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听时光茶道人生

静听时光茶道人生2020-12-11 14:50五杯茶 阅读:77 字体:
静听时光茶道人生
  
   《品茗遵义》文:何玉梅朗读者:西西粒早春时节,还有一丝微凉,走进座落在湄江河畔的贵州省茶叶研究所,采访茶叶专家郑文佳。
  郑文佳20世纪60年代末出生在湄潭县的一个山村,家屋后就是茶山,儿时经常和伙伴们在茶园捉迷藏,茶园陪伴着他长大。
  作为土生土长的湄潭人,对这片土地有种天然的眷恋感。
  小时候,经常看到大人们起早贪黑采茶、饭锅杀青、簸箕揉条、铁锅焙干、竹笼烘干或太阳晒干,全是手工作业,祖祖辈辈都是凭经验制茶,不仅效率低下,而且收入不稳定。
1991年,怀着心中的“茶叶梦”,郑文佳从安徽农学院茶业系机械制茶专业毕业,分配到贵州省茶叶研究所工作。
  始建于1939年的贵州省茶叶研究所,是全国建立最早的四个茶叶科研机构之一。

一想到能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为乡亲们服务,提高他们的收入,他便由衷地兴奋。
  上世纪90年代初,在普遍重视传统农业的大背景下,地方政府认为茶产业是富民产业,对税收没多大贡献,茶农也认为这就是副业,形不成气候。
  在业界也有一种观点很流行,认为一片小小的茶叶没什么好研究的,许多研究人员缺乏信心,茶学研究处于低谷。
  初生牛犊的他,认为茶叶作为世界三大植物饮料之一,目前科学研究表明,对人体没有任何危害,属于朝阳产业,对茶产业充满信心,满脑子的创新思维,整个人被激情燃烧着,仿佛有使不完的劲。
2006年,遵义市率先提出发展100万亩茶的目标,而当时全市茶园面积不到30万亩,开贵州省先河,大家争议很大。
  但正是抓住了这次机遇,为遵义茶业发展抢占了先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提升了发展空间。
  茶产业的发展意味着对技术的渴求,许多茶老板是从茶农积累经验开始,茶企从作坊发展起来,没有足够资金,技术也很缺乏;一些资金雄厚的茶企,老板是从其他行业转过来,有资金没技术;还有不少深山贫困乡镇的村民,没技术没经验却希望以此脱贫致富……作为茶学专家,郑文佳及其团队的科研成果可谓恰逢其时,从品种的选育、病虫害的防治、茶园的管理、产品包装、加工新技术的运用、新产品的开发等等,科技对茶产业的发展功不可没。
  “心素如简、人淡如茶”,这是郑文佳的人生写照。
  都说科研工作者要守得住清平、耐得住寂寞,有20多年工作经历的他,对此有着更深的体会。
  进入工作状态的他,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常常忘了时间、忘了吃饭,忘了周围的一切。
  他记得自己在实验室呆得最长的一次是16天。
  为了节省时间,也为了尽快给身体补充能量,他在办公室给自己准备许多零食,实在饿了,确保伸手就能拿到实物。
  有时候,纠结多时的问题突然搞清楚了,就想别人分享自己的快乐,好几次他打朋友电话,请哥们几个吃晚饭,大家很纳闷,因为早就过了吃饭的点。
  这样的次数多了,朋友们也就见怪不怪了。
  手执一杯香茗,品味四季蕴味,品味人生精,这是郑文佳的生活状态。
  他领衔建立一支贵州省茶叶加工科技创新人才团队,主持的课题获奖8项,授权发明专利8项,出版著作5部,发表论文60余篇,制定行业技术标准12项。
  他个人先后获第五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贵州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遵义市15851精英工程一层次人才及市管专家等荣誉。
  茶未近,已动心,道化自然,纯自然美到极致,这就是郑文佳的茶道人生。
  朗读者:西西粒朗读爱好者本文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静听时光茶道人生茶未近 经过近十年的发展,茶未里品牌公司拥有科学技术人员30多名,职工上千名。茶未里茶饮店主打果蔬茶饮,把各种
  
茶未近

支持原创,感谢原作者,当前文章内容由茶友提供让茶友参考之用,如需删除请随时联系我哩

    • 三未 三未 4

      静听时光茶道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