照中风患疾之后,稍见好转,又大量饮茶“啜茶尤满瓯”(赵师秀《哀山民》),终因长期饮茶造成的肠胃功能紊乱,加之误服游方僧人烈剂,而骤然殒命,“岳僧有烈剂,倒箧得馀惠。
  服之汗翻浆,事与东流逝”(赵师秀《哀山民》)。
  在生贫不害,早丧可嗟吁。
  天下黄金有,人间好句无。
  魄应湘水去,名与浪仙俱。
  平日惟耽茗,坟前种几株  ——赵师秀《徐灵晖挽词》  作者想到徐照平日爱饮茶,所以认为应在他的坟前种上几株茶树,让他在九泉之下也能享用。
  晨起犹孤坐,瓶泉待煮茶。
  寒烟添竹色,疏雪乱梅花。
  独喜忘时事,谁知改岁华。
  多君能过此,人里似山家。
  ——徐玑《孤坐》  徐玑一早起来便要煮茶饮,并且最喜欢在酒醉后饮茶,如:“句向闲中觅,茶因醉后呼”(徐玑《登横碧轩继赵昌甫作》))、“前曾乘小醉,访尔一瓯茶”(徐玑《寄陈西老》)。
  灵境康庐上,师曾此处家。
  今游在京国,谁为管烟霞。
  觅句行逢鹤,持经坐对花。
  笑予非酒户,相劝满瓯茶。
  ——徐玑《赠刘高士》  徐玑待客,有时还以茶代酒,直接劝茶。
  以茶代酒的诗还有:“收帖重开画,煎茶即当觞”(徐照《赠潘德久》)、“中夜清寒入缊袍,一杯山茗当香醪”(赵师秀《呈蒋、薛二友》)。
  香醪即美酒,山茗当美酒,饮之以御寒冷。
  突兀禅宫何代余?闲同衲客听钟渔。
  身如野鹤栖无定,愁似顽藤挽不除。
  旧隐定多新长竹,远交全乏近来书。
  炉香碗茗晴窗下,数轴楞伽屡展舒。
  ——翁卷《寄南昌僧舍》  翁卷寄居僧舍的生活是:焚香、饮茶、读佛经(楞伽即佛经)。
  赵师秀《山路怀翁卷》:“困尝苦茗不论杯”,可见其饮茶量很大。
四、茶水  唐陆羽《茶经?卷下?五之煮》曰:  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
  其山水,拣乳泉石地慢流者上,其瀑涌湍漱勿食之,久食令人有颈疾。
  又多别流于山谷者,澄浸不泄,自火天至霜郊以前,或潜龙蓄毒于其间,饮者可决之,以流其恶,使新泉涓涓然,酌之。
  其江水取去人远者。
  井水取汲多者。
  赵佶《大观茶论》曰:  水:水以清轻甘洁为美。
  轻甘乃水之自然,独为难得。
  古人品水,虽曰中泠、惠山为上,然人相去之远近,似不常得。
  但当取山泉之清洁者。
  其次,则井水之常汲者为可用。
  若江河之水,则鱼鳖之腥,泥泞之污,虽轻甘无取。
  凡用汤以鱼目蟹眼连绎并跃为度。
  过老则以少新水投之,就火顷刻而后用。
  陆、赵都认为煮茶山水最好。
  赵佶认为煮茶的水要澄清、质轻(软水)、卫生、甜美,并且要获取方便。
  枯株围古寺,长觉暮寒增。
  坐听吹风雪,吟移照佛灯。
  试茶铛测水,点笔砚生冰。
  门外营营者,谁人及似僧?  ——徐照《访可公宿》  作者认为测试茶的好差最好是加适量的水煮好才知道(“试茶铛测水,点笔砚生冰”)。
  “铛”是一种三足的平底浅锅,这里应泛指煮茶的茶具。
  遇景因开画,思茶亦掬泉。
  远取泉烹茗,新移棘补篱。
  扫地就凉松日少,煮茶消困石泉新。
  石缝敲冰水,凌寒自煮茶。
  徐照煮茶最常用的便是山泉。
  唐代张又新,字孔昭,陆泽(今河北深县)人,唐元和进士,大和九年(835)任温州刺史。
  他在《煎茶水记》中说:  故刑部侍郎刘公讳伯刍,……称较水之与茶宜者,凡七等:扬子江南零水第一;无锡惠山寺石泉水第二;苏州虎丘寺石泉水第三;丹阳县观音寺水第四;扬州大明寺水第五;吴松江水第六;淮水最下第七。
  斯七水,余尝俱瓶于舟中,亲挹而比之,诚如其说也。
  ……及刺永嘉,……取仙岩瀑布用之,亦不下南零。
  扬子江南零水即中泠泉,又名中零泉、中濡水,意为大江中心处的一股清冷的泉水。
  唐宋时中泠泉位于扬子江心的金山孤岛(今江苏镇江金山)。
  宋徽宗赵佶品水,似乎也认同唐人“中泠、惠山为上”的评第。
  依照张又新的评价,永嘉仙岩瀑布水无疑是能够媲美中泠泉的上品。
  用温州山泉煎煮的宋茶应该是非常甜美的。
  赁得民居亦自清,病身于此寄飘零。
  笋从坏砌砖中出,山在邻家树上青。
  有井极甘便试茗,无花可插任空瓶。
  巷南巷北相知少,感尔诗人远扣扃。
  ——赵师秀《移居谢友人见过》  赵师秀会选用优质的井水煎茶饮(“有井极甘便试茗”)。
  我们没有发现四灵用江河水煮茶的诗句
  或许他们和徽宗一样都认为江河水有鱼鳖的腥味和泥沙的污染吧。
  枯株回古寺,长觉夜寒增。
  坐听风吹雪,吟移佛照灯。
  夜沉麟骨碎。
  茶沸蟹涎凝。
  何计从师老,生涯若履冰。
  ——徐照《访奭公宿和其韵》  “蟹涎”一般又称“蟹眼”,形容煎茶时所泛起的小气泡。
  煮茶还要注意沸腾的时间。
  赵佶认为水沸腾时,不断迸跳出鱼目蟹眼般的水泡后舀出最佳。
  水开得时间过长,就要加少量的新水,在火上烧一会再用。
  徐照煮茶无疑深谙此道。
五、茶与诗  “一轴黄庭看不厌,诗囊茶器每随身”(翁卷《次徐灵晖韵赔赵灵秀》),翁卷平时总将诗囊和茶器带在身边,以便随处饮茶吟诗。
  诗人嗜茶,是因为茶能促发诗兴。
  论诗同样离不开煮茶品茗,薛师石《会宿赵紫芝宅》曰:“论诗漏欲尽,煮茗匣重开”,茶与诗难解难分。
  葛天民论说赵师秀,也将吟诗与煎茶连在一起:  紫芝虽漫仕,五字已专城。
  清坐有仙骨,苦吟无宦情。
  囊因诗句重,分与洒杯轻。
  所好煎茶外,烧香过一生。
  ——葛天民《简赵紫芝》  诗因茶而清新,茶因诗而高雅。
  在古代诗歌创作中,“清”是诗人们较为推崇的一种诗艺风格。
  扁舟莫负林间约,好把清诗慰此心。
  新秋一雨洗林关,晚色清澄满望间。
  独对晓来睛,天寒景物清。
  虑淡头无白,诗清貌不肥。
四灵诗追求的“清”是客观景物与诗人心境相融合的一种意境。
  它以恬淡之心观照身外世界,将内在主观感受外显于所表现的自然景物之中,可以娱乐性情,远忧脱俗,也可陶冶志操,培养美德。
  徐玑将“诗清”归功于茶。
  “身健却缘餐饭少,诗清都为饮茶多”(徐玑《赠徐照》),这位温州诗人认为了茶能促发诗兴。
  的确,茶提神助思,有代酒之功而无酒多损脑之弊,是诗人们喜爱的高雅活动。
  北宋赵拚咏越州卧龙山茶即有“啜多思爽都忘寐,吟苦更长了不知”(《谢许少卿寄卧龙山茶》)之句。
  唐宋之际流行在杭、嘉、湖一带的茶宴诗会也是茶激诗兴的例子之一。
  陆士修在茶会上作有应酬诗《五言月夜啜茶联句》: 泛花邀坐客,代饮引情言。
  素瓷传静夜,芳气满闲轩。
  以茶代酒,传花吟诗,在静静的月夜,其素雅清高,远胜喧腾而不利于冥思的酒席唱和活动。
  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
  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
  中唐诗人钱起的这首《与赵莒茶宴》是描写诗家茶宴最成功的作品之一,也无疑是“诗清都缘饮茶多”的最佳注脚。
  “诗清都缘饮茶多”,不仅表达了茶激诗兴的事实,也道出了“诗清”的原因是“饮茶多”。
  《楚辞》:“沧浪之水清兮,可以灌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灌吾足。
  ”“清”字往往继承《楚辞》的用法,指代一个人操行的高洁。
四灵追求的“清诗”往往寄托了一种清高孤傲、安贫乐道的理想人格。
  他们一生不遇,却能独善其身,始终耻于干谒王侯,奔走权门。
  徐照《渔家》诗日:  阿翁年纪老,生计在纶丝。
  野水无人占,扁舟逐处移。
  数鳞新柳串,一笛小儿吹。
  有酒人家醉,公卿要识谁。
  这种对独立人格的向往,在他的《鹭鸶》一诗中也有表现:  一点白如雪,项粘丝数茎。
  沙边行有迹,空外过无声。
  高柳巢方稳,危滩立不惊。
  每看闲意思,渔父是前生。
二诗一咏人,一咏物,都从心底抒发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独立人格的礼赞。
  诗人还在多处表现了对这种理想人格的赞赏。
  《陈保之访宿》曰:“不作王侯客,一身如散仙”。
  《畏虎》诗曰:“我爱田上翁,面有无求姿”。
  古人有言:“人到无求品自高”。
  诗人所追慕的,正是这样一种无求的清高品格。
四灵将“清诗”与“饮茶”联在一起,也就赋予了茶以清高的品质,极大地丰富了温州茶的文化内涵。
  茶之所以能被赋予这种精神内涵,我想应源于四灵对它神秘气质的体认吧!徐玑《监造御茶有所争执》曰:“雪芽细若针,一夕吐清奇。
  天地发宝秘,神鬼不敢知”。
  在温州人的心目中,茶是天地间的一个秘密。
  参考文献:  1俞光编:《温州古代经济史料汇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183页.  李莫森编注:《咏茶诗词曲赋鉴赏》,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353页.  叶大兵乌丙安主编:《中国风俗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年版.  俞光编:《温州古代经济史料汇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2005年,第181页.  唐代诗人,诗篇《石鼎联句》的作者.  (宋)王安石着:中华书局上海所编:《临川先生文集》卷七十,《议茶法》,中华书局,1959版.  李靓撰:《李靓集》卷十六,《富国策十》,中华书局,1984版.  陈瑞赞编注:《东瓯逸事汇录?卷七政治经济》,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第157—158页.  刘怀荣:《“四灵”诗的艺术风格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青岛海洋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第49页.
  

试论中国茶文化的人生价值观 试论述我国茶文化中品茶的文化 中国茶文化知识竞赛题目与答案 单项选择:1、我国古籍中,最早见有茶字的记载始于_A_。A.《诗经》B.

试论述我国茶文化中品茶的文化

支持原创,感谢原作者,当前文章内容由茶友提供让茶友参考之用,如需删除请随时联系我哩

    • 茶文化 茶文化 4

      试论中国茶文化的人生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