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文章阅读

精华区文章阅读2020-11-27 12:23五杯茶 阅读:106 字体:
精华区文章阅读

发信人: yaclear (清一), 信区: Geography
  标  题: Y
  发信站: 水木社区 (Thu Jul 12 19:34:14 2007), 站内
  
  ●Y
  鸭绿江 中、朝界河。
  汉称马訾水,唐始称鸭绿江,因水色深绿如鸭头得名。
  源于长白山主峰白头山南麓海拔2300米处。
  上游流经崇山峻岭,坡陡流急,谷宽50~150米。
  中游自临江以下,转向西南,坡度变缓,谷宽200~2000米。
  下游自水丰以下,河谷开扩,两岸有低山丘陵和较窄平原,江心多沙洲。
  江中岛屿近200个,以文安滩为最大。
  丹东附近江宽5公里,流到东沟分两支入黄海,全长795公里,流域面积6.3788万平方公里,中国境内约占一半。
  水系发达,支流受构造控制,多与干流成直交。
  北侧主要支流有浑江、蒲石河、叆河等,南侧主要支流有虚川江、长津江、秃鲁江、忠满江等。
  浑江长415公里,汇水面积1.14万平方公里,河谷深切600米,属典型山地曲流。
  鸭绿江流经温带湿润地区,年降水量870毫米,自上游向下游渐增,70%集中6~9月。
  平均流量1040立方米/秒,年径流量327.6亿立方米。
  每年融冰化雪时形成春汛。
5~6月常出现枯水期。
  夏汛在7~8月,最大流量一般为年均流量的15~25倍。
  全流域气候凉湿,分布以红松、枫桦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下游多栎林。
  有多种野生动、植物。
  江水含沙量和输沙量小。
  鸭绿江流经长白山地,河谷陡窄,比降大,水力资源230万千瓦。
  干支流多良好坝址。
  水丰发电站是中朝合营的第1座大型电站,此外还有云峰、桓仁、回龙山、太平哨等以发电为主、结合防洪、灌溉、航运等大中型综合性水利工程。
  集安、河口和丹东有铁路公路桥连接两岸,为中朝交通要道,其中以丹东—新义州大桥(中朝友谊桥)最为壮观。
  鸭绿江因冬季水浅封冻,上中游滩多水急,航运受限制,水丰库区以下通航,最大港口为丹东。
1988年鸭绿江被批准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
  
  (熊树梅)
  牙克石市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辖市,自治区林业及加工工业中心,素有“林城”之称。
  牙克石蒙古语意为森林。
  位于自治区东部,大兴安岭北段免渡河及海拉尔河交汇的谷地,滨洲、呼海、牙林等6条干支铁路的交叉点上。
  面积2.795万平方公里,人口41.88万。
  市境林木、矿产资源丰富,落叶松、樟子松,白桦、柞树等遍布周围山区,林地面积1.85平方公里。
  森林中有鹿、獐、熊、雪兔、飞龙等珍贵经济禽兽。
  林间草场有40多万公顷,饲养奶牛万余头,是我国优良品种“三河马”和“三河牛”的产地之一。
  市内有木材加工栲胶联合企业,产量居全国之冠。
  乳品、化工、建材、酿酒等工业亦较发达。
  以野果“牙格达”、“杜斯”为原料酿造的“红豆”、“杜斯”等果酒名闻遐迩。
  
  (林儒耕)
  雅安市 四川省古城之一,雅安地区辖市和行署驻地,地区经济、文化中心。
  位于四川盆地西陲,是四川入青藏高原的咽喉。
  川藏公路、川滇公路交会于此。
  面积1061平方公里,人口29.47万。
  雅安秦属道严县。
  东汉置汉嘉县。
  西魏改置始阳县。
  隋设雅州治。
  清雍正时升雅州为府,另置雅安县。
  因境内有雅安山而得名。
50年代初为原西康省会。
1983年改县为地辖市。
  雅安是四川多雨区,年降水量高达1800毫米以上,向有“天漏”和“雨城”之称。
  多雨潮湿的气候有利于茶叶生长,雅安一带是中国边茶最大产区。
  工业以重工业为主,主要有机械、化工和云母加工。
  雅安云母加工厂是中国最大云母加工厂之一。
  轻工业有制茶、皮革等。
  市内的高颐墓阙系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郑霖)
  雅砻江 中国水力资源最集中的河流之一,金沙江最大支流,属长江上游水系。
  又名若水、打冲江、小金沙江,藏语称尼雅曲,意为多鱼之水。
  发源于巴颜喀拉山南麓,于四川省攀枝花市三堆子入金沙江。
  石渠以上为石渠河,以下称雅砻江,长1571公里,流域面积12.8万平方公里。
  河口平均流量1810立方米/秒。
  雅砻江流域东西窄而南北长,主要支流有鲜水河、力丘河、理塘河和安宁河。
  雅砻江崖陡谷深,河床狭窄,无航运之利,但湾多水急,水力资源达3372万千瓦,其中四川境内3344万千瓦,占全省22%,居四川首位。
  有二滩、桐子林、锦屏大型电站坝址。
二滩电站位于雅砻江下游,装机容量330万千瓦,年发电量170亿度,将于1997年建成。
  雅砻江流域是四川省主要林区,木材蓄积量占四川32.3%,居第1位,木材漂运量居第3位。
  雅砻江支流鲜水河流域为四川最主要地震带。
  
  (郑霖)
  雅鲁藏布江 世界海拔最高的大河,西藏自治区最大河流。
  属印度洋水系。
  发源于西藏西南部,喜马拉雅山脉北麓的杰马央宗冰川。
  雅鲁藏布江自西向东横贯西藏南部,流经米林后折向北东,之后又急转南流,于巴昔卡出境流入印度后,改称布拉马普特拉河,又流经孟加拉国与恒河相汇,最后由孟加拉湾注入印度洋。
  
  雅鲁藏布江流域平均海拔约0米以上,位于北纬28°00′~31°16′,东经82°00′~95°40′,流域呈东西向狭长形,面积24.048万平方公里,居中国各大河流的第5位。
  河长2057公里,居中国第6位;年径流量约1395亿立方米,居中国第3位。
  雅鲁藏布江水能资源极为丰富,全流域水能蕴藏量超过1.1亿千瓦,约占全国的1/6;其中干流水能蕴藏量近0.8亿千瓦,居第2位。
  以单位河长或单位流域面积的水能蕴藏量计算,则为中国各大河流之首。
  
  干流概况 雅鲁藏布江源头海拔约5590米,流出国境处海拔仅150余米,总落差达5余米,全河平均坡降为2.6‰,是中国坡降最陡的大河。
  河源至里孜为上游段,长268公里,平均坡降4.5‰。
  河谷宽阔而较平坦,多湖泊分布。
  雅鲁藏布江的正源杰马央宗曲源于杰马央宗冰川。
  流经桑木张附近,支流库比藏布汇入后改称当却藏布(即马泉河)。
  里孜以下方称雅鲁藏布江。
  里孜至派区为中游段,长1293公里,平均坡降1.2‰。
  中游以宽谷为主,宽窄相间的串珠状河谷特征。
  派区以下至流出国境处为下游段,长496公里,平均坡降为5.5‰。
  其中,派区—墨脱约212公里河段的平均坡降高达10.3‰。
  雅鲁藏布江在该段形成马蹄形大拐弯,在河道拐弯的顶部内外两侧,各有海拔超过7000米的南迦巴瓦峰与加拉白垒峰遥相对峙,形成高山峡谷地带。
  山高谷深,河道迂回曲折。
  
  雅鲁藏布江支流众多,其中集水面积大于2000平方公里的有14条,大于1万平方公里的有5条,即多雄藏布、年楚河、拉萨河、尼洋曲、帕隆藏布。
  其中拉萨河河流最长、集水面积最大;帕隆藏布年径流量最大。
  
  气候 雅鲁藏布江流域下游地区高温多雨,巴昔卡附近年均降水量超过0毫米,个别地区可达5000毫米以上,是中国年降水量大的地区之一。
  溯河而上,降水逐渐减少。
  广大中游地区属高原温带气候,年降水量多在300~600毫米,上游地区谷地年降水量不足300毫米。
  全流域降水的年际变化小,而年内分配很不均匀,7~9月份的降水量集中了全年的50~80%。
  最高月均温多出现在6月,下游地区则多出现在7月;最低月均温往往出现在1月。
  
  水文 雅鲁藏布江流域巴昔卡一带的年径流深可达3000毫米以上,上游地区则不足100毫米。
  径流的年际间变化小,年内分配不均匀。
  降水多的月份,其冰雪融水补给河流的水量也大。
  此外,该流域还具有枯水期水量较大而较稳定、悬移质泥沙含量少、下游地区推移质严重、河水温度低、河水矿化度小、总硬度低等特点。
  
  经济概况 雅鲁藏布江有丰富的水量和丰沛的水能资源,水利水能资源开发条件好。
  如干流中游河段可兴建多座水利水电枢纽,水电站装机容量可达几十万至百万千瓦,并可发挥灌溉等综合效益。
  干流下游大拐弯段,派区至墨脱河段落差集中达2000余米,如开凿派区至墨脱约40公里长的引水隧洞后,可引用近2000立方米/秒的流量,兴建装机容量可达0万千瓦的巨型水电站。
  雅鲁藏布江中小支流和支沟上已兴建多座用于灌溉或发电的水利、水电工程。
  
  在雅鲁藏布江干流中游段的拉孜—大竹卡、约居—泽当等河段有通航条件。
  
  雅鲁藏布江流域面积仅占西藏总面积的1/5,但流域内的人口、耕地面积、工农牧业总产值却均占全西藏的一半以上。
  拉萨、日喀则、泽当、江孜及林芝等城镇均坐落于流域范围内。
  雅鲁藏布江流域为西藏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带。
  流域内矿产资源主要有铬、铁、铜、铅、硼等。
  
  (关志华)
  亚东县 中国与不丹、锡金、印度通商往来重要口岸,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地区辖县。
  位于自治区南部,喜马拉雅山南翼,康布曲左岸,界于不丹、锡金之间的高山峡谷中,地势险要。
  面积4020平方公里,人口1.035万。
  县府驻下司马镇。
  清光绪十九年(1893)辟为商埠。
1960年设县。
  气候温暖湿润,自然资源丰富。
  珍贵动物有小熊猫、长尾叶猴、蓝喉太阳鸟、绿喉太阳鸟等。
  康布曲产鲑鱼。
  森林茂密,海拔2500米以下为常绿阔叶林,2500~3100米为针阔叶混交林,3100米以上分布有暗针叶林。
  亚东南部为农林区,主要农作物有青稞、小麦、玉米、荞麦、马铃薯,并产三七、黄连、贝母、麝香等名贵药材;北部气候寒冷,为牧区。
  境内名胜古迹有东噶寺、噶云寺、清兵守边炮台等。
  
  (温景春)
  烟台市 山东省辖市,山东最大海洋渔业基地,胶东半岛经济中心,中国对外开放城市,著名港口,旅游避暑胜地。
  位于山东半岛东北部,北濒黄海,隔海与大连市遥相对峙,港湾优良,形势险要,是渤海的门户。
  辖2区及牟平、海阳、招远、栖霞、蓬莱、长岛6县。
  面积1.35万平方公里,人口625.57万;其中市区834平方公里,人口79.46万。
  春秋时期称转附。
  秦称芝罘,以芝罘山(又名青城山)而名。
  明洪武年间(1398),为抵御倭寇入侵,筑烽火台于北山(现烟台山),置狼烟墩台,遇警昼则升烟,夜则举火,遂称“烽火台”为“狼烟台”,故又名烟台。
1934年置烟台特区,直隶山东省。
1938年撤特区设烟台市,1983年将福山县划入。
1987年析置威海市,始成今境。
  
  市境三面环山,一面濒海,南面层峦叠翠,北望碧波万顷,风景秀丽,物产丰富。
  工业已初步形成以轻纺为主的体系。
  机械、纺织、食品、冶金、电子、建材等部门均具相当规模。
  “北极星”牌木钟、金奖白兰地、红葡萄酒和味美思酒闻名中外。
1987年国际葡萄和葡萄酒局正式宣布烟台为“国际葡萄和葡萄酒城”。
  此外,“三环”牌铜挂锁、罐头、绒绣等亦为烟台名产。
  农产品以花生、水果为最盛,烟台青香蕉苹果和大樱桃味美可口,品质极佳,产品远销国内外。
  沿海盛产小黄鱼、带鱼、鳓鱼、鲍鱼、鲐鱼、扇贝、对虾等多种经济鱼虾类。
  
  烟台原为海滨渔村,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法国强占,根据《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于1862年辟为商埠,建港已有百余年历史。
  芝罘岛、崆峒岛等岛屹立港北,形成天然屏障,水深湾阔,风平浪静,可泊巨轮。
20世纪50年代以前仅有停泊3000吨船只的码头1座,装货载客靠舢板驳运。
50年代以来,屡经改建与扩建,已建成包括3座深水码头在内的1号至6号码头,共15个泊位,可同时停泊3艘万吨巨轮和数10艘大型轮船。
  海运对外通航朝鲜、日本、东南亚等地,对内与上海、天津、大连、青岛及胶东沿海各地联系密切。
  有蓝烟铁路与胶济铁路干线相连,海陆交通均便,是中国对外贸易口岸之一。
  莱山机场有飞往上海、北京、广州等地的航线及飞往日本东京的货机。
  
  市内有烟台大学、烟台师范学院等高等院校。
  烟台又为著名游览避暑胜地。
  市北的烟台山风景优美,为明筑防倭寇烽火台处。
  市南的“毓璜顶”有元建玉皇庙等古迹。
  离市境11公里的海上有中国又一个蛇岛——加岛。
  
  (陈龙飞)
  燕山区 1986年撤销,见房山区。
  
  燕山山脉 中国北部著名山脉之一。
  其范围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燕山系指坝上高原以南,河北平原以北,白河谷地以东,山海关以西的山地,位于北纬39°40′~42°10′,东经115°45′~119°50′。
  狭义则指上述范围内窄岭、波罗诺、中关、大杖子一线以南的山地。
  
  燕山山脉(广义)属内蒙古台背斜和燕山沉陷带。
  北部稳定上升,南部大量沉降。
  燕山沉陷带震旦纪地层极发育,沉积中心的蓟县、遵化一带厚度达万米以上。
  中生代末发生强烈构造运动,褶皱成山,故称此期造山运动为“燕山运动”。
  
  燕山为侵蚀剥蚀中山,山体呈东西走向,海拔500~1500米,北高南低,向南降到500米以下,成为低山丘陵。
  有云雾山、雾灵山、都山、军都山等,主峰雾灵山海拔2116米。
  山地中多盆地和谷地,如承德、平泉、滦平、兴隆、宽城等谷地,遵化、迁西等盆地,是燕山山脉中主要农耕地区。
  
  燕山处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
  年均温6~10℃,1月均温-12~-6℃,7月20~25℃。
10℃以上持续期195~205天,活动积温2600~3800℃。
  
  燕山南麓是河北省多雨地带之一。
  年降水量700毫米左右,流水侵蚀作用强烈。
  山地中有滦河、潮白、蓟运河等流经,河流多与山脉直交,切穿山地形成南北交通孔道,亦为重要关隘,如古北口、喜峰口等。
  最东端的山海关为沟通东北、华北的咽喉。
  
  燕山地带性植被为落叶阔叶林(以栎类为主),并混生暖性针叶油松林,垂直带谱。
700米以下为落叶阔叶林,树种有蒙古栎、辽东栎、槲栎、栓皮栎、槲树等。
700~1500米为针阔叶混交林,树种有白杄、臭冷杉、白桦、风桦等。
1 500~2000米为针叶林,树种有华北落叶松、青杄、白杄等,但以次生林为主。
  山沟及山前冲积台地上适于果树种植,为中国落叶果树重要分布区之一。
  盛产板栗、核桃、梨、山楂、葡萄、苹果、沙果、杏等干鲜果。
  其中板栗、核桃、梨、山楂驰名中外。
  
  燕山中多名胜古迹。
  中南部有长城倚山而建。
  遵化县的清东陵是中国规模宏伟的帝王陵墓之一。
  承德市的避暑山庄是中国现有最宏伟的皇家园林。
  
  (张朴民)
  延安市 中国历史悠久的古城和现代革命圣地,陕西省延安地区辖市和行署驻地,陕北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
  位于陕北黄土高原中部,三山(凤凰山、宝塔山、清凉山)鼎峙,二水(延河、南川河)环抱。
  面积3556平方公里,人口30.32万。
  从秦汉至唐宋,延安及其附近地区“东带黄河、西控灵夏”,为陕北的交通要冲,延安城成为屏蔽关中,防御北方民族侵扰的军事重镇。
  秦设高奴县,西魏置延州,隋改肤施县,宋升延安府,元改为路,明、清复为延安府治,辛亥革命后仍称肤施县。
1936年改延安县,1937年设延安市,为陕甘宁边区首府。
  此后十年间为中国共产党中央所在地。
1949年撤市并入延安县,1972年恢复延安市,1975年又将延安县并入。
  
  延安旧城位于延河西岸凤凰山麓,因日军轰炸和国民党破坏,城内建筑几毁,仅剩古城墙和抗日战争时期所建窑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确定延安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革命的纪念性城市,并逐步改建和扩大了市区范围,北到枣园,东到桥儿沟,南达七里铺,又在延河和南川河上修建了几座大桥,使市区连成一体。
  延安革命纪念馆、延安宾馆等矗立于旧城区干道上,窑洞则排立于山麓和黄土坡上,反映了延安地方建筑特点。
20世纪50年代以来,延安工农交通运输业发展较迅速。
  工业有电力、机械、化肥、汽车修配、纺织等。
  除分布在旧城和新市区外,城东北20多里的姚店和城南的杜甫川也已形成新的工业区。
  毛纺厂所产地毯行销国内外。
  农产以小麦、玉米为主;牛、马、驴和山羊有很大发展。
  以延安为中心的公路干线南通西安,北达包头,东连太原,西接银川。
  延安通往西安的铁路长334公里,已于1991年底建成。
  民航班机直达北京、西安、太原、榆林等地。
  
1958年建立的延安大学为陕北地区的最高学府。
  延安医学院也初具规模。
  延安革命旧址有140多处,1937~1947年中共中央和中央领导曾先后在凤凰山麓、杨家岭工作和居住,中央军委、八路军总司令部则在枣园和王家坪。
1941年八路军三五九旅开垦的南泥湾在延安东南45公里。
  宝塔山上的唐代九层古塔,高44米,为延安市区的标志。
  清凉山下的万佛洞保存有唐宋时期的精美石刻。
  
  (李健超)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吉林省朝鲜族主要聚居地。
  位于省境东部,北邻黑龙江省。
  辖延吉市、图们市、敦化市、龙井市、珲春市及和龙、安图、汪清3县。
  唐属忽汗州,明属建州卫,清末置延吉、珲春等厅。
1952年成立自治区,1955年改自治州。
  面积4.27万平方公里,人口200.3万。
  居民除朝鲜族外,还有汉、满、回、蒙古等民族。
  首府延吉市。
  自治州土地辽阔。
  境内有长白山主脉,除主峰白头山外,自西向东有张广才岭、哈尔巴岭和牡丹岭、老爷岭和南岗山脉,一般海拔500米左右,较高山地超千米。
  主要河流有图们江及其支流嘎呀河和珲春河,还有牡丹江和松花江。
  沿江形成众多广谷盆地,如延吉、和龙、汪清、罗子沟、珲春和敦化盆地等,为农业集中地,农产以水稻、大豆、谷子和烟草为主。
  烤烟居全省首位,为吉林省烤烟基地。
  盛产苹果和梨。
  特产人参、鹿茸、貂皮、熊胆等。
  森林占土地面积的70~80%,木材蓄积量占全省半数。
  是吉林省最大木材产区,主要产地为八家子、大石头、黄泥河、和龙、汪清、安图和天桥岭。
  制材以图们、敦化、大石头为中心,此外有开山屯、石岘造纸及森林化学工业等。
  采矿有天宝山铜、铅锌矿;主要煤产地有老头沟、和龙和珲春。
  工业还有机械、电力、化肥、纺织等,主要集中于延吉市,其次为图们市和龙井镇。
  交通以长图线为主干线,另有牡图、朝(阳川)开(山屯)等线。
  
  (王兆明)
  延吉市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首府和州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新兴轻工业城市。
  位于吉林省东南延吉盆地,跨布尔哈通河两岸。
  市区面积390平方公里,人口25.8万。
  延吉旧名局子街。
  清属南荒围场地。
  光绪廿八年(1902)始设延吉厅,宣统元年(1909)升府;1913年改县。
  县治延吉岗,因名。
  初为物资集散地,因地处中、朝交通要道,曾为东北地区六大海关之一。
1954年建市。
  地方工业发达,有食品、纺织、电子、木材加工、化学、陶瓷等。
  工业多具地方民族特点,如机动插秧机、打稻机、朝鲜族常用胶鞋、森工鞋和民族毛纺等。
  机械化工分布于河南东部,公园附近为轻纺工业区;河北为居民文化区。
  交通发达,以长图铁路为主要干线,直达吉林、长春、图们等市。
  公路通自治州各市县。
  市街沿布尔哈通河展布,整洁美丽。
  有延边大学、医学院、农学院等高等学府。
  延边歌舞团以朝鲜族歌舞闻名全国。
  还有文化馆、图书馆、剧场和体育馆等。
  
  (王兆明)
  延庆县 北京市西北门户。
  位于市境西北部居庸关外。
  面积1980平方公里,人口27.2万。
  县府驻延庆镇。
  延庆汉为居庸、夷舆县地。
  北魏为居庸县。
  唐属妫川、缙阳县。
  明永乐年间改置隆庆州,隆庆元年(1567)为避穆宗年号讳改称延庆州。
1912年改州为县,属察哈尔省。
1952年改隶河北省。
1958年划归北京市。
  县境北、东、南三面环山,中为平川,俗称延庆盆地,为怀来盆地东部。
  山区海拔700~1000米,最高峰大海坨山海拔2334米。
  妫水河自东北向西南斜贯县境,注入官厅水库。
  延庆位置偏北,地势较高,与北京其他区县比较,气温偏低,降雨偏少。
  年均温8℃左右,降水量534毫米。
  无霜期185天。
  夏季多暴雨和冰雹,春季多风沙。
  经济以农业为主,耕地3万余公顷,作物以玉米、高梁、谷子、豆类和小麦为主。
  工业发展较快,主要产品有电线、砖瓦、水泥、化肥、糖和酒等。
  京包和大秦铁路经过县境。
  延庆县南扼居庸关,控北京西北大门,地理位置重要,历史上为兵家必争之地。
八达岭上明长城是举世闻名的游览胜地。
  为发展旅游事业,北京市政府于1981年设立八达岭特区。
  官厅水库是北京市重要水源之一(见永定河)。
  此外,县境有春秋时期的山戎墓葬陈列馆;还发现了中生代树林化石。
  
  (尹钧科)
  盐城市 江苏省辖市,苏北滨海棉区新兴工业城市。
  位于省境东部,新洋港河与串场河交会处。
  辖城区、郊区及射阳、大丰、阜宁、建湖、滨海、响水6县。
  面积1.4983万平方公里,人口771.93万;其中市区面积1728平方公里,人口135.07万。
  汉元狩年间(公元前122~前117)置盐渎县。
三国废。
  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复置。
  东晋义熙年间(405~418)改名盐城县。
1983年设市。
  盐城设县之初,县城紧逼海岸,环城皆为盐场,是当时中国主要海盐产地。
  产盐最盛的隋唐时代,曾是国家赋税主要来源,有“天下之富,盐利居半”之说。
  宋天圣年间(1023~1032),范仲淹任泰州盐官,征集4万劳力,筑海堤,称“捍海堰”。
  后人为纪念范仲淹,将这一海堤及此后陆续修筑的北起阜宁、南至海门绵延数百里的海堤统称为范公堤。
  南宋建炎二年(1128)黄河南支夺淮入海后,海岸向海外推移。
  至清咸丰五年(1855)距海已有75公里。
  海远卤淡,渐不宜盐, 2000年来以盐城为中心的淮南盐业日趋衰落,逐渐为植棉业取代。
20世纪初期开始垦殖经营,现已成为苏北滨海平原棉花集散中心,并拥有轧花、棉纺织、机械、化学等工业部门。
80年代以来兴起电子工业,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收录机生产基地之一。
  有公路和内河航线与南通、扬州、南京、淮阴等城市相通。
  市内有抗日军政大学五分校旧址、新四军重建军部原址纪念馆和纪念塔等革命纪念地。
  市属射阳县已批准为沿海经济开放区,棉花总产量居全国各县之首。
  
  (单树模)
  盐城自然保护区 以丹顶鹤为主的珍禽自然保护区。
1982年由江苏省设立。
  俗称栖鹤滩。
  位于省境东部,包括盐城市属响水、滨海、射阳、大丰4县及东台市东部黄海沿岸。
  位于北纬32°36′~34°27′,年均温13~14℃,1月均温0.5~2℃,极端最低温可达-16℃;7月均温26.5℃,极端最高温39℃,年降水量1000~1100毫米。
  从北到南属暖温带和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
  广大滩涂地面,经降水淋洗盐分下降后,渐形成盐生植被和湿生植被。
  从滩涂原生裸地向内地过渡,植物群落演替规律一般是:从盐蒿群落渐递变为茵陈蒿群落、獐毛草群落和白茅群落。
  在积水洼地沼泽中的湿生植物群落演替,则是由糙叶苔群落渐递变为川蔓藻群落、狐尾藻群落和芦苇群落。
  历年冬季均有相当数量的丹顶鹤和其他水禽前来栖息。
  保护区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丹顶鹤越冬地。
  区内共有鸟类260多种。
  其中国家一级保护珍禽即达9种。
  
  (单树模)
  盐池县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南地区辖县,著名宁夏滩羊集中产区。
  历史上中国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交界地带。
  位于自治区东部长城沿线。
  面积8366平方公里,人口13.2万。
  县府驻城关镇。
  秦汉时置朐衍县,公元6世纪中叶称盐州。
1913年改置盐池县。
1936年以后属陕甘宁边区,为革命老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县境海拔1348米。
  年均温7.7℃,1月均温-8.9℃,7月22.3℃,10℃以上活动积温2945℃,年降水量297毫米。
  县境由东南至西北为广阔的干草原和荒漠草原,以盛产“咸盐、皮毛、甜甘草”著称。
  驰名中外的宁夏滩羊是盐池主要经济来源。
  野生中药甘草,近年部分制成甘草膏、甘草霜等,行销国内外。
  县城北、东、西南分布着大小20余个天然盐湖,因此得名“盐池”。
  汉以来设置盐官,博产广销,为地方收入与边防军饷的重要来源。
  由于行政区划的变动,年产达5万吨的多数盐湖划归陕西、内蒙古管辖,县境仅存惠安堡北、中、南3池,年产原盐数千吨。
  县城内建有革命烈士纪念塔。
  
  (汪一鸣蓝慧珠)
  盐河 沟通淮阴市和连云港市的人工河道,淮北盐南运航道。
  位于江苏省东北部。
  古称官河,一名漕河。
  《唐会要》:“垂拱四年(688)开泗州涟水县新漕渠,以通海、沂、密等州,南入于淮。
  ”《读史方舆纪要》:“宋元符初(1098~1100)淮南开修楚州支家河,导涟水与淮通,赐名通涟河。
  ”即为盐河的前身。
  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重加开浚,用以转运淮北盐内销,因名盐河或运盐河。
  又因居中运河之东,又名下中河、外河。
  今盐河起于淮阴市淮阴水利枢纽,东北行,贯通六塘河、灌河、新沂河、五图河、车轴河、古泊、善后河达于连云港市新浦,汇于临洪河,长175公里。
  沿途所经重要市镇有淮阴县王营镇、涟水县朱码头、灌南县新安镇和灌云县大伊山镇等。
  
  (单树模)
  盐井县 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辖县。
  “藏巴盐”产地。
  位于横断山区澜沧江东岸芒康和德钦之间,海拔3100米。
  面积约1.3万平方公里,人口2.4万。
  县府驻下盐井乡。
  原为盐井宗,1960年与江卡宗合并为宁静宗,1965年为芒康县之一区,1983年改设盐井县。
  盐井地区山高谷深,沿江两岸三叠纪红色砂砾层出露有盐泉,含盐量高达30.7克/升。
  当地藏族将泉口扩大,就地势在泉口上层层修建高1.8~2米的方形平顶木棚,顶盖10厘米厚的不透水红粘土层,四周略高,用以晒盐。
  将盐泉水提至盐田,经3~5天盐水自然蒸发,析出盐分,即为藏巴盐。
  冬季澜沧江水位降低,盐泉全部露出水面,为生产旺季。
  夏季水位上升,部分盐泉被淹,为生产淡季。
  全年产盐约1500吨,除供应当地外,还远销左贡、察雅、贡觉等县及滇西地区。
  
  (温景春)
  铅山县 江西省上饶地区辖县,江西铜矿产地与产粮区。
  位于赣东信江上游铅山河口。
  面积2178平方公里,人口38.03万。
  县府驻河口镇。
五代南唐置县,元置州,属浙江。
  明洪武二年(1369)复改为县,归属江西。
  县境位于武夷山区,南部闽赣边界上的黄岗山为武夷山脉的主峰和华东地区最高峰,海拔2158米。
  铅山是江西重要农业基地之一,农产以稻米为主,属中国提供商品粮5万吨以上的县份。
  工业以造纸著名。
  竹器和竹编工艺品畅销国内外。
  矿产以铜、黄铁矿、钨为重要,尤以永平铜矿储量大而闻名,所产铜矿砂运往贵溪冶炼。
  县城河口镇为茶叶和纸张集散地,历史上曾与景德、吴城、樟树,合称江西四大镇。
  
  (易宜曲)
  兖州县 山东省济宁市辖县,山东南部煤炭生产基地,铁路枢纽。
  位于省境西南部。
  面积641.6平方公里,人口55.89万。
  县府驻兖州镇。
  兖州为古九州之一。
  春秋时为负瑕邑。
  秦改瑕丘。
  南北朝设兖州,治瑕丘。
  相传以发源于河南省济源县之沇水(音“兖”)得名。
  宋称嵫阳。
  明改为滋阳。
1958年滋阳县并入曲阜县,1962年析出后改称兖州县。
  县境为鲁西平原的一部分,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地下水丰富,农业生产的水、热条件较好,作物一般可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
  农业以小麦、玉米、甘薯等粮食生产为主,经济作物以棉花、花生为大宗。
  主要工业有煤炭、机械、化工、食品等。
  兖州煤炭基地是中国正在建设中的十大煤炭基地之一,其中年产300万吨的兴隆庄煤矿和年产万吨的东滩煤矿均已建成投产。
  京沪铁路及其兖菏支线交汇于境内,菏泽、济宁、临沂三地区的物资多经兖州集散。
  新建的新菏(新乡—菏泽)铁路和兖石(兖州—石臼港)铁路为陇海线以北地区联系东西交通的重要铁路干线,对山西煤炭外运有重要作用。
  古迹有隋建八角形砖木结构兴隆塔和唐建少陵台。
  
  (陈龙飞)
  雁荡山 中国名山之一。
  以“山水奇秀”闻名,是中国著名游览、避暑、休养胜地。
  位于浙江省东南部。
  以瓯江为界,分南北2个山区:南雁荡山在平阳县西南,北雁荡山在乐清县东北。
  通常称北雁荡山为雁荡山。
  北雁荡山主要由流纹岩、层状凝灰角砾岩组成,主峰百岗尖由花岗岩构成,海拔千余米。
  岩石节理发育,风化后多奇峰怪石,形成著名的雁荡山风景区。
  相传山顶有荡,水常不涸,秋雁宿之,故名。
  全山风景区东西长25公里,南北宽19公里,面积约450余平方公里。
  以峰、洞、石、瀑为奇,可分灵峰、灵岩、大龙湫、雁湖、显圣门、仙人桥、羊角洞7个风景区,其中以灵峰、灵岩和大龙湫瀑布最著名,俗称“雁荡三绝”。
  雁荡山亦为浙南革命根据地之一,净名寺口建有革命烈士陵墓。
  
  (俞康宰)
  雁门关 古来即为戍守重地,与宁武关、偏关合称三关。
一名西陉关。
  位于山西省代县城西北20公里雁门山腰。
  是晋中地区通往内蒙古高原的必经之地。
  唐建旧关在雁门山上,明初移今所。
  雁门山东西两山对峙,其形如门,而蜚雁出于其间,故名。
  今存关门三座,内有战国时赵李牧祠。
  明《武安君庙碑记》载李牧率兵屡胜匈奴事,为历代用兵之地。
  古人有“三关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之说。
  雁门关下在山阴县境有广武城,依山建筑,为雁门关的山前防卫据点。
  
  (萧树文)
  扬州市 江苏省辖市,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园林旅游城市,苏北水陆交通门户与工业基地。
  位于省境长江北侧,京杭运河与通扬运河交会处,有公路西通南京、东达南通,北接淮阴,南渡长江与镇江相通。
  辖2区及邗江、江都、泰兴、泰县、靖江、高邮、宝应7县。
  面积1.2431万平方公里,人口924.32万;其中市区面积约148平方公里,人口43.44万。
  
  扬州春秋为古邗国地。
  周敬王三十四年(公元前486)吴筑邗城,凿邗沟,沟通长江与淮河,为扬州的起源。
  战国属楚。
  周慎靓王五年(公元前316)置广陵邑。
  秦改置广陵县。
  汉文、景之际,吴王刘濞开盐河(今通扬运河前身),东通海陵仓(今泰州),初步奠立今扬州水路交通形势。
  北朝北周初(557)称吴州。
  隋开皇九年(589)改称杨州。
  隋炀帝开凿通济渠,改造山阳读(即古邗沟),以通粮运,成为全国粮运、盐运转输枢纽。
  唐代扬州已发展为国内外商贾云集、“雄富冠天下”的中国第1大都会。
  宋元以后,扬州屡遭兵燹和倭寇侵扰,商业趋向衰落,但仍不失为东南沿海一大经济中心。
  至清末,运河淤废,漕运中辍;20世纪以来,淮北盐运陆续改由铁路运输,遂趋向衰落。
1912年后为江都县治。
1949年析城郊置扬州市,属扬州地区。
1983年3月改为省辖市。
  
  市境位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
  郊区农业以蔬菜、花卉为主,丘陵岗地茶园、果园广布。
  近年来工业发展迅速,主要工业部门有纺织、机械、电子、化工、金属制品等。
  扬州酱菜和传统手工艺品漆器、玉器、贝雕、刺绣、绒花、剪纸等均享盛名。
  扬州自古与苏州、杭州齐名,被誉为3大风景园林城市。
  蜀岗古木参天,环境清雅,可视为扬州历史文化遗存精华。
  其上有唐城遗址、南朝大明寺、宋平山堂、谷林堂、清西园及1973年修建的鉴真纪念堂等。
  市区其他重点保护文物古迹单位有瘦西湖莲花桥、普哈丁墓和阿拉伯文碑、史可法祠和墓、个园、天宁寺、何园等。
  
  (单树模)
  扬子鳄自然保护区 位于安徽省长江以南的青弋江和水阳江流域,主要保护扬子鳄及其栖息繁衍的生活环境。
  扬子鳄系中国特有珍贵的古老孑遗爬行动物,恐龙近亲,别称“土龙”,有活化石之称。
  成鳄大者长2米,躯体扁平,皮肤革质,有角质鳞。
  肉食性,主要栖息在有植物掩护的河滩、湖滩或丘陵岗地的山塘中。
  已被列为国家一类保护动物。
  扬子鳄原广布于湖北、江西、安徽、江苏和浙江等省,因受人为活动影响,现今分布区已大为缩自然保护区中养殖的扬子鳄小,几仅见于省境宣州、南陵、泾县、郎溪、广德等县市。
  为使扬子鳄得到保护和繁衍,安徽省已在上述5县市建自然保护区。
  宣州市夏渡林场内建立了扬子鳄繁殖研究中心。
  
  (朱孟春)
  扬子江 见长江。
  
  羊八井 中国第1座地热发电站所在地。
  位于西藏自治区境内念青唐古拉山西南断陷盆地中,海拔4200米。
  距拉萨市90公里,中尼和青藏公路交叉于此。
  原为羊八井宗,1960年与当雄县合并为当雄县,以蕴藏丰富的地热资源著称。
  羊八井盆地面积约40平方公里,地热热显示类型复杂多样,有水热爆炸、沸泉、间歇喷泉、热水湖、冒汽地面、硫磺矿、热沟等。
  沸泉水温92℃,高于当地沸点。
  热水湖面积约7350平方米,水深16.1米,水温50℃,实测地下水温高达172℃。
1977年始建第1座1000千瓦地热电站,1981年又建成6000千瓦地热电站,1985年扩建为1万千瓦,1990年底装机达羊八井地热2.518万千瓦,是目前西藏最大的电站,年发电量占拉萨电网40%。
  
  (温景春)
  羊角沟港 山东省河海联运的唯一门户。
  位于寿光县北部,小清河入渤海处。
  曾设羊口市,1950年撤销并入寿光县。
1885年小清河经羊角沟新河道入海时,河面较宽阔,航道水深2米以上,无拦门沙,被辟为羊口港。
1937年以前千吨以上海轮可自由进出,并由海入河直达济南市,成为山东省河海联运的重要门户。
  现因拦门沙障碍,港口吞吐能力较小,通过小清河航道,百吨船只可与沿岸各港及济南市联系。
  输出物资以食盐为主,输入以燃料、木材、砂石建筑材料为大宗。
  充分利用羊角沟港陆域宽阔,避风、掩护条件好的有利因素,进行小清河海口疏浚,疏通航道,实行河海联运,有着重要的经济意义。
  
  (陈龙飞)
  羊卓雍错 西藏自治区南部最大内陆湖。
  藏语意为“碧玉草原”之湖。
  曾称牙木鲁克湖、牙买加湖,又称白地湖。
  位于喜马拉雅山与干巴拉山之间,江孜地区浪卡子县境内。
  面积649平方公里。
  湖面海拔4442米。
  东西长140公里,南北宽80公里。
  水深20~40米,东南部最深处达59米。
  湖水容积约150多亿立方米。
  羊卓雍错是西藏湖泊中形态最不规则的湖泊,南部水面宽、北部白地一带水面窄,湖中丘陵突起,多岛屿。
  岸线曲折,多湖汊和岬湾,仅有局部岸线挺直。
四周为高山围绕,南部普莫雍错高水位时,与羊卓雍错相通;北部干巴拉山是雅鲁藏布江与羊卓雍错的分水岭,湖面高出江面800米,两地相距仅8公里;西部为卡惹拉山,有冰川发育,冰雪融水是湖泊的主要补给源。
  羊卓雍错曾为外流湖,后被洪积扇堵塞而成为内陆湖,并分离出沉错、空姆错、巴纠错等卫星湖。
  
  羊卓雍错地处半干旱地区,年均温2.4℃,最热月均温10.9℃。
  年降水量372.8毫米,92%集中在6~9月。
  湖水矿化度变化在1.615~1.891克/升,属硫酸盐类湖水。
11月开始结冰,次年3月解冻。
  湖区周围水草丰美,是以放牧半细毛羊为著称的牧区。
  湖滨平原可种植青稞、马铃薯。
  湖中产高原裸鲤等鱼类。
  羊卓雍错电站已于1989年秋动工兴建。
  
  (温景春)
  阳澄湖 太湖下游湖群之一,系古太湖的残留。
一作阳城湖。
  “清水大闸蟹”著名产地。
  位于江苏省南部,苏州市东北,跨吴县、昆山市境。
  南北长17公里,东西最大宽度8公里,面积117平方公里,蓄水量3.7亿立方米。
  湖中纵列沙埂2条,将阳澄湖分为东、中、西3湖。
  东湖最大,分属吴县和昆山市,水深1.7~2.5米;中湖和西湖全属吴县,水深1.5~3.0米。
  西纳元和塘来水,东出戚浦塘、杨林塘和浏河注入长江,南出娄江与吴淞江、澄湖、淀泖湖群等相通。
  唯亭镇北湖滨有新石器时代草鞋山古文化遗址。
  除盛产螃蟹外,湖区尚产其他淡水鱼贝类。
  
  (单树模)
  阳关 和玉门关同为古代对西域交通的门户。
  西汉置关。
  在今甘肃敦煌西南70公里的红山口有阳关废城。
  关城南有南湖绿洲,为河西走廊最西端的较大绿洲,面积约16平方公里,以西土沟的鄂博头泉及亩半泉为引渠灌田水源。
  宋以后因海道交通取代陆道,关遂废,遗址尚存。
  
  (冯绳武)
  阳江市 广东省辖市,广东商品粮和水产基地。
  位于省境西南部沿海,漠阳江下游。
  辖2区和阳西、阳春2县。
  面积7813平方公里,人口128万;其中市区面积2488平方公里,人口88.91万。
  西汉为高凉县地,吴建安宁县,隋末改称阳江县,以临漠阳江得名。
1988年改设地级市。
  市境濒临南海,北高南低,有山地、丘陵、台地、冲积和海积平原多种地形。
  花岗岩、变质岩广布。
  西部的鹅凤嶂,海拔1337米,为市境最高峰。
  海岸曲折,海岸线长230公里,多港湾和岛屿,以海陵岛最大。
  漠阳江斜贯县境,会合那龙河后在北津港入海。
  下游河谷宽广、土地肥沃、水源充足,利于农耕。
  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带南缘,湿润多雨,因马蹄状地形影响和常受台风袭击,为广东暴雨中心之一,常酿成灾,水热条件良好,土地资源丰富,有可开拓荒地和滩涂,利于农牧渔业发展。
  农业生产水平较高,粮食商品率高,又为猪、牛和家禽、水产出口区。
  盛产水稻、甘蔗、黄麻、花生、薯类及胡椒、香茅、剑麻、菠萝、橡胶等。
20世纪50年代后建立一批农林场,广种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
  沿海盛产鱼、盐,有闸坡、东平等渔港。
  阳江富藏钨、锡、云母,沿海产独居石和石英砂等。
  工业有制糖、机械、化工等。
  小刀、豆豉和漆器为手工业3大名产。
  阳江居广湛公路中点,是漠阳江流域经济中心和河港,商业兴旺。
  附廓北山有宋石塔,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徐俊鸣司徒尚纪)
  阳泉市 山西省辖市,重要煤炭基地之一。
  位于省境东部,太行山西麓,石太铁路线上。
  辖3区及平定、盂县2县。
  面积4452平方公里,人口114.77万;其中市区面积662平方公里,人口54.38万。
  原为平定县境荒滩,称沙江口。
  清末随煤、铁、硫磺生产兴旺而渐形成城貌。
1947年设阳泉工矿区,1952年改为省辖市。
  市境大部为山地或丘陵,滹沱河从北部穿过,南部为滹沱河支流桃河流贯,河流下切入基岩,在石灰岩区地表常断流。
  境内煤、铝土、硫磺、铁、石膏、石灰石等矿产资源丰富。
  硫化铁储量居中国之首,埋藏浅,易开采。
  工业以煤炭为主,煤质优良,尤以无烟煤闻名国内外。
  远在北宋时就销往汴京一带,现除供应国内,尚有部分出口。
  此外,有电力、冶金、机械、化工、纺织、建材、陶瓷等工业。
  
  (萧树文)
  阳原县 国际标定第四纪泥河湾组地层所在地,河北省张家口地区辖县。
  位于省境西部偏北,桑干河两岸。
  面积1821平方公里,人口24.5万,县府驻西城镇。
  县境位于冀西北山间盆地,北有熊耳山,南有恒山余脉环绕,海拔1200~1500米,中部为盆地,桑干河、壶流河流经。
  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多雹灾。
  
  在阳原盆地中有一组河流冲积相及湖泊相地层,上部为灰绿、黄、灰白色粉砂质粘土,下部为灰黄、灰绿色亚粘土、亚砂土、含钙粉砂质粘土夹薄层泥灰岩;地层厚40~130余米,其中富含哺乳类化石,如中国狸、直隶狼、鬣狗、纳玛象、中国犀、中国长鼻三趾马、三门马、中国麂、四不象、中国羚羊、古中国野牛等。
  由于首先在泥河湾村发现,故国际上标定为泥河湾组地层(第四纪上更新世)。
1976~1977年在县境西部侯家窑村的梨益沟,发掘出大量动物化石和石器,并发现人类顶骨、枕骨、臼齿、颌骨等16块(分属14个人体),经鉴定其地质年代为晚更新世,系北京猿人的后裔,与丁村文化相当(见丁村文化遗址)。
1978年在官厅村西北,发现距今约100万年左右的小长梁遗址,发掘出早更新世时代的石核、石片等800余件和大量打击刻划的骨片及哺乳类动物化石与三趾马、羚羊、马、牛、鹿、虎、犀、象的残骸。
  遗物出自厚约0.5~1米的砂层中。
  
  (邓绶林唐学曾)
  杨陵区 陕西省咸阳市辖区,西北地区的农业科研教育中心。
  面积94平方公里,人口10.63万。
1982年由原武功县和扶风县划出设立县级行政单位,区内有隋文帝杨坚的泰陵,故名杨陵。
  区境地处渭河冲积平原,海拔约430米,地面平坦,土壤肥沃,灌溉便利,是中国最古老的农业区之一,相传尧舜时代的农官后稷于此“教民稼穑”。
  建区之前已设有西北农业大学、西北林学院及中国科学院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水电部西北水利科学研究所、农业科学院陕西分院等农业教学和科研单位,对于西北农业具有广泛影响,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也甚多。
  
  (李健超)
  杨柳青 天津市西郊区区府驻地。
  古称柳口镇,因广植杨柳故名。
  位于天津市区正西,北依子牙河,南临南运河,京沪铁路经此南下,水陆交通方便。
  明代以来即为中国北方生产木版年画中心。
  年画是民间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题材大致可分为娃娃、仕女、戏曲、风俗故事、神祃(神道佛像)等几大类。
  杨柳青年画约始于明末而盛于清中叶。
  著名画店有戴廉增、齐健隆等,都自设作坊,广聘画师、开版雕印。
  每年印100多万张。
  年画“填色”多聘用杨柳青南乡一带村民,故有“家家会点染,人人善丹青”的艺术之乡的美誉。
  杨柳青年画销售华北、华东、甚至蒙疆。
  至清末民初,由于连年战争,民不聊生,年画业逐渐衰落,20世纪50年代以来恢复和发展年画生产,建立了以杨柳青命名的年画厂和年画店,具有一定的规模。
  
  (陈树生苑学政王钟印)
  洋河镇 中国名酒“洋河大曲”
  产地。
  位于江苏省泗阳县西北部,废黄河南岸。
80年代曲酒年产量达万吨以上。
  人口2.3万。
  徐淮公路经此。
  
  (单树模)
  仰韶村文化遗址 中国新石器文化重要遗址。
  位于豫西黄土高原古镇——渑池县城北的仰韶村。
1921年首次于此发现大量陶片、石器、兽骨和墓葬及许多贮藏物、杂物、窖穴等。
  此后,又在黄河流域多处发现相同的遗址和遗物,按考古学惯例,这类文化以最初发现地而命名为“仰韶文化”。
  遗址在仰韶村南三角台地上。
  其范围由西南至东北长900多米,宽300多米,文化层厚约2~4米。
50年代以来进行多次调查和试掘。
  经研究,仰韶村遗址为包含仰韶、龙山等多时期文化遗存的多层遗址。
  
  (李润田)
  耀县 陕西省铜川市辖县,著名水泥产地。
  位于关中平原北部边缘。
  面积1617平方公里,人口26.91万,县府驻城关镇。
  汉为祋栩县,后几次易名,唐天祐二年(905)设耀州。
1913年改名耀县。
  县境北邻铜川,跨漆水河两岸,咸铜铁路纵贯。
  农产有小麦、玉米、棉花等,并产油菜籽、烤烟。
  近年铁路线附近一带已发展为铜川工矿区蔬菜基地。
  矿产有煤、石油、油页岩。
  县西石灰岩山地为高级水泥工业的原料基地。
  耀县水泥厂是陕西规模最大的水泥厂,水泥品号齐全,供应省内外。
  耀县城东1.5公里的北五台是关中著名古迹,唐初大医学家孙思邈隐居于此,故又名药王山。
  山上北洞收集有原城西仓内的“耀县碑林”以及分散于耀县境内的北魏至隋唐的佛教造像碑及其他碑碣,共80多块。
  药王山还有唐摩崖造像40余尊,姿态柔美,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李健超)
  叶尔羌河 见塔里木河。
  
  伊春市 黑龙江省辖市,中国最大林区城市,有“林都”、“红松故乡”之称。
  位于黑龙江省北部,辖15区及嘉荫县。
  面积3.28万平方公里,人口93.25万;其中市区面积2.0169万平方公里,人口86.29万。
  民族近20个,汉族占97%。
  原属汤原县,1900年建伊春林业管理局,1952年设伊春县,1957年改设市。
  市境北高南低,小兴安岭主脉由北向东南蜿蜒伸展,低山、丘陵占总面积的89%。
  带岭区南部大箐山高1203米,是市内最高峰。
  松花江支流汤旺河自北向南贯穿全境,两岸为河谷平原。
  年均温0.3℃,年降水量600毫米以上。
  小兴安岭北坡有永冻层。
  南坡中段北缘建有丰林森林自然保护区,1988年划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区境东西长20公里,南北宽16公里,面积1.84万公顷。
  森林类型为红松针阔叶混交林。
  林木组成红松占80%,云杉10%,冷杉、落叶松、白桦10%,平均林龄138年。
  红松蓄积量450万立方米。
  伊春林区是黑龙江省和中国重要林区之一。
  木材采运业是全市最大工业部门,木材产量占全国1/10,黑龙江省1/3。
  木材加工有伊春、新青、友好木材加工厂和南岔水解厂等大中型企业。
  此外,伊春市还是中国重要的林业科研基地。
  
  (田永圻)
  伊犁河 跨越中国和哈萨克斯坦的国际河流。
  新疆境内的伊犁河流域为上游部分。
  下游流经哈萨克斯坦境内,至博勒库依干归宿于巴尔喀什湖。
  伊犁河流域先秦为塞种游牧地,汉为乌孙地,受辖于西域都护府。
  中国史书对伊犁河记述甚早,《汉书·陈汤传》作伊列水;《唐书·突厥传》作伊丽水;元为察合台汗封地,《元史》及耶律楚材《西游录》均作亦刺河;据《西域同文志》称,“准语伊犁即伊勒,光明显达之谓”。
  
  概况 新疆境内伊犁河流域位于天山北支婆罗科努山与南支哈尔克山之间,中国天山水资源最丰富山段,伊犁河为新疆径流量最丰富河流。
  新疆集水区面积约5.7万平方公里,占新疆面积3.5%;年径流量153亿立方米(已扣除从哈萨克斯坦流入的水量14亿立方米),占新疆地表径流总量19%;年均径流深268毫米,为新疆平均值的5.7倍,接近于全国年均径流深值。
  在中国西北干旱区中伊犁河流域堪称相对湿润地区。
  伊犁河集水区可分4部分:①特克斯河。
  为伊犁河西源,亦为最大支流,发源于哈萨克斯坦境内汗腾格里峰北坡,进入新疆后经昭苏、特克斯2县,在巩留县东北与巩乃斯河汇合后称伊犁河。
  年径流量86亿立方米,主要产生于哈尔克山北坡。
  ②巩乃斯河。
  为伊犁河东源南支,发源于和静县西北角安迪尔山南坡,年径流量20亿立方米,向西穿过新源县境,至巩留县与特克斯河汇合。
  ③喀什河。
  为伊犁河东源北支,源于天山北支南坡,向西穿过尼勒克县,至伊宁县雅马渡汇入伊犁河,年径流量39亿立方米。
  ④雅马渡以下共有小支流39条,共产生年径流量21亿立方米。
  其中,北岸支流16条,共产生18亿立方米;南岸支流13条,共产生3亿立方米。
  
  流域与水资源 新疆境内伊犁河流域形似向西开口的三角形,有3条自西向东逐渐收缩的山脉,北为天山北支婆罗科努及伊连哈比尔尕山段,南为天山南支哈尔克及那拉提等山段,中为山势较低的克特绵、伊什格里克等山段。
  北部和中部山段之间为伊犁河谷与喀什河谷,南部和中部山段之间为特克斯河谷与巩乃斯河谷。
  因向西开口,全流域处于迎风面,降水丰富,谷地年降水量约300毫米,山地年降水量500~1000毫米。
  集水区内山地面积占68%,是径流丰富的重要原因。
  由于降水丰富,山地能自然形成植被,低山缓坡还能经营旱地农业,河谷平原的农田与林带则需要补充灌溉,但耗水不多。
  伊犁河流出国境的年径流量约130亿立方米。
  因流域范围处于天山最高峰地区,故降水多,流量丰富,落差也大,水能蕴藏量700多万千瓦,占新疆水能蕴藏总量21%,如全部开发,每年可得电能620亿度。
  开发条件好的水力地址有30多处,可装机300万千瓦,占新疆开发条件好的水力资源30%。
  
  资源潜力 流域内植被覆盖度为新疆最高地区,平均覆盖度约90%。
  除雪线以上的常年冰雪带和雪线以下间有寒冻裸岩带外,其余地面均有植被。
  低山带为优质春秋草场,中山带为茂密云杉林,高山带为优质夏季草场。
  在巩留、新源、特克斯、霍城等地,还保存大片野果林,为第四纪冰川的孑遗植物。
  新疆是苹果故乡,以苹果作地名的地方至今仍存,霍城附近,元所建阿力麻里(突厥语,意为苹果)城,沿用至今(见新疆野果林)。
  流域内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有远景的矿产20多种,分布于60多处。
  煤矿分布于伊宁、察布查尔、尼勒克、特克斯、昭苏等地。
  其中,侏罗系煤层分布广,储量大,质量好。
  铁矿主要集中于新源和昭苏,储量2000多万吨,大部为工业储量。
  其他有昭苏的锰,尼勒克的铜、铅、锌,特克斯的铜、镍伴生的钛矿和伊宁的钒矿。
  此外还有分布很广的铝土、耐火粘土、石英砂、砂金及白云母等矿产。
  
  对外交通 伊犁河流域三面环山,下游在哈萨克斯坦境内,过去有货轮通航。
20世纪80年代初伊犁河流域对外交通,除伊宁市至乌鲁木齐市有民航班机外,主要依靠陆道。
  公路可通乌鲁木齐及天山以北其他城市。
  从伊宁市东经新源,穿过尤勒都斯盆地北部(开都河上游)至巴仑台,由此向北可至乌鲁木齐,向南可接南疆铁路至库尔勒及天山以南各地。
  由乌苏至库车,3次穿过天山的天山公路,穿过伊犁河流域东部,为伊犁河流域通往塔里木盆地的捷径。
  尤其是沿特克斯河支流第一木扎提河(旧称木素尔河),越过木扎提山隘(旧称木素尔冰达坂),再沿渭干河上游木扎提河至阿克苏,古来即为伊犁河流域与塔里木盆地间捷径。
  
  (杨利普)
  伊宁市 中国西北边疆重要城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现代工业发展最早的城市,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首府,伊犁地区政治、经济、交通中心。
  维吾尔语伊宁意为盘羊或大头羊。
  位于伊犁河北岸。
  面积575平方公里,人口25.85万。
  伊宁旧称伊犁。
  附近地区汉代为乌孙人牧地,张骞通西域时曾到此。
  以后历代封建王朝同西亚各国均有使臣和贸易往来,但因战祸而时断时续。
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从南疆迁来部分维吾尔族农民于此屯垦,18世纪除实行军事屯垦外,还继续从南疆和甘肃、陕西等地迁来部分农民从事农业开发,先后修建了宁远城(今伊宁市)、惠远城(今霍城东南10公里)、绥定城(今霍城)、拱宸城(今老霍城)、惠宁城(今巴彦岱)、广仁城(今芦草沟)、瞻德城(今清子河子)、塔拉奇城、熙春城(今伊宁市与巴彦岱间)等9座古城,称之为“伊犁九城”。
  宁远城建于清乾隆年间,城东原有琉璃瓦金顶寺院,故亦称金顶寺。
1871~1881年为沙俄所占。
1881年根据中俄伊犁条约,伊犁回归中国。
  清光绪十四年(1888)为伊犁府驻地。
1914年改称伊宁。
1955年设市。
  
  市境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地形平坦,气候温和湿润,无霜期长,土地肥沃,伊犁河谷地溪渠纵横,灌溉方便。
  历史上伊犁河流域为游牧地,清乾隆以来修建的主要水利工程皇渠即在今伊宁境内。
  伊犁地区自然条件较优越,农、牧业均有较大发展,农畜产品较丰富。
  矿产资源亦丰,有铁、锰、钛、钒和铜、铅、锌等,并有耐火粘土、石英砂、白云母及砂金;煤层分布广,储量大。
  伊犁河在新疆境内的干支流水能蕴藏丰富,占新疆水能蕴藏量21%。
  
  早在18世纪70年代,伊宁就有面粉生产、皮革、木材加工等手工作坊,但工业发展十分缓慢。
  直至1949年全市仅有一家皮革厂,工业基础薄弱。
50年代以后工业发展迅速,现已建成为以毛纺织、食品、皮革加工、机械制造等以畜产加工为主的轻工业城市。
  伊宁是乌鲁木齐市通往伊犁地区各地的必经之地,是伊犁地区交通枢纽。
  公路通乌鲁木齐及北疆各重要城镇和伊犁地区各县,还可经天山公路与南疆重要城市联系,并有班车通巴仑台与铁路相衔接。
  此外,有通往哈萨克斯坦的国际公路。
  航空有通往乌鲁木齐的定期班机。
  
  (杨利普)伊宁县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地区辖县,新疆农业生产条件优越的县。
  位于伊犁河北岸支流其尔格朗河下游。
  面积4555平方公里,人口31.51万。
  县府原驻伊宁市内,1958年迁至市东北20公里的吉里圩孜镇。
  县境北部为婆罗科努山南坡,南部为伊犁河冲积平原,当迎风面,是新疆降水丰富地区。
  县城年降水量326毫米,低山带约500毫米。
  海拔1000~1700米的缓坡地有旱地农业,1300~2700米的中山带有茂密的云杉林,林带以上是高山草场,林带内亦为优质草场。
  伊犁河谷农业生产条件为新疆最优越地区,热量资源比准噶尔盆地丰富,降水量比塔里木盆地多几倍。
  伊宁年均温9.2℃,1月均温-7.3℃,7月22.6℃,10℃以上活动积温3387℃,无霜期163天。
  由于水热条件好,有些山坡和谷地至今仍有第四纪冰期的孑遗植物。
  县境西侧有著名的果子沟(现属霍城县),从赛里木湖以南一直延伸到霍城以北,沿沟小溪清澈,沟侧上部云杉重重叠叠,云杉下是苹果林,曾有“奇绝仙境”之称。
  
  (杨利普)
  医巫闾山 辽宁省旅游区,东北三大名山之一。
  蒙古语“大山”之意。
  位于北镇满族自治县西北5公里处。
  是中生代花岗岩组成的新华夏系山体。
  主峰望海山海拔867米。
  医巫闾山南北45公里,宽14公里,面积约630平方公里。
  与辽河平原断层相接,雄伟高耸,俨若列屏。
  古称无虑山,明又名广宁大山,因山岭重叠,掩抱六层,亦称“六山”。
  自古即为幽州镇山,称为北方镇山。
  辽金以来建筑多,以观音阁最雄伟。
  旷观亭、圣水盆、望海寺、圣水桥等均各具特色。
  还有多处辽陵碑碣、摩崖题刘隐现苍松翠柏间,引人入胜。
  特产锦州石。
  
  (熊树梅)
  依布茶卡 藏北羌塘高原北部近东北轴向的构造内陆湖泊,盐湖。
  曾名腰布茶卡、巴尔替古错。
  位于北纬33°,东经86°45'。
  湖面海拔4557米,面积100平方公里。
  湖水pH值为8.2,矿化度96.8克/升,化学类型属硫酸钠亚型,盐类沉积物有石膏、石盐。
  
  (李明森)
  依兰县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辖县,著名古城。
  位于松花江与牡丹江、倭肯河汇合处,介于松嫩平原与三江平原之隘部。
  松花江三姓险滩位于县境,故依兰向为水陆交通要冲。
  面积4658平方公里,人口36万。
  县府驻依兰镇。
  “依兰”系满语依兰哈喇之简称,意为“三姓”,满族先世自古劳动生息于此。
  唐渤海国在此设德理府,辽建五国城,清设三姓副都统,为边外七镇之一,1905年设依兰府,1913年改依兰县。
  古建筑多为1900年入侵的俄军炮火所毁。
  古城现有多处文物遗址,城北有五国城遗址,县境南部土城子乡有金代古城遗址,城东北有当年军民抗击沙俄侵略军的靖边营等。
  县境土地肥沃,水利资源丰富,气候适宜,盛产玉米、小麦、大豆、水稻、亚麻、甜菜和烤烟。
  山地森林茂密,达连河煤资源丰富,江河盛产鱼类。
20世纪50年代以来,农工业有较大发展。
  依兰镇三水环绕,东西两岸山丘屏障,大桥飞架,形势险要,景色秀丽,有人口5.6万,是全县经济与交通中心,又为松花江沿岸的重要港口。
  
  (曾庆云)
  沂河 淮河流域泗沂沭水系中的较大河流。
  位于山东省南部与江苏省北部,为古淮河支流泗水的支流。
  源出山东省沂源县田庄水库上源东支牛角山北麓(另传统称源出鲁山),北流过沂源县城后折向南,经沂水、沂南、临沂、郯城等县、市,至江苏省邳县吴楼村入新沂河,抵燕尾港入黄海,全长500余公里,流域面积1.16万平方公里。
  在临沂以上主要为山丘区,水土流失严重。
  支流多由西侧汇入,呈不对称树枝状,属山水性河道,水流急,洪峰高,暴涨暴落。
  临沂以下,进入平原,河道宽浅,主要靠筑堤排洪。
  明、清之间(1368~1911)曾于临沂县南沂河两岸设江风口和芦口坝两引水口引水,以接济中运河航运。
1949年前,因山丘区洪水无控制,下游地区因入泗入淮尾闾遭黄河侵泗夺淮淤废,便成为泗、沂、沭河下游洪水走廊,水旱灾害严重。
1949年起,山东、江苏两省先后修建导沭整沂和导沂整沭工程,开辟新沭河、新沂河、分沂入沭水道和邳苍分洪道,解决中下游排洪出路;对老沂河下段及有关排涝河道进行了初步整治;上游开展水土保持,陆续建设了田庄、跋山、岸堤、唐村、许家崖和昌里等大、中、小型水库数百座,拦洪蓄水,发展灌溉及水产养殖。
  分沂入沭水道从临沂县南沂河东岸彭道口起,往东至沭河西岸临沭县大官庄,长20.2公里,底宽200~210米,设计与校核泄洪流量各为0与5000立方米/秒,经新沭河于江苏省临洪口入黄海;邳苍分道洪则自沂河西岸江风口至中运河东岸江苏省邳县的滩上村,设计泄洪流量3000立方米/秒,经中运河、骆马湖入新沂河下泄。
  通过初步治理,使两岸66万多公顷农田消减了水旱灾害,部分地区建成商品粮基地。
  
  (李树德)
  宜宾市 长江上游港口,四川省重要工业城市,四川南部水陆交通枢纽,宜宾地区辖市和行署驻地,地区经济、文化中心。
  位于川、黔、滇三省要冲,长江、岷江和金沙江的汇合处。
  面积1190平方公里,人口67.22万。
  古属僰侯国,后有僰道、戎州之称。
  唐为义宾县,宋更名宜宾县。
1951年析宜宾县部分地区设市。
  市境依山傍水,形势险要。
  自古为四川盆地西南重镇。
  水运便利,并有内(江)宜(宾)、宜(宾)珙(县)铁路及宜西和川云中线等公路同省内其他地区相通。
  气候终年温暖,盛产粮食和多种经济作物。
  丘陵山地则有大宗竹木等造纸原料,附近地区农副产品丰富,又为四川产茶区之一。
  工业以造纸、丝绸、制革、食品和化工为主,机制纸年产量12万吨,纸浆年产量11万吨,是四川最大造纸工业中心,所产纸张占全省的40%,为西北、西南地区新闻纸及水泥、化肥等包装用纸供应地。
  用糯米、大米、玉米、高粱、小麦5种原料酿造的宜宾“五粮液”为中国名酒之一。
  所产红茶在国际市场上久负盛誉。
  此外,有芽菜、府席、糟蛋等特产。
  市内有赵一曼纪念馆。
  
  (郑霖)
  宜昌市 湖北省辖市,湖北水陆交通枢纽。
  中国新兴水电城和旅游城。
  位于省境西部,长江三峡出口,为长江上、中游的分界处。
  面积330平方公里,人口44.52万。
  古称夷陵,素有“川鄂咽喉”之称。
  公元前3世纪为楚国西部要塞,明代已为川鄂间经济重镇。
1876年辟为通商口岸后,中转商贸繁盛。
1949年以原宜昌县商埠地区及近郊置市。
  市境位于鄂西山地与江汉平原过渡地带,境内丘岗起伏,仅中部长江北岸较平坦。
  长江出三峡后,折向南流,进入市区,江面展宽至2200米,为葛洲坝、西坝面小岛阻隔,自西而东分为大江、二江和三江,葛洲坝水利枢纽大坝即横跨此3水道。
  市区紧临长江北岸,以旧城为中心,沿长江呈带状分布,干道多与长江平行或垂直,商业区在市中心的解放路。
  随葛洲坝水利枢纽兴建,宜昌成为中国大水电城及华中电网的最大能源基地。
  还建有纺织、机械、冶金、电子、化工、建材、食品等多种工业部门,已形成西坝、铁路坝、伍家岗、宝塔河、五龙等工业区。
  宜昌港为长江重要港口之一,从南津关到虎牙滩有大小码头百余座,3000吨级客、货轮可终年停泊。
  有7条公路干线通往省内各地。
1970年建成的鸦(鹊岭)宜(昌)铁路与焦枝铁路相接。
  有民航班机至武汉、北京、广州、长沙、郑州等地。
  宜昌是长江三峡风景区的旅游出发点。
  市区名胜古迹以三游洞最著名,并有陆游泉、天然塔、南津关、下牢溪、西陵公园、紫阳龙洞等胜迹及以葛洲坝水利枢纽大坝和库区为主体的平湖风景区。
  
  (陈联寿)
  宜春市 江西粮食基地和著名油茶产区,赣西经济、文化、交通中心之一,宜春地区辖市和行署驻地。
  位于赣江支流袁水上游。
  邻接湖南省,浙赣铁路经过市境。
  面积2532平方公里,人口83.75万;其中城区面积9平方公里,人口14.2万。
  宜春明、清时期为袁州府治。
1979年设市。
  市境以丘陵山地为主,平原面积很小。
  气候温暖,年均温约17.2℃,年降水量1582毫米。
  种植业以产稻米为主,是江西重要产粮区。
  盛产油茶,油茶林面积达5万多公顷,与遂川、永丰、兴国等地,素有“江西油库”之称。
  特产脱胎漆器、松花皮蛋和豆豉,号称“袁州三宝”。
  工业有纺织、机械、电子、冶金、化工、食品等。
  城区跨袁水两岸,绿化面积占应绿化面积的91%,城市森林覆盖率由1984年的11.3%提高到18.9%,“无公害”蔬菜面积日益扩大,现被确定为中国建设中的第1个生态城市。
  市境有钽铌矿,为中国最大钽铌生产基地。
  
  (易宜曲)
  宜兰县 位于台湾本岛东北部。
  东面临海,北、西俱以雪山山脉为界,与台北、桃园、新竹3县接境,西南邻台中县,南邻花莲县。
  包括龟山岛、钓鱼岛等海上辖境,面积2137.46平方公里,人口约44万。
  县府驻宜兰市。
  县境旧名噶玛兰,原多平埔族分布(现有大同、南澳两山地乡)。
  清嘉庆十七年(1812)设噶玛兰厅,光绪元年(1875)始设县,就原来土语音译演化为“宜兰”。
  后废。
1950年由台北县分设。
  
  县境北部以平原为主,南部皆为山地丘陵,中央山脉起自县境东澳岭与苏澳海岸间。
  因地形和东北风影响,年降水量2500~3000毫米,山地可达5000毫米,雨日超过210天。
  年均温约22℃,山地则在20℃以下。
  宜兰市在平原北部,距海约5公里,兰阳溪在其南,支流宜兰川绕其北。
  宜兰铁路北通基隆、台北,南过苏澳,接新建的北回线沿海崖区可达花莲。
  公路自宜兰市向西北,有2线:一线北行横过雪山山脉、西北经台北县坪林至台北市;另一线西南沿阳溪河谷上溯,在栖兰分途,一入桃园县境,为台湾省北部横贯公路;一入台中县境,与中部横贯公路相接。
  宜兰平原为台湾北部重要水稻区,但因雨量及雨日过多,日照时间较少(年均仅1435.5小时),水稻生长条件不如台湾岛西部优越。
  兰阳溪上游山地有著名太平山林场,森林铁路下通罗东镇。
  罗东是县内重要工业中心,有木材加工、造纸、水泥等工业。
  东南海滨有重要渔业基地苏澳港,正扩建商港,作为基隆辅助港。
  东北部有礁溪温泉、五峰旗瀑布、头城海水浴场、龟山岛等,均为著名风景区。
  
  (吴壮达)
  宜溧山地 蜿蜒于苏、浙、皖3省边界上的一系列山地的总称。
  又名界岭。
  属天目山系。
  山地主体由分布在江苏省宜兴市和溧阳县南部的众多山丘组成,因名宜溧山地。
一般海拔200~300米,主峰黄塔顶611米,为江苏省第2高峰。
  山体由泥盆系石英砂岩构成。
  燕山运动以来,断裂构造活动频繁。
  山岭、盆地相间排列。
  盆地喀斯特地貌发育,如宜兴善卷洞、慕蠡洞、灵谷洞和张公洞,均为著名旅游地。
  山间林木茂盛,毛竹遍布,山麓多茶园、栗树林,是江苏省毛竹、板栗和茶叶的主要产地。
  矿产有煤、铁、陶土、石灰岩、大理石等。
  宜兴县南部龙池山地带性植被保存完好,已建立自然保护区。
  
  (单树模)
  宜山县 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地区辖县,广西北部重要粮、蔗产地和工业县。
  位于龙江下游。
  面积3869平方公里,人口56.8万。
  县府驻庆远镇。
  宜山为古百粤之地。
  唐设龙水县,宋改宜州,后称宜山。
  明清称柳州庆远府。
1913年曾属广西柳江道,后改为宜山县。
  县境为低山丘陵,喀斯特地貌发育。
  龙江横贯县境中部,水力资源丰富,建有拉浪、洛东水电站,均已并入广西电网。
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建和扩建的工业有采煤、采锰、炼铝、机器制造、化肥、纺织等。
  农产品有稻、玉米、花生和甘蔗、烟草等。
  黔桂铁路、黔桂公路横贯县境,上可达贵阳、下可达柳州。
  宜山是北宋诗人黄庭坚贬谪处。
50年代初原宜山县卫校有黄山谷衣冠墓。
  县城龙江北岸白龙洞,有石达开与太平军将领题名及唱和诗篇的摩崖石刻。
  城南有南山寺及水角凉亭等名胜。
  
  (陈德高)
  宜兴市 中国著名“陶都”。
  位于江苏省南部,东临太湖,西界溧阳,南以宜溧山地与浙江、安徽二省为邻,北连滆湖。
  面积2039平方公里,人口106.74万。
  宜兴春秋战国属楚,称荆。
  秦置阳羡县。
  晋周玘三兴义兵平叛有功,于此置义兴郡封之。
  宋改宜兴县。
1988年改县级市,并为省直辖行政单位。
  市境北部属洮、滆湖平原,中部是荆溪谷地,水网稠密,湖荡罗列,盛产稻谷、麦类、油菜籽;水产亦丰,素称“鱼米之乡”。
  南部属宜溧山地,太华山、茗岭、铜官山海拔在500米以上,其中茗岭主峰黄塔顶海拔611米。
  山中毛竹密布,犹如“竹海”。
  山前丘陵岗地,杉木林、板栗林和茶园广布,为著名宜兴板栗和“阳羡唐贡茶”产地。
  滨临太湖的“渎上”地带是宜兴特产百合和生姜产地。
  宜兴自古以产陶器著称,位于太湖西侧、丁山南麓的丁蜀镇是宜兴陶器主要产地。
  镇由丁山、蜀山、汤渡3镇合并而成,人口4.5余万,是全市第1大镇。
  镇郊的丁山、蜀山、白泥山盛产陶土,周秦以来即为中国重要陶器生产中心之一。
  经历代改造和发展,主要产品除日用和工业陶瓷外,具有传统特色的产品还有紫砂、均陶、精陶、陶和青瓷等;其中紫砂茶具质地精致、造型美观,富有艺术价值,驰名中外。
  宁杭公路纵贯镇中,另有蠡河东通太湖,水陆交通便利。
  其他重要集镇还有宜城镇、张渚镇等。
  市境多溶洞奇景,自古为著名旅游地。
  有善卷洞、张公洞、灵谷洞、慕蠡洞、玉女潭等名胜。
  古迹以宜城镇内国山碑、周处庙、东坡书院和太平天国杨辅清王府等著名。
  
  (单树模)
  颐和园 中国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著名旅游胜地。
  位于北京城西北郊。
  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组成。
  万寿山原名瓮山,昆明湖旧称瓮山泊、西湖。
  金曾于此建行宫。
  明在此修筑寺庙亭台,以园静寺著名。
  今颐和园的前身是清漪园。
  清乾隆十五年(1750),乾隆为了庆祝其母60岁生日,将瓮山改名万寿山,在瓮山园静寺旧址兴建大报恩延寿寺,即今颐和园中排云殿、佛香阁、智慧海等的前身;并将西湖向东拓宽挖深,改称昆明湖;又在万寿山北坡修筑四大部洲喇嘛教建筑群等。
  至乾隆二十九年(1764)基本完工。
  英法联军侵入北京,西郊林园焚毁。
  此后,慈禧太后等动用海军经费修复了万寿山清漪园。
  光绪十四年(1888)更名为“颐和园”,取“颐养冲和”之意。
  后复遭八国联军洗劫,两年后重修。
1924年辟为公园。
  颐和园总面积约333公顷,水面占3/4。
  有宫殿园林建筑3000余间。
  湖光山色与古建筑文物融为一体。
  园中主要名胜有:仁寿殿、玉澜堂、宜芸馆、乐寿堂、长廊(画廊)、排云殿、佛香阁、智慧海无梁殿、铜亭、画中游、清晏舫(石舫)、西堤玉带桥、南湖岛、东堤十七孔桥、铜牛、知春亭、德和园、谐趣园、松堂四大部洲等。
  佛香阁是颐和园的标志,中国古建筑中的精品。
  长廊则以其梁枋上绘有8000多幅变化无穷的山水、人物、花鸟画而负有盛名。
  德和园的大戏楼为清代三大戏台之一。
  谐趣园是园中之园,富江南园林特色。
  
  (尹钧科)
  义乌市 浙江省食糖重点产区之一。
  位于省境中部,金华市东北。
  面积1103平方公里,人口62.6万。
  秦置乌伤县,唐改称义乌县。
1988年改县级市,并为省直辖行政单位。
  市境位于金衢盆地东缘,农业以粮食和糖蔗生产为主,植蔗历史悠久,产量占全省之首。
  佛堂镇附近建有全市最大糖厂,以产“义乌青”红糖闻名。
  特产金华火腿、南枣和山花梨。
  浙赣铁路纵贯市境,东阳、仙居、永康、嵊县、新昌等县部分客货在此集散。
  义乌机场已辟至广州、厦门的航线。
  古迹有宋大安寺塔和南朝梁建双林铁塔等。
  
  (俞康宰)
  义阳三关 大别山脉主要隘口。
  指武胜关、九里关、平靖关。
  位于河南省信阳市南豫鄂两省交界处。
三关均为南北来往交通要道和军事重地。
  因信阳在南北朝时为义阳郡治,故有“义阳三关”之称。
  其后三关之名各有变化。
三关均有古代箭楼、炮台和近代碉堡、战壕。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三关已布满松杉林、果树园、竹园和茶园。
  
  (李润田)
  易贡错 西藏自治区著名外流湖。
  位于念青唐古拉山南麓,帕隆藏布最大支流易贡藏布下游宽谷中,林芝地区波密县境内,北纬30°14',东经94°53'。
  系1900年章龙弄巴特大泥石流堵堰易贡藏布而形成的堰塞湖,长17公里,平均宽1.3公里,最大水深25米。
  湖水面积22平方公里,湖面海拔2150米,湖水矿化度为60毫克/升,属淡水湖。
  湖区面积1.3534万平方公里,气候温和湿润,年均温11.4℃,最热月均温18.1℃,年降水量960.5毫米。
  易贡地区土地肥沃,是西藏主要农业区。
  农作物主要有小麦、青稞、玉米、油菜等。
  并以产苹果著称,部分地区可种植茶叶。
  森林资源丰富,产天麻、虫草、贝母、三七等名贵药材。
  湖区风景秀丽,是西藏自治区风景区主一。
  
  (温景春)
  易县 河北省保定地区辖县,旅游胜地。
  位于省境中部太行山东麓。
  面积2545平方公里,人口49.1万。
  县府驻易州镇。
  早在商时即为有易氏居住地区,战国时为燕下都,名武阳,是燕的政治、经济中心之一。
  汉为故安县,隋置易县,后为易州治,1913年复为易县。
  县境位于太行山,9/10为山地丘陵,著名山峰有狼牙山(1105米)、云蒙山等,以无名山最高,海拔1813米。
  地势险峻,有古太行八陉之一“畿南第一雄关”的紫荆关(原称蒲阴径),京原铁路于此附近通过。
  拒马河、北易水、中易水等各河皆自西向东流贯。
  年均温12℃,年降水量570毫米。
  农产以玉米、小麦、棉花为主。
  西部山地林、牧业较发达。
  矿产有煤、石灰石、金红石。
  工业有化肥、煤炭、机械、水泥等。
  易县多名胜古迹。
  城东南的燕下都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县境有唐建的道德经幢、辽圣塔院寺塔、紫荆关、燕长城遗址、明长城及革命遗址狼牙山烈士塔等。
  位于永宁山麓的清西陵,为著名游览区。
  清西陵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处帝王陵寝建筑群。
  始建于雍正八年(1730),历时185年。
  建筑面积50万平方米,有宫殿建筑千余间,石雕建筑百余处,陵墓14座,是雍正、嘉庆、道光、光绪皇帝和皇后、妃嫔的葬地。
  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所产易水砚有千余年历史,雕刻精细,是北方著名的“文房四宝”之一。
  
  (邓绶林唐学曾)
  益阳市 湖南省益阳地区辖市和行署驻地。
  著名“竹器城”和“水竹凉席之乡”。
  位于资水下游,洞庭湖区南部丘陵平原过渡地段。
  面积383平方公里,人口40.48万。
  益阳秦为故县,因县治在资水北岸,别名资阳。
1950年析益阳县城区设市。
  城区资水北岸海拔35米左右,属冲积平原;南岸40~120米,多为砂质板岩和大孔隙高压缩性粘土层构成的丘陵岗地。
  工业以纺织为主,此外,有机械、食品、化工、陶瓷、电子等部门。
  手编水竹凉席素负盛名,已有600多年编制史,年产凉席约30万平方米,畅销国内外。
  竹制品多种,其中小郁竹器属纯竹结构家具,造型别致。
  此外出产松花蛋。
  市区南北两岸由公路大桥联结,东西城郊经溪河公路桥相互沟通。
  水陆交通便利,为资水流域货物集散中心。
  益阳港货物吞吐量仅次于岳阳,居全省第2位。
  市内设有湖南医学院分院。
  
  (邓美成)
  阴山山脉 中国北部东西向山脉和重要地理分界线。
  横亘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及河北省最北部。
  介于东经106°~116°。
  西端以低山没入阿拉善高原;东端止于多伦以西的滦河上游谷地,长约1000公里;南界在河套平原北侧的大断层崖和大同、阳高、张家口一带盆地、谷地北侧的坝缘山地;北界大致在北纬42°,与内蒙古高原相连,南北宽50~100公里。
  
  地质与地貌 阴山山脉在呼和浩特以西的西段地势高峻,脉络分明,海拔1800~2000米,最高峰呼和巴什格山位于狼山西部,海拔2364米。
  山脉从西向东分为狼山、色尔腾山、乌拉山、大青山等。
  山与山之间的横断层经流水侵蚀形成宽谷,为南北交通要道,山脉主体由太古代变质岩系和时代不一的花岗岩构成,在两侧及山间盆地内有新生代地层。
  南坡与河套平原之间相对高度约千米,经长期流水侵蚀,现代山脉边缘已较地质构造上的断层边缘向北后退10~30公里。
  山前和山谷两侧普遍发育有多级阶地。
  山脉北坡起伏平缓,丘陵与盆地交错分布,相对高度50~350米,丘间盆地沿构造线呈东西向分布,盆内沉积有白垩系、第三系地层,上覆第四系厚层砂质粘土。
  源于阴山的河流横切丘陵,支流极少,河床宽坦,与现代水流极不相称。
  
  呼和浩特以东的东段海拔一般在1500米左右,地形紊乱,主要有蛮汗山、苏木山、马头山、桦山等。
  在集宁、张北一带被玄武岩覆盖,部分地区的熔岩台地已被侵蚀切割成平顶低山和丘陵。
  低山和丘陵间盆地内有白垩纪、第三系和现代沉积。
  盆地间的岭脊低而宽,相对高度300~500米,有些盆地中心集水成湖,较大者如岱海、黄旗海、安固里淖、察汗淖等。
  
  气候与水文 山脉南北两侧的景观和农业生产差异显著。
  山南年均温5.6~7.9℃,10℃以上活动积温为3000~3200℃,无霜期130~160天;山北分别为0~4℃,900~2500℃,95~110天。
  山南风小而少,年均风速小于2米/秒,山北风大而多,年均风速4~6米/秒。
  年降水量东经110°以东,南北相差70~100毫米;东经110°以西,南北年降水量都很小,只差25毫米左右。
  在农业生产上,山南为农业区,山北为牧业区,山区为农牧林交错地区。
  
  阴山山南为外流区,属黄河、海河水系,流水侵蚀为主,河流溯源侵蚀与分割作用较强烈,沟谷深切,地面破碎;山北为内流区,河流稀少,水量小,侵蚀基准面高,因而侵蚀作用不显著,沟谷浅缓,地貌外营力以风蚀为主,地面平坦,风沙散布。
  
  植被与农业土地利用 大体以固阳—乌拉特前旗为界,以东山地阴坡有小片森林,主要是白桦、山杨、杜松、侧柏、油松、山柳等。
  山间盆地和滩川地是粮食和油料的主要产区。
  种植春小麦、莜麦、马铃薯、胡麻、油菜籽及糜子、谷子、黍子、荞麦等,属旱作农业区,产量不稳定,水土流失严重。
  以西植被稀疏,大部分地区岩石裸露,干燥剥蚀景象显著,山间盆地水源缺乏,不宜农业,山地草场可发展养羊业。
  
  (孙金铸)
  殷墟 商代后期都城殷的遗址。
  位于河南省安阳市西北约2公里处,以小屯为中心,包括其北的洹水两岸地区,范围面积不小于30平方公里。
  公元前16世纪,商汤推翻夏朝,第十代商王盘庚迁都于殷,自此商朝又称殷商。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小屯村出土的龟甲牛骨上发现文字,从中考释出殷王名谥10余人,证实此地即殷墟。
20世纪50年代前曾进行15次考古发掘,于小屯北发现宫殿遗址,侯家庄一带有殷王族陵墓。
  殷墟出土10多万片甲骨刻辞及大量青铜器和生产工具,生活用品等遗物。
  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高为1.33米,重875千克,为世界罕见重器。
50年代以来又连续发掘,充分揭示了以殷墟为代表的商代后期文化面貌。
  
  (李润田)
  银川平原 中国西北地区的重要商品粮基地。
  位于贺兰山与鄂尔多斯高原之间,地质构造上为断陷盆地,经黄河及平原湖沼长期淤积而成。
  自青铜峡至石嘴山之间,包括山前洪积平原,东西宽10~50公里,南北长165公里,面积7000余平方公里。
  海拔1100~1200米,自南向北缓缓倾斜,地面坡降由0.6~1‰不等。
  由于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引水方便,利于自流灌溉。
  
  银川平原处于温带干旱地区,日照充足,年均日照时数3000小时左右,无霜期约160天。
  热量资源较丰富,10℃以上活动积温约3300℃。
  气温日较差大,平均达13℃,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发育和营养物质积累。
  虽干旱少雨(年降水量200毫米左右),但黄河年均过境水量达300余亿立方米,便于引灌,光、热、水、土等农业自然资源配合较好,为发展农林牧业提供极有利条件。
2000多年前,中原大批移民与当地少数民族一起,利用黄河水开渠灌田,经营农牧,成为中国大西北开发最早的灌区,素有“塞上江南”之誉。
  有著名的唐徕渠、汉延渠、惠农渠、秦渠、汉渠等古渠。
20世纪50年代以后又新辟的西干渠、东干渠等9等干渠和2000余条支斗渠。
  位于河西灌区的唐徕渠,兴建于汉武帝太初三年(公元前102),经唐代大规模扩建,20世纪50年代后又加修整;渠线流经青铜峡、永宁、银川、贺兰、平罗等5县市,长154公里,引水能力160立方米/秒,支斗渠800余条,可灌农田5.3万余公顷,是宁夏最大的引黄自流干渠。
  
50年代末建成的青铜峡水利枢纽使银川平原灌溉面积扩大为20余万公顷,比1949年增加近2倍。
  其中银南灌排条件较好,作物以稻麦为主,是宁夏的高产稳产地区。
  银北主要作物为小麦、杂粮、甜菜、大豆等,因地面坡降小,地下水位高,土质粘重,排水不畅,土壤盐渍化较严重。
  但土地广阔,发展生产的潜力很大。
  银川附近湖沼棋布,为宁夏重要的水产基地。
  贺兰山山前洪积平原草场辽阔,是宁夏滩羊产区;随灌溉面积扩大,林木、瓜果、枸杞和畜牧业发展迅速。
  银川平原耕地仅占全自治区1/5,而粮食产量占2/3,粮食商品率约达30%以上。
  
  (汪一鸣蓝慧珠)
  银川市 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西北地区新兴工业城市。
  位于银川平原中央,包兰铁路线上,西倚贺兰山,东临黄河,自古为塞上名城。
  辖3区及永宁、贺兰2县。
  面积4467平方公里。
  人口79.64万,其中市区1457平方公里,人口46.51万。
  
2000多年前,随宁夏引黄灌区的开发。
  在今银川市东郊建立北典农城,为汉代北地郡屯田城之一。
  公元6世纪中叶设怀远县。
  唐初城址西迁至今老城,北宋改称怀远镇。
11世纪初,为大夏国(史称西夏)都,改名兴州(后称兴庆府、中兴府),成为当时中国西北地区西夏封建王朝军政中心。
  元初建西夏中兴行省,以中兴府为省治,后改宁夏府路。
  属甘肃行省,明置宁夏卫、宁夏镇,为边境九大重镇之一。
1723年在老城东北2公里处建宁夏满城(俗称满城)。
1739年为大地震所毁,次年重建新城满营(俗称新城)。
  明末清初,文人诗词中多以“银川”一词形容黄河、灌溉渠道和平原灌区,后演变为府城别名。
1944年将宁夏省城定名为银川市,别称凤凰城。
  
  市境地处贺兰山东麓的洪积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开阔,坡度平缓无切割,城区海拔1112米。
  年日照时数3040小时。
  年均温8.5℃,1月均温-9℃,7月23.4℃,10℃以上活动积温3298℃。
  年降水量203毫米,年蒸发量不及700毫米(其西南的同心县却为1014毫米),年均相对湿度59%(同心县为52%),是温带干旱区中相对温和湿润的绿洲型气候。
  银川位于银川平原河西灌区的汉延、唐徕、惠农、西干四大灌渠之间,渠沟纵横,林带如网,水田、鱼塘密布并有果园、牧场,被誉为“塞上江南”鱼米乡。
  
1949年以前,银川仅有面粉厂、电灯厂、修械所和少数手工业作坊,工业基础薄弱。
1958年以来,建立了机械、化工、纺织、食品、建材、电子、仪表等多座工厂。
  以宁夏特产滩羊皮、毛为原料加工的滩皮轻裘、提花毛毯、仿古地毯等,在国内外市场上均享盛名。
  以农畜产品为原料的毛纺织、皮革、制糖等工业发展迅速,轮胎、机床、工业用毡、亚麻纤维等多种产品也已进入国际市场。
  市境地理位置优越,唐以来即为华北与河西走廊间的捷径,与周围银川平原农区、阿拉善和鄂尔多斯高原牧区及贺兰山矿区的交通方便。
  包兰铁路建成后,与华北、西北以至全国各地的联系更加密切。
  
  银川市区呈东西向带状延伸。
  由旧城、新城、新市区3片组成:①城区俗称老城,经西夏王朝重修。
  城内居民密集,商业发达,为市区的主体部分。
  城北海宝塔建筑风格古老独特,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城西北角的中山公园,即西夏吴王避暑宫故址;还有西夏承天寺塔,南关清真寺等游览胜地。
  ②新城在老城西7公里处,1740年建,原为清代满族旗兵营地,现为轻工业区。
  ③新市区在包兰铁路以西。
  是1958年起新建的工业区和机关文教区,千人以上工厂大多建于此。
  未来将与新城连成一片。
  银川是自治区的文化中心,集中了农林科学院、社会科学院等数十所科研机构和7所高等院校。
  城西贺兰山麓有西夏陵园、小滚钟口、拜寺口双塔、明长城等名胜古迹。
  市北约50公里处有风光独特的沙湖风景区。
  
  (汪一鸣蓝慧珠)
  引滦入津工程 一项引水、输水、蓄水、净水、配水完整配套、跨流域的大型供水工程。
  海河历来是天津市城乡用水主要来源。
20世纪50年代后,河北省和北京市的工农业迅速发展,各支流汇入海河水量日少,不能满足天津市的工农业及居民生活用水之需。
  春季水荒尤为严重。
  为此,于1982年5月兴建引滦入津工程,1983年9月完成并向天津供水。
  引滦入津主要蓄水工程有在滦河中游修建潘家口水库和大黑汀水库,拦蓄滦河洪水。
  大坝高107.5米,长1040米,为低宽缝混凝土重力坝。
  水库总容量29.3亿立方米,调节库容19.5亿立方米。
  电站在大坝右侧,为坝后式厂房,总装机容量45万千瓦。
  主要引水工程有:在大黑汀水库大坝附近,开凿11公里长输水隧洞,把水引入潻河;治理潻河、州河等输水河道110余公里;开挖70多公里的输水明渠,修建尔王庄水库,水经明渠至宝坻县附近,再经地下暗渠和加压管道引水进入新开河水厂和西河水厂。
  每年向天津供水7亿立方米,基本缓解了天津水荒。
  
  (陈树生 苑学政 王钟印)
  英德县 广东省清远市辖县,广东重点林区和工矿区。
  位于省境中北部,北江中游及其支流连江、滃江下游,京广铁路纵贯东部。
  面积5777平方公里,为广东面积最大的县,人口87.1万。
  县府驻英城镇。
  英德县由汉置浈阳、浛洭两县合成。
  南宋置英德府,明改名英德县,因县东有英山得名。
  县境北高南低,地形复杂。
四周为山地丘陵,杂以台地、冲积平原和大片山前冲积扇,中为喀斯特盆地,多峰林残丘,岩石裸露,沟芽遍布,地表水大量潜入地下。
  县境虽为暴雨中心区,但仍异常干旱。
  境内北江支流密集,切割成很多雄伟的峡谷,如北江干流上浈阳峡,以峡长水急闻名,蕴藏巨大水力资源。
  英德水热资源丰富。
  农产有水稻、甘蔗、黄麻、茶叶、柑橘、玉米、木薯等。
  其中英德红茶是中国出口名茶。
  林业主要产杉、松、毛竹、油茶、笋干等,多宜林地,可供开拓。
  矿产以硫铁矿规模最大,具全国意义,质优易采。
  此外有钨、铁、锡、铅、锌、铋、石灰石等。
  主要工业部门有水泥、电力、化肥、制糖、木材加工等。
  其中水泥最发达,是全国重要产区。
  英德奇峰岩洞甚多,以南山碧落洞、摩崖石刻、蓬莱塔等最著名,均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徐俊鸣司徒尚纪)
  鹰潭市 江西省辖市,江西东部铁路交通枢纽。
  位于信江中游,浙赣及鹰厦铁路交点上。
  辖1区及贵溪、余江2县。
  面积3554平方公里,人口95.96万;其中市区137平方公里,人口13.44万。
  原为江西贵溪县小镇,自1956年鹰厦铁路建成通车后迅速发展,1979年设市,市境地处平原地区,海拔大多在50米以下,气温较高,降水充沛,水热条件较优越,有利于农林业发展。
  周围地区为赣东主要产粮区和茶叶产地,林业资源也较丰富。
  工业主要有机械、电机、仪表、化工、建材、食品加工等。
  市辖贵溪县建有中国生产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的铜冶炼厂,并有中国目前已探明的银矿储量最大的贵溪冷水坑银铅锌矿,此外还有火电厂等。
  余江县则以产雕刻工艺品著称。
  贵溪县西南的龙虎山丹霞地形绚丽,并有中国古代崖墓最集中的仙水岩春秋战国崖墓群。
  名胜古迹主要有天师府和上清宫,属全国重点开放道观之一。
  
  (易宜曲)
  营口市 辽宁省辖市,港口城市,轻纺工业中心。
  位于辽东湾东北部大辽河下游。
  辖4区及盖县、营口2县。
  面积5401平方公里,人口207.66万;其中市区648平方公里,人口55.48万。
  营口由战国至汉均属辽东郡管辖,唐属安东都护府,明分属盖州卫、海州卫。
19世纪初,辽河口左岸的没沟营已逐渐发展成辽河、渤海航运和鱼、盐生产的重镇。
  因地处辽河口,清道光十年(1830)后改称营口。
  同治五年(1866)设营口海防厅。
1913年改设营口县,1938年设市。
  市境地势平坦,年均温8.9℃,1月均温-9.4℃,7月24.8℃,年降水量657毫米,无霜期181天。
  土质肥沃,水源充足,为辽宁主要水稻产区。
  
  轻纺工业主要有棉纺织、化纤、印染、针织、造纸、火柴和食品加工等,近年兴起家用电器工业。
  沿海盛产鱼、盐。
  铁路有营大线(营口—大石桥)和哈大铁路相接,公路干线通往大石桥、盖县、盘山、鞍山等地。
  营口港是东北地区最早开放的港口,有班轮通往大连、上海等地,货轮可上溯田庄台。
  市区沿大辽河南岸平行建设,略呈带状,站前区为行政机关和工业集中地。
  西市为商业区和居民区,鲅鱼圈是新建港口和渔业区。
  市内有楞严寺、西炮台等古迹文物。
  
  (熊树梅)
  颍河 淮河最大支流,上游以沙河为主,故又称沙颍河。
  位于淮河北岸,河南省东部与安徽省西北部。
  主干发源于河南省嵩县伏牛山脉摩天岭(又名没大岭)东麓,东南流经鲁山、平顶山、叶县、漯河、周口、项城、沈丘等县市,至界首县城关镇附近进入安徽省,往下经太和、阜阳,于颍上县沫河口入淮河。
  全长619公里,流域面积原为4万平方公里。
1971年开辟茨淮新河,截走支流黑茨河后减为3.67万平方公里。
  在京广铁路以西为山丘区,是洪水的主要源地;以东为平原区。
  支流北汝河及漯河以上的沙河,原为古汝水的上游支流,后截入颍河。
  周口以上有北汝河、澧河、小颍河、贾鲁河4条较大支流,形成扇状水系;以下有汾泉河、新运河、新蔡河3条较大支流。
  沙河上游、澧河的支流甘江河及北汝河上游,是淮河流域暴雨中心之一。
  过去,每当夏秋洪水季节,常漫决成灾,故有“决了母猪圈(漯河东面),淹掉颍州十八县”之说;并屡遭黄河决溢泛滥之害,洪涝灾害严重。
1949年后,在上游山区建设了白沙、昭平台、白黾山、孤石滩等型水库376座,泥河洼滞洪区1处,对中下游各级河道进行了初步治理,周口以下河道安全泄洪流量达到3000立方米/秒,并开辟了茨淮新河。
  颍河干流建有马弯、周口、沈丘、阜阳和颍上5个梯级水利枢纽,其中阜阳配建船闸,水利状况得到较大改善。
  颍河历来是豫皖间重要水运线。
  
  (朱孟春)
  应城市 湖北省孝感地区辖市,中国著名石膏矿区所在地。
  位于省境中部。
  面积1103平方公里,人口60.43万。
  汉时为安陆县地,南朝宋置应城县。
1986年设市。
  市境处在鄂中丘陵向江汉平原过渡带,西北部为丘陵岗地,东南部为平原湖区。
  境内石膏、岩盐、芒硝储量丰富。
  应城石膏矿具有层次多、膏层厚、质量纯、品位高等特点,自明嘉靖年间开采以来,已有多年历史,年产量约40万吨,所产石膏以光莹细腻驰名。
  特产有石膏雕塑和石膏枕头。
  应城盐矿自清咸丰初年开采以来,已有百余年历史,年产量约65万吨,所产桂花牌精制盐以质优闻名。
  农产品以稻、小麦、棉花、大豆为主。
  工业以化工、机械、建材为主,化工尤为发达,在省内占有重要地位。
  汉北河和支流大富水流贯市境,汉丹铁路斜贯东境。
  西部地热资源丰富,汤池温泉又称玉女温泉,明万历元年(1573)曾建圣德寺于此,清康熙九年(1670)即建公馆接待游人,水温一般为61.5~64℃,为弱碱性含氟、含氡硫酸钙型硅矿水,有良好医疗效用,为湖北省著名旅游疗养地。
  
  (陈联寿)
  应县 山西省雁北地区辖县,中国最古最高木结构塔——应县木塔所在地。
  位于省境北部,大同市南。
  面积1708平方公里,人口25.1万。
  县府驻城关镇。
  汉置剧阳县,晋废。
  唐置金城县,故治在今应县城东,遗址尚存。
  明清时为应州,1912年改称应县。
  县境平原占57%,南部属恒山山地,桑干河、黄水河、浑河流贯县境。
  热量条件较好,无霜期约140天。
  地下水位高,土壤盐渍化严重,盐碱地几占耕地面积一半,是山西省盐碱地最多县份,近年来改造效果显著。
  农作物以玉米、谷子、马铃薯为主,其次为春麦、胡麻、莜麦、向日葵和甜菜等。
  特产紫皮蒜。
1979年以来,已营造落叶松林1000公顷,又利用浑河湾的330公顷盐碱荒滩,发展渔业生产。
  境内硝、盐、碱等原料丰富,化学工业较发达。
  交通便利,有公路通往大同、左云、山阴、浑源、繁峙等地。
  县城内有著名应县木塔,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名佛宫寺释迦塔,高67米,底层直径30米,全为木结构,八角六檐内外槽柱,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萧树文)
  雍和宫 北京市著名喇嘛庙。
  位于东城区北部雍和宫大街。
  占地6万多平方米。
  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原是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为皇四子胤禛修建的府邸,名“雍亲王府”。
  雍正三年(1725)改王府为行宫,始称“雍和宫”。
  乾隆九年(1744)改建为喇嘛庙,意在安抚蒙、藏宗教信徒,巩固国家的统一。
  宫内主要建筑有影壁、牌坊、山门、天王殿、正殿、永佑殿、法轮殿、万福阁等。
  布局严谨,建筑华丽,宗教气氛浓厚。
  其中法轮殿具有典型喇嘛寺建筑风格,内供奉喇嘛教祖师宗喀巴铜像,像后有高3.40米、宽3.45米,用整块紫檀木雕刻的罗汉山,上有用金、银、铜、铁、锡料制作的五百罗汉,为古代雕塑艺术精品。
  万福阁为宫内最大建筑,大殿正中供奉未来佛弥勒站像,相传用独株白檀木雕成,地面以上高18米,地下埋深8米,比例匀称,体驱雄伟,为罕世艺术雕刻。
  在万福阁东昭佛楼,供奉铜质旃檀佛像,佛龛用金丝楠木雕刻,与五百罗汉山、檀木大佛共称雍和宫”三绝”。
1952、1979年国家拨巨款全面整修雍和宫。
  
  (尹钧科)
  永安市 福建省中西部重要工业城市。
  位于省境中部偏西,三明市以南,沙溪上游。
  面积2938平方公里,人口29.30万。
  明置县。
1984年设县级市,1988年改为省直辖行政单位。
  市境东、西、南3面地势较高,以中低山为主,属玳瑁山脉;中北部丘陵错布,略呈盆地地形。
  沙溪(九龙溪)及其支流纵横交错,宽谷与峡谷相间。
  永安城关盆地长20公里,宽5公里余,是福建省山区较大的盆地之一。
  盆谷地是主要农耕区。
  境内石灰岩分布颇广,形成了喀斯特地貌。
  属中亚热带气候。
  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经济作物有油菜籽、花生、席草、药材和茶叶等。
  水果以柑橘为主。
  林副产品较丰富,有松脂、油茶子、山苍子、香菇等。
  矿产种类多,有煤、铁、锰、石灰石、萤石、重晶石、瓷土等。
  利用本地资源,已建成全省最大水泥厂。
  新建的维尼纶厂是向全省纺织工业提供人造纤维的最大基地。
  安砂水电站和永安火电厂为闽西地区提供强大动力。
  此外,机械、森工、建材、造纸等工业也具一定规模。
  手工艺品有贡川草席,精美耐用。
  永安是联系闽西、闽北、闽南运输的枢纽,鹰厦铁路的中点站,为闽西货物吞吐量最大的城镇。
  名胜有燕江畔的桃源洞、石林、葛里、百丈岩和修竹湾,是省内著名风景区。
  
  (赵昭昞)
  永春县 福建省泉州市辖县,中国小水电发达县份之一,福建柑橘重要产区。
  位于省境中部偏南,晋江上源东溪上游。
  面积1469平方公里,人口50.16万,其中归侨和侨眷约6万人。
  县府驻桃城镇。
五代置永春县,清改州,1913年复置县。
  县境地势自西北向南东倾斜。
  西部系戴云山脉主体部分,山势雄伟。
  东部地势呈阶梯状急剧下降,丘陵与盆地交错分布,盆地内有小片河谷平原。
  晋江上源之一的东溪发源于西部雪山。
  许多短小河流切穿山地丘陵,汇入桃溪,构成树枝状水系,河床落差大,水力资源丰富,发展小水电条件特别优越,全县已建成257座小水电站。
  永春地跨中亚热带与南亚热带,夏秋之交常受台风影响。
  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经济作物有花生、甘蔗等。
  水果以柑橘为大宗,产量居全省各县首位。
  茶叶年产数干吨,有“水仙种”和“佛手种”等名茶。
  煤、铁、铅、锌、瓷土等矿产较丰富,天湖山煤田是省内无烟煤重要产地、轻工业以食品工业比重较大,永春老醋畅销国内外。
  漆篮、竹编等工艺品以技艺新颖、轻巧玲珑著名。
  
  (赵昭昞)
  永定河 北京地区最大河流,海河五大支流之一,海河水系的西北支。
  上源一为桑干河,一为洋河,分别源出山西省宁武县管涔山区和内蒙古高原南缘。
  全长650公里,流域面积约5.08万平方公里。
  流经山西、河北2省和北京、天津2市入海河,注渤海。
  主要支流有壶流河、洋河、妫水、清水河等。
  永定河名称多变,战国、西汉名治水,东汉名?水,隋唐通称桑干河,辽金称卢沟河,元明称浑河,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大规模整修平原地区河道后,赐名“永定河”。
  今永定河乃指官厅水库以下河段,以上仍称桑干河。
  历史上永定河以含泥沙多、下游易淤易徙而著名。
  上游流经黄土高原,流域内降雨集中,且多暴雨,河水暴涨暴落,洪、枯水量悬殊,夏季洪峰流量常在1000立方米/秒以上,最大可达1万立方米/秒。
  年均含沙量为60.9千克/立方米,年均输沙量1.6亿吨,仅次于黄河,故有“小黄河”之称。
  河水流出北京西山进入平原地区后,坡度陡降,流速骤减,大量泥沙淤积,河床增高,溃决频仍,迁徙弗常,故又有“无定河”之名。
  辽金以来,上游地区森林植被益遭破坏,下游泛滥改道亦日趋严重,据不完全统计,金4次,元17次,明29次,清代平均每4年即发生1次洪灾。
  
  永定河对流域内经济和文化发展曾起重大作用。
  上游地区历史上有大片草原和森林,为北方游枚民族提供良好牧场。
  下游土地淤肥,水利灌溉方便,为发展农业创造了有利条件。
  此外某些河段尚有航运之利。
  古都北京与永定河息息相关。
  北京城坐落在永定河冲积扇上部。
  古代永定河渡口曾是北京城原始聚落——蓟城形成的重要基础。
  永定河水及永定河古河道地下水是古今北京城的重要水源,在漕运、灌溉和美化环境方面都起巨大作用。
2000年来沿岸人民对永定河不断进行兴利除害。
  从三国魏镇北将军刘靖修戾陵遏、开车箱渠以灌溉蓟城南北的土地,到金元开凿金口河以济漕运和运西山木石等,均为著名事例。
一般说来金元以前重在兴利,明清以来重在除害。
  主要措施是修筑堤防以束水,疏浚泥沙以畅流,挖减河以分水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重视对永定河的治理。
1954年修建的官厅水库,为当时中国第1座大型山谷水库。
  大坝顶长290米,宽10米,最大坝高45米,设计库客为22亿多立方米。
  竣工后减轻洪患,且有灌溉发电和城市供水之利。
  
  (尹钧科)
  永定县 福建省龙岩地区辖县。
  中国著名烤烟产地。
  位于省境西南部,毗邻广东省大埔县,面积2223平方公里,人口44.43万;其中归侨、侨眷近7万人,是闽西地区华侨最多的县。
  明置县。
  县府驻凤城镇。
  县境地势自西北和东南向中部倾斜。
  西北部为中低山,属玳瑁山脉南段;东南部以低山为主,属博平岭西坡。
  山地中镶嵌有许多小盆地,中部永定河沿断裂下切侵蚀,形成河谷丘陵地带,多侵蚀盆地,以永定盆地为最大。
  汀江流经县境西南角,永定河自炉下坝附近注入汀江,河床比降大,水力资源丰富。
  气候属中亚热带与南亚热带过渡地带。
  农业生产以粮食作物为主,稻麦占95%以上。
  经济作物以烤烟最突出,色泽金黄,浓郁清香,是中国高级卷烟的原料,永定被列为全国十大优质烟基地之一。
  盛产茶叶,为闽西主要产茶县之一。
  矿产有煤、铁、锰等。
  工业有采煤、化肥、水泥、机械等。
  手工业产品,如永定烟刀、峰市“副榜炉”、高陂小五金等颇著名。
  
  永定县是福建省主要革命老根据地之一,城东建有革命烈士纪念碑,城西金砂是永定暴动旧址。
  
  (赵昭昞)
  永吉县 吉林省吉林市辖县,吉林省重要商品粮基地之一,主要产稻县。
  位于省境中东部。
  面积5047平方公里,人口74.08万。
  县府驻口前镇。
  永吉县初设于1756年(名永吉州),治乌拉街。
1913年改吉林县。
1930年因省县重名改永吉县。
  县境多低山丘陵,约占全境70%;南部的南楼山海拔1405米。
  河流有松花江及其支流鳌龙河、五里河、岔路河等。
  岔路河上的星星哨水库是全省大型水库之一,具防洪、灌溉效益。
  河谷平原土壤肥沃。
  年降水量700~800毫米,无霜期135~142天。
  稻米以万昌、江密峰所产的最优。
  县境北部的乌拉街为著名蔬菜基地,以产白菜和大蒜为主。
  土特产有人参、貂皮、鹿茸、柞蚕丝等。
  工业有采矿、冶金、制缸、水泥、纺织、造纸、化工等。
  是东北主要产缸地之一。
  古迹有乌拉古城,是明代扈伦四部之一乌拉部中心所在地。
  
  (王兆明)
  永济县 山西省运城地区辖县,山西重要棉麦产地之一。
  位于省境西南部。
  邻接陕西省。
  面积1196平方公里,人口35.4万。
  县府驻城关镇。
  永济古为虞舜都,秦为蒲反县,东汉改名蒲坂县。
  隋为河东县,清置永济县,属蒲州府,故治在今县西南蒲州老城。
  境内中条山屏列于南,黄河奔流于西,控山带河,形势险要。
  涑水河由临猗县北来,经五姓湖西流入黄河。
  全县棉麦播种面积约占耕地的3/4,其余为玉米、豆类、水稻、黄麻、花生、蔬菜等。
  电力、纺织、农药等工业具一定规模。
  同蒲铁路横贯县境中部,此外有公路通往运城、芮城、临猗等邻县。
  舜都蒲坂故址在蒲州老城东南隅。
  蒲州老城附近的普救寺建于唐,毁于1555年地震,《西厢记》故事即发生于此。
  后修鸳鸯塔,塔高13层,列为保护文物。
  西文学村位于老城北,是唐代大文学家柳宗元故里,村内有柳家巷,至今柳姓甚众。
  
  (萧树文)
  永州市 湖南省新兴工业城市,历史文化名城,零陵地区辖市和行署驻地。
  位于省境南部,潇水汇入湘江处,邻接广西。
  面积1962平方公里,人口55.25万。
  春秋战国时永州为楚国南境,秦属长沙郡。
  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建零陵郡于此。
三国时属吴。
  晋属湘州。
  隋开皇九年(589)改名永州。
  唐宋间曾为永州、零陵郡。
  元以后改永州路、府治。
  清以后为零陵县治,曾称永州镇、芝城镇、东风镇。
1982年置市。
  市境除局部为红层外,大部为砂岩、灰岩组成的起伏山丘,喀斯特地貌较发育。
  潇水和湘江四季均可通航。
  有公路干线6条,可联系湘、粤、桂3省,并与湘桂铁路冷水滩站、黄沙河站相衔接。
  水陆交通便利。
20世纪50年代以前,永州仅有简陋的“窑业公司”和小型火力发电厂各1座及小手工业作坊数间。
50年代以来,已建有食品加工、化工、纺织、造纸、建材等工业部门。
  市境文物古迹较多,有新石器时代的“石棚”、秦代的“淡岩”、唐代阳岩题刻等胜迹。
  市区设零陵师专与衡阳医学院零陵分院。
  
  (邓美成)
  涌波错 藏北羌塘高原北部内陆湖泊,咸水湖。
  位于北纬35°43′,东经86°,可可西里山西段的玉尔巴杂钦山南麓。
  是处于东西走向山地围隔的狭长断陷盆地内的构造湖。
  湖面海拔4870米,面积52平方公里。
  湖水pH值9.2,矿化度23.0克/升,总硬度94.2毫克当量/升,化学类型属硫酸钠亚型。
  湖滨有10多条呈同心圆状的砂砾堤,最高11.7米。
  湖东侧有第四纪火山活动遗迹,主要为由辉石英安岩与粗面安山岩组成的方山与残留火山锥,相对高度300米左右,在熔岩被下除古生代浅变质黄色砂岩层外,尚见有第三纪含石膏的红层。
  湖区气候寒冷干燥,暖季日最低气温都在0℃以下,1976年8月10日在湖东岸海拔4881米处测得日最低气温为-18℃。
  植被稀疏、种类贫乏,以青藏苔草占优势,并有旱生的垫状驼绒藜与半灌木群落出现,呈现高寒荒漠草原景观。
  这一地区的高山荒漠草原土壤更趋贫瘠与粗骨性,有机质含量低于1%,碳酸钙略显表聚特征,且因冻融滚裹作用,使心土层形成特殊的鲕状结构体。
  此外,土表有脆薄易碎的疏孔状结壳,具漠境土的雏形特征。
  
  (李明森)
  尤勒都斯盆地 天山中段南天山的外泄性山间盆地,属塔里木河流域水系。
  位于新疆和静县境西部开都河中上游。
  盆地之北为北天山依连哈比尔尕山段,西北为中天山那拉提山段,南为南天山科克铁克—霍拉山段。
  盆地底部海拔2~2500米,构造上为隆起褶皱山脉中的稳定部分,周围山峰多超过0米。
  盆地中部的艾尔温根山把盆地分为两部分:山北为小尤勒都斯盆地,为开都河上游,东西30多公里,南北约10公里;山南为大尤勒都斯盆地,为开都河中游,东西长100余公里,南北宽25公里。
  开都河源于依连哈比尔尕山南坡,河谷宽展地段坡降平缓,下有冻土层,径流排泄不畅,渗流微弱,形成大面积湖沼地,状似千泉竞涌,故名尤勒都斯(蒙古语意为繁星,以繁星寓意珍珠泉状湖沼)。
  盆地年降水量300~毫米,地表径流丰富,但热量不足,海拔2458米的巴音布鲁克,年均温为-4.7℃,7月均温10.2℃,10℃以上活动积温182℃,无霜期仅12天,作物不能成熟。
  暖季牧草生长良好,短而致密,为南疆优良草原,历史上即为著名牧区。
  汉代为乌孙牧地,清代为旧土尔扈特南路四旗牧地。
  开都河为博斯腾湖主要补给来源,亦为塔里木盆地东北部主要灌溉水源;在尤勒都斯盆地与焉耆盆地间,开都河峡谷长约160公里,有水能蕴藏量200多万千瓦。
  
  盆地内的湖沼每当春季冰雪初融时,即有成群天鹅从南方飞越帕米尔高原,沿伊犁河谷及开都河谷进入尤勒都斯盆地湖沼区,选择人畜难入之地筑巢。
4月中旬开始产卵,一个月后雏鸟破壳而出,不久即可游泳觅食,冬季再飞往南方过冬。
  大尤勒都斯盆地于1980年划为巴音布鲁克天鹅保护区。
  保护区内主要天鹅有3种:大天鹅,小天鹅,疣鼻天鹅;还有灰鹤和秃鹫亦属珍稀动物。
  
  从盆地水热条件及海拔高程看,正处于天山云杉林带内,气温也接近于阿勒泰地区的可可托海,但可可托海有森林,而盆地不但无森林,连零星树木和灌木也少见。
  森林的消失可能因盆地冬季有冷湖作用,酷寒期长有关。
  但根本原因则可能与长期放牧、树木被破坏后自然更新很困难有关。
  由于寒冬漫长,草场载畜量季节极不平衡,每年3~4月份时,羊群缺草大多瘦弱,遇寒潮侵袭时常大量死亡。
  为此,科研单位多年在此引种优良牧草和进行驯化试验,建立人工草场储草备冬,已初见成效。
  
  (杨利普)
  尤苏巴勒塔格 阿尔金山脉西段南侧的分支。
  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若羌县境内,西起东经88°30′的清水泉,东到东经90°的若羌县石棉矿一带,北侧以阿尔金山大断裂与阿斯腾塔格分开,南以古尔嘎赫德河谷和尤苏甫河谷,同昆仑山脉北支的祁漫塔格相邻。
  阿尔金山脉北邻塔里木盆地,东南侧为柴达木盆地,夹峙于两盆地之间,山岭一般海拔3500~0米,高峰在5000米以上,山体由西向东延伸500余公里,形成向北突出的弧形;在西段褶皱构造线为北东向,东段为北西—南东向,总体走向则为北东东向。
  主要断裂发生于山体两侧,呈北东东向,不仅控制了山体走向,也控制了中、新生代岩层分布,多为高角度逆冲断层,山体北侧断面向南倾,南侧向北倾,角度在45度以上。
  阿尔金山脉历经各地质时期的构造运动,最后经第三纪末和第四纪初的喜马拉雅运动,隆升成现今山地面貌。
  由于受北部和东南部荒漠及南部高原寒漠的包围,远离海洋,西风环流翻越帕米尔至此,已成为强弩之末,年降水量仅100毫米以下,极为干燥。
  荒漠上限达2600~3200米,终年积雪山峰较少,主要分布于东经86°~70°的一些近6000米高峰。
  在0米以下,干沟稠密,山坡残积物发育,长有稀疏的草类;在0~5000米,山坡多为岩屑坡,植被稀少。
  尤苏巴勒塔格山岭高度多在5000米以上,最高峰在东经89°左右,海拔6161米,以东另一高峰为6062米。
  现代冰川主要发育在两座高峰周围,北坡有67条现代冰川,南坡26条,总面积126.21平方公里,雪线在北坡为5150米,南坡5300米,冰川末端最下限在北坡为4500米,南坡4750米。
  这一地区降水量虽不多,但凭借山势高、气温低和坡向等有利条件,仍发育了现代冰川。
  但冰川规模均不大,北坡最长的冰斗山谷冰川仅6.55公里,南坡仅4.25公里。
  
  (袁方策)
  尤溪县 福建省三明市辖县,福建木材供应主要基地县。
  位于省境中部,面积3411平方公里,人口38.02万。
  县府驻城关镇。
  唐置县。
  县境地势自西、南、东三面向中部倾斜。
  地形明显分为:东部中等山地,属戴云山脉主体部分,山高谷深;西部以低山为主,属玳瑁山脉的北部,切割较浅。
  尤溪发育在松政—大埔断裂带上,自南向北侵蚀下切,形成丘陵谷地,呈格子状水系,水量丰富,河床比降大,兼有发电、灌溉、航运之利。
  属中亚热带气候,垂直变化明显。
  谷地为主要农耕区,粮食生产以稻谷为主,经济作物有花生、油菜籽、甘蔗、茶叶等。
  果产以柑橘、梨为主,特产金橘。
  林业发达,林木畜积量达1410万立方米。
  林产品丰富,有松脂、油茶籽及山苍子等。
  工业以森工为主,并有松香、松节油,樟脑油等林产化工产品。
  手工业品有南芹瓷器、洋中棉纸、夏阳夏布等。
  交通以公路运输为主,西通沙县可与鹰厦、来福铁路相接。
  
  (赵昭昞)
  友谊峰 阿尔泰山脉塔蓬博格多山汇中的主峰,海拔4374米,耸立于中、蒙两国国界上。
  自山汇向西北延伸,山势略有降低,入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境内后称鲁德内阿尔泰山;从山汇向东南山势逐渐降低,延入蒙古国境内,称蒙古阿尔泰山;至东经99°以东,称戈壁阿尔泰山。
  中国境内的阿尔泰山,包括奎屯峰、友谊峰至东经92°间的蒙古阿尔泰山南坡部分等。
  友谊峰区主要由奥陶系灰色、浅灰绿色的浅海—滨海相变质碎屑岩和侵入的花岗岩等组成。
  历经各地质时期的构造变动和侵蚀、夷平阶段,最后经喜马拉雅运动隆起成为现今山地面貌。
  山汇地区有0米以上的高峰数座,山势高峻巍峨,拦截西风环流水汽和北冰洋的部分水汽,年降水量达800~900毫米。
  在海拔3000米以上地区,年均温多为负值,现代冰川面积达47平方公里,占阿尔泰山冰川面积15%,形成了阿尔泰山现代冰川作用的中心。
  阿尔泰山最大的山谷冰川——哈拉斯冰川即发育于此,长10.8公里,面积30.13平方公里,末端海拔2416米,雪线为3000~3100米,是中国末端最低的冰川。
  这一地区的冰雪融水是额尔齐斯河最大支流——布尔津河的主要水源之一。
  
  (袁方策)
  友谊关 中国通往越南的重要关口。
  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凭祥市西南端中越边界处,距市区约18公里。
  友谊关与北部龙州县的水口关、平而关共称南天三关。
  友谊关始建于汉,初名鸡陵关。
  明永乐年间改为镇夷关,清初改为镇南关。
1953年改称睦南关,1964年始称友谊关。
  城楼正面“友谊关”三字系陈毅所书。
  关楼曾多次建、毁。
1957年重建关楼3层,用花岗石砌成,庄严雄伟,是广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友谊关位于低纬度地区,左连陡峭的佐辅山,右接高耸的金鸡山,关内外为低山丘陵环绕,形势险要,素有“南疆重镇”之称。
  友谊关又是湘桂铁路的终点,有公路、铁路直通越南的同登、谅山等地,交通方便,历来为中越人民往来的重要通道。
  友谊关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1885年3月22日,著名的“镇南关大捷”即发生于此。
  从友谊关到北面的隘口圩4公里的山谷,是清代爱国将领冯子才率领军民痛歼法国侵略者的战场。
  关后半公里的山岗上有掩埋中法战争阵亡将士的“大清国万人坟”。
1907年12月2日,孙中山先生于此领导了著名的镇南起义。
  
  (陈德高)
  右玉县 山西省雁北地区辖县,山西第1个完成宜林地造林任务的县,20世纪80年代中国北方地区人工林最多的县。
  位于省境北部,北和西北与内蒙古自治区邻接。
  面积1967.6平方公里,人口9.8万。
  县府驻梁家油坊镇。
  西汉属善元县、中陵县。
  唐为云中县地。
  明初置定边卫,后改右玉林卫。
  清置右玉县。
  本县以高寒著称,年均温仅3.6℃。
  北有杀虎口,是通往内蒙古的要径,也是塞上高原的大风口。
20世纪50年代以前境内遍地游沙,随风旋转,寒早暖迟。
50年代以来,森林面积已由533余公顷,增加到1982年的9000公顷,覆盖率由0.027%上升到45.9%。
  农作物以莜麦、胡麻为主,马铃薯、春麦、谷子也较多;牧业以养羊为主,猪、牛次之,并有著名的适应风寒环境的右玉边鸡。
  工业规模不大,以粮油加工、采煤、机械、建材等工业为多。
  交通便利,有公路通往省内左云、山阴、平鲁及内蒙古自治区的和林格尔等地。
  
  (萧树文)
  于山 赣江和抚河的分水岭。
  位于江西省中南部,绵延于南城、宜黄、南丰、广昌、宁都、于都、兴国和赣县等地。
  呈东北—西南走向,长约250公里。
  山势东北高,西南低,同名山峰在于都县北。
  最高峰军峰山,位于宜黄与南丰边境,海拔1761米。
  于山主要由红砂岩、砂页岩和砂砾岩构成。
  在岩性软弱、岩层倾角较小地区,经流水侵蚀发育而成浑圆丘陵,相对高度200~300米,地形破碎,山间多红色盆地,较大者为广昌、宁都、兴国等。
  在岩性较硬的砂岩、砂砾岩分布地区,有奇峰林立的丹霞地貌,如宁都和兴国的假峰林。
  于山有大量岩浆岩侵入体,矿产丰富,主要有钨、锡、铀、铋、铜、金和稀土等,其中钨、铀最驰名。
  非金属矿产中主要有滑石。
  于山属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降水丰富,植被茂盛,主要为常绿阔叶林、以壳斗科常绿树占优势。
  天然森林多被破坏,以人工林为主,优势树种为杉、马尾松和毛竹,是江西主要用材林基地之一。
  油茶、茶叶、柑橘等经济林的栽种面积和产量,占省境较大比重。
  名胜古迹有宁都的翠微峰、狮子峰、金精洞,兴国的冰心洞等假峰林。
  
  (范祖仁)
  余杭县 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遗址”所在地。
  浙江省杭州市属县。
  位于杭州市北部,东苕溪上游。
  面积1402平方公里,人口86.73万。
  县府驻临平镇。
  秦置县。
1988年划入中国沿海经济开放区。
  县境除西部为丘陵山地外,余为平原。
  农业中经济作物和土特产占较大比重,其中蚕茧、络麻、油菜籽、茶叶、毛竹及淡水鱼、湖羊等均为全省重点产区之一。
  余杭丝棉、塘栖枇杷、超山青梅、三家村藕粉、临平甘蔗等传统产品,素负盛名。
  沪杭、宣杭铁路和京杭运河分别经过县境东、西和中部,水陆交通发达。
  名胜古迹有超山观梅。
  
  (俞康宰)
  余姚市 浙江省重点产棉县市之一。
  位于宁绍平原东部,西北濒杭州湾,南连四明山,萧甬铁路横贯市境。
  面积1346平方公里,人口80.45万。
  秦置县。
1985年撤县设市。
  原属宁波市管辖,1988年改为省直辖行政单位。
  市境北部是滨海平原,甬江支流余姚江自西向东横贯中部;南部为丘陵山地,属四明山脉。
四明山南与天台山毗连,是曹娥江与甬江的分水岭,主要由中生代流纹岩、凝灰岩及花岗岩组成。
  山脉略呈南北走向,海拔多在200~800米,山体由南向北逐渐降低。
  主峰在嵊县东北部,海拔千余米。
四明山区山峦重叠,壑深林茂,形势险要,1942年曾为浙东革命根据地。
  梁弄镇西北建有四明湖水库,可灌溉农田2万余公顷。
  棉花生产主要分布在杭州湾南岸泗门区一带。
  丘陵山区盛产水果,以杨梅为大宗,此外还有毛竹和茶叶。
  工业有食品、电子仪表、化纤等,传统手工业有铁锅、金丝草编、工艺竹编等。
  东部河姆渡是长江中下游、东南沿海现今发现最早的原始社会文化遗址,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已建成河姆渡遗址陈列室。
  市境还有龙泉山、白水冲等风景名胜。
  革命胜地有市西南梁弄镇一带的浙东区党委、新四军浙东游击队司令部、浙东人民代表大会等旧址和四明山革命烈士纪念碑。
  
  (俞康宰)
  榆次市 山西省晋中地区辖市和行暑辖地,铁路枢纽。
  位于省境中部,当同蒲、石太和太焦铁路的交汇处。
  面积1327平方公里,人口45.28万。
  春秋时为晋榆邑,亦称魏榆。
  战国属赵,称榆次。
  西汉置榆次县。
  北魏曾并入晋阳县,北齐曾并入中都县,以后仍名榆次县,历代因之。
1954年设市,1971年将近郊5公社划归市区,其余仍属县。
1983年市、县合并为榆次市。
  纺织机械工业发达,有中国规模最大的经纬纺织机械厂,此外有农业机械、金属切削机床、动力机械、化学纤维、电机、电缆、煤炭、水泥、化肥等工业部门。
  市境3/4面积为平原和低丘陵,有耕地5万多公顷,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谷子、高梁、棉花和蔬菜。
  平原养猪业和山地养羊业也较发达。
  产梨、苹果、红枣、桃等果品较多。
  
  (萧树文)
  榆林市 陕西省榆林地区辖市和行署驻地,地区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陕北与内蒙古自治区物资交流门户。
  位于省境北部。
  无定河中游支流榆溪河东岸。
  面积7053平方公里,人口35.95万。
  汉为龟兹县,隋属德静县。
  明成化七年(1471)设榆林卫于此,为明代边墙(万里长城)上的军事重镇及长城“九塞”之一。
  清雍正八年(1730)始设榆林县。
1988年改为县级市。
  市境地当鄂尔多斯高原毛乌素沙地南缘和黄土高原北沿,北部多风沙滩地,南部为黄土丘陵沟壑,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严重。
  在全市66万多公顷土地中,流沙面积达40万公顷。
  多年来通过封禁沙地,搭设沙障,种草植树和大造水地等,不仅有效地控制了沙化,而且促进了农林牧生产的发展。
  全市约有耕地5.6万多公顷,水地2.2万公顷。
  畜牧业以山羊居多,其次为绵羊、牛、驴、马、骡。
  榆林手工业历史悠久,所产地毯出口量大,清水毡、羊毛剪、皮靴、马靴等产品,历来深受邻近省区欢迎。
1960年以来,新建和扩建了煤炭、毛纺、制革机械、电力、皮毛等企业,逐步发展成以毛纺、制革为主的轻工业城市。
  有通往包头、西安、山西、银川等地的公路,并有经延安至西安的民航班机。
  万里长城从东北向西南横贯市境。
  长城上最大的瞭望台——榆林镇北台,为长城上的制高点和独特的塞上名胜。
  西侧的红石峡,两山对峙,一水中流,被称为塞上蓬莱。
  市境还有流量充沛,水质优良的普惠泉等。
  
  (李健超)
  榆树市 吉林省县级市,中国重点商品粮基地县市之一。
  素称“大豆之乡”。
  位于省境北部松嫩平原,介于松花江和拉林河间。
  面积4261平方公里,人口117.24万。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设县。
1990年改县级市,并为省直辖行政单位。
  市境地势东高西低,海拔160~200米。
  松花江流经其南,拉林河流贯其北,沿江河两岸乡沼泽草甸,宜开垦。
  土壤肥沃,以黑土为主。
  年降水量500~700毫米,日照时数长,雨热同季,适宜各种杂粮作物生长,盛产大豆,以颗粒大,色泽好,含蛋白质高,驰名中外。
  历史上种植比率高达40%;一般商品率在75%以上。
  其他作物以玉米、高粱、谷子为主,并盛产甜菜和马铃薯,是全国提供商品粮最多的县市之一。
  农业机械化水平高,农田已达林网化。
  工业有化学机械、造纸、酿酒等。
  有陶(赖昭)榆铁路和哈大线相连。
  
  (王兆明)
  玉林市 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地区辖市和行署驻地,自治区商品粮重要产地,桂东南陆上交通枢纽。
  位于自治区东南部,南流江上游。
  面积2730平方公里,人口134.04万。
  玉林始置于隋,唐称玉林郡,宋称玉林州,清为直隶玉林州,1913年改称玉林县。
1955年改称郁林县,1956年复改玉林县,1983年设市。
  
  市境东北为大容山,主峰海拔1275米;西南为六万大山,主峰葵扇顶1118米;中部和西北部为平原盆地。
  其中著名的玉林盆地是广西重要水田耕作区。
  市境属双季稻区,稻谷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90%以上。
  经济作物有花生、油菜籽、甘蔗、黄红麻、烟叶等。
  蔬菜以蒜头最著名,年产500多吨。
  水果主要有龙眼,香蕉、菠萝、柚、柑橘、橄榄、金桔、木瓜等,龙眼多制成桂元肉销住国内。
20世纪50年代前,本市手工业较发达,以生产玉林土布及小五金居多。
50年代以来,工业发展迅速,建有广西最大的自行车厂和有相当规模的罐头厂。
  玉林制药厂所产正骨水、云香精远销国内外。
  黎湛铁路贯穿市境,衔接湘桂铁路和湛江港。
  公路达南宁、梧州、钦州和桂东南各县。
  名胜古迹有建于南宋的瓦叠砌古万花楼。
  县城北15公里的寒山上建有寒山寺,山麓有瀑布。
  市东的水月岩及石南镇附近的石嶷山,风景优美。
  玉林与北流县交界处的天门关为古代通往海南岛的著名要塞,唐代石刻“天门关”三字犹存。
  
  (陈德高)
  玉龙雪山 中国西南地区云岭中段的断块山地。
  位于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境西部。
  隆起幅度较大,由上古生代灰岩和玄武岩组成。
  共有高耸峻陡的雪峰13座,各具特色,主峰扇子陡海拔5596米。
  西侧金沙江沿断裂带深切,形成著名的虎跳峡大峡谷。
  山顶常年积雪,具有古代及现代冰川发育的地貌形态,角峰、冰斗、冰川槽谷和各种冰碛物均较典型,直达丽江盆地边缘;而西坡现代冰川正在退缩中。
  山麓有由冰水汇集成的玉龙湖。
  玉龙雪山植被保存较好,垂直分布较明显,山麓至山顶大致分布有阔叶杂木林、阔叶针叶混交林、云杉林、冷杉林、杜鹃箭竹灌丛和高山草地,至海拔4500米左右为雪线。
  玉龙雪山多特有植物,如丽江云杉、丽江榆树等。
  山中针叶林植被已辟为省级保护区。
  药用植物极其丰富,估计有多种,并多珍贵药材,如虫草、贝母等。
  高山花卉除杜鹃、报春外,尚有龙胆花、百合花、兰花等。
  
  (陈永森王霞斐)
  玉门关 中国古代通往西域的主要门户。
  因由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
  汉武帝时始置关侯。
  玉门关和西南的阳关同为当时通往西域各地的交通门户,出玉门关为北道,出阳关为南道。
  对玉门关确切位置,长期有争论。
一般认为故址是今敦煌城西北71公里的小方盘城,有北、西两门,北门临疏勒河不到百米。
  据《文物》1981年10期《敦煌马圈湾烽燧遗址发掘》一文,称西汉玉门关侯治所,当是马圈湾,东汉迁玉门关都尉府至小方盘城。
  南北朝后,由于安西布隆吉经白墩子、星星峡至哈密(唐为伊州)一道日益重要,唐遂东迁玉门关址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宋以后,中国和西方的海上交通开辟,因而陆路交通渐衰,关遂废圮。
  在疏勒河南岸,东起布隆吉以东,经安西、敦煌、大方盘、小方盘、马圈湾、西止马迷兔附近,为保护东西交通而筑的高约3米的汉长城和烽燧遗址,至今尚断续可见。
  
  (冯绳武)
  玉门市 甘肃酒泉地区辖市,中国最早的石油工业基地。
  位于河西走廊西部的石油河畔。
  辖1镇8乡。
  面积1.35万平方公里,人口18.6万。
  市境位居祁连山北麓海拔2250米的老君庙油田,又名玉门油矿,1939年始建玉门油矿局。
1955年以油矿区置玉门市。
1959年撤销玉门县,改名玉门镇,隶属玉门市。
  本市除采油、炼油外,还有热电、机械、农机、氮肥和煤矿等企业。
  兰新铁路及甘新公路经市境,由玉门东站建有专用铁路及公路通至矿区。
  
  (冯绳武)
  玉屏侗族自治县 贵州省的东大门,铜仁地区辖县。
  东邻湖南。
  沅江支流?阳河流经县境,历史上曾是湘、黔水上交通要道,黔东物资集散码头。
  面积517平方公里,人口11.89万,其中侗族人口占总人口56.6%。
  县府驻平溪镇。
  唐置渭溪县,元改置平溪长官司。
  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置卫。
  清雍正五年(1727)裁卫置玉屏县。
1983年设立自治县。
  以盛产萧笛手工艺品驰名中外。
  湘黔铁路通车后,黔东北、黔东南物资在此集散,成为黔东物资运输中心。
  工业有水泥、元钉、萧笛、制锁、农机、食品、粮油加工等。
  盛产油茶,有贵州“油茶之乡”称誉。
  
  (陈永孝)
  玉泉山 北京名山之一。
  位于颐和园西。
  海拔百余米,孑然而立,历史上洞壑迂回,流泉密布,泉水甘冽,清碧如玉,故名玉泉池。
  清乾隆钦定为“天下第一泉”。
  山亦因此得名。
  山上有燕京八景之一“玉泉垂虹”。
  泉水东流,潴为西湖(今昆明湖前身)。
  历史上长期成为北京的主要水源。
  辽金始建行宫于此。
  元世祖建昭化寺。
  明英宗又建华严寺。
  清顺治初年重修旧宫古刹,改名澄心园。
  康熙年间增修园林建筑多处,改称静明园,为清代北京西郊“三山五园”之一。
  山上有塔,亭亭而立,引人注目,是颐和园的重要借景。
  今玉泉水虽枯竭,仍为市郊风景胜地。
  
  (尹钧科)
  玉山 中国东部最高峰,海拔3997米(旧测3950米)。
  位于台湾省本岛中部,地当东经121°偏西,北回归线偏北。
  日本占据台湾时,曾以其高逾日本富士山,改名“新高山”。
1945年台湾光复后,恢复玉山原名。
  近邻有玉山东、北、南、西诸峰,高度皆在3500米以上,与东邻八通关(2800米)以东中央山脉最高峰秀姑峦山(3833米)等和西邻较低的阿里山一带相连接。
  因地质构造和地貌上的特殊,山区及其南北近邻亦被称为“玉山山块”。
  玉山群峰是以板岩和石英岩互层结构为主,顶部岩体裸露,层理分明,主峰山势最为雄伟。
  据玉山测候所(3850米)纪录,玉山全年均温不过4~5℃,最高7月仅约7~8℃,1~2月皆在-1℃以下,绝对低温可达-12℃下。
  山高风烈,冬季常雪,积雪深达3米以上,古人誉为“浑然美玉”,故名玉山。
  玉山一带为台湾至今犹有较多冰蚀地形遗迹可见的地区之一。
  玉山地区的雪线曾在3540~3680米,现时自玉山北峰至主峰及南峰一线,已发现的冰斗、冰川遗迹共有19处之多(其中在东侧的有12处),可能为更新世冰期所残留。
  玉山高处植物稀少,仅有少数种属。
  较著名的如:因风力强劲、树干无法直立的玉山圆柏;常与前者混淆成林的玉山杜鹃;混生于前两者丛林间的玉山当归;生长岩石缝隙上的玉山籁箫、高山荠等。
  下层谷中则以台湾冷杉为主(最低限约2900米)。
  玉山主峰南、北、东三面皆陡峭,惟西坡较平缓,登山路线主要有两条:一自嘉义市循阿里山森林铁路过阿里山站至玉山口,再沿陈有兰溪与楠梓溪分水岭上长约9公里的新林道东进;另一是沿陈有兰溪河谷上行至东埔山庄后东趋。
  现修筑的登山公路有:一自嘉义市至玉山;一自南投县水里乡(浊水溪与陈有兰溪会流区)至玉山;一自东台纵谷花莲县的玉里镇至玉山。
  
  (吴壮达)
  玉树县 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辖县,以牧为主、农牧结合县份,青海南部通往川、藏交通要地。
  位于青藏高原东部,通天河上游西岸,邻接西藏自治区。
  面积1.35万平方公里,人口6万。
  以藏族居多,约占91%以上,汉族占7.9%,其他为回族、土族和撒拉族等。
  县府驻结古镇。
  县境地势高耸,地形复杂,平均海拔为4498.4米,海拔5000米以上山峰达95座,大部分终年积雪。
  全县以牧为主,可利用草场面积137.2万公顷,大部分为高山和亚高山草甸草场,牲畜以羊最多,牛次之。
  耕地呈零星小片分散于结古、巴塘、小苏莽、安冲、仲达5个半农半牧乡,均以青稞种植为主。
  森林则多分布于东部和东南部海拔3~4300米的高山峡谷地带,尤以江西和东中两个天然林区为重要。
  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在全省列为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中,玉树县有23种,主要有野驴、白唇鹿、藏羚羊、盘羊、苏门羚、雪豹、黑颈鹤等。
  野生药用植物有虫草、川贝、藏茵陈、雪莲等,冬虫草产量和质量均居中国首位。
  结古镇为青、川牧区贸易中心,随皮毛、木材等工业发展,地位日趋重要。
  巴塘河上建有水电站。
  巴塘河口为通天河与金沙江分界点,附近的通天河大桥为玉树至西宁公路必经要道。
  
  (魏晋贤马鸿良)
  玉溪市 云南省玉溪地区辖市和行署驻地,新兴工业城市,著名“云烟”之乡。
  位于省境中部,昆洛公路纵贯。
  面积960平方公里,人口31.14万。
  汉属益州郡俞元县。
  唐初为绛县地,唐南诏时改属温富州。
  宋大理政权时为体制部(亦称休纳部)。
  元、明改为新兴州,清为澄江府地。
1913年设新兴县,1916年改称玉溪县。
1983年设市。
  市境位于滇中高原大型陷落盆地内,地势北高南低,西北部的高鲁山海拔2614.4米,是市内最高点。
  盆地海拔1625米,面积148平方公里,为城区所在。
  发源于周围山地上的小河汇集在盆地内,形成玉溪大河,注入南盘江。
  属中亚热带高原型季风气候,坝区年均温15.9℃,最热月均温20.9℃,最冷月8.7℃,年降水量约888毫米。
  农业生产条件优越,有耕地1.5万多公顷,水田占耕地的66%。
  粮食作物以水稻、小麦为主。
  亦为云南省油菜高产区和“云烟”主产区。
  工业除卷烟外,有食品、水电设备、无线电器材、制药、化肥等部门。
  市境有玉溪人工湖旅游区。
  
  (陈永森王霞斐)
  郁江 珠江流域西江水系最大支流。
  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
  北源右江为正源,发源于云南省广南县境内的杨梅山;南源左江源于越南境内。
  左、右江在邕宁县宋村汇合后始称郁江。
  自宋村经南宁至邕宁蒲庙段,习惯上亦称邕江。
  东流至桂平汇黔江后称浔江。
  从杨梅山分水岭至桂平县城,郁江流域总面积9.2253万平方公里,干流全长1152公里,总落差1655米,平均坡降1.4‰。
  
  郁江流域降水丰沛,径流丰富。
  南宁站多年平均径流量为411.2亿立方米。
  干流两岸植被良好,河流含沙量小。
  郁江水力资源较丰富,全流域理论蕴藏量297.64万千瓦,其中可开发容量192.43万千瓦,年发电量可达89.63亿度。
  规划中主要有瓦村、百色、西津、桂平等电站,已建成的西津水电站装机容量23.44万千瓦,是目前郁江于流上最大水电站。
  郁江沿岸有煤、磷、铁、锰、铝、锌、铜、石油等矿产,其中平果铝矿被列为中国九大有色金属基地之一。
  郁江两岸平原开阔,是广西重要的稻米、甘蔗、玉米、花生、香蕉,烤烟、黄麻等生产基地。
  沿江的百色、田东、平果、南宁等地是广西重要的工业中心。
  郁江又是西江水系中最繁忙的航运干线。
  为了进一步发展水运,正在整治郁江航道。
  整治工程完成以后,西津以下原只能通120吨级船舶河段,成为千吨级轮船可达南宁的河段。
  
  (汪宇明)
  裕溪口港 安徽省重要水陆中转港。
  位于长江左岸,裕溪河入江处。
  地当老淮南铁路终点。
  港区地面平坦,江面宽阔,水陆运输条件较优。
  裕溪口港是1958年建成的中国第1座机械化内河转运港,有码头9座。
  其中有客运(区间)码头1座;泊位各为1000吨级的货运码头5座,主要装卸化肥、矿石、钢材、木材、水泥等;煤炭专用码头3座,可供1000~3000吨级驳船同时装煤,为全国大型内河煤码头之一,主要承担淮北、淮南煤矿到华东的煤炭运输中转任务。
  裕溪口原属和县地,1958年后划归芜湖市。
  现为芜湖港作业区之一。
  
  (朱孟春)
  豫园 见老城隍庙。
  
  元江 云南省境内的大河,曾有红河之称。
  有两源:东源来自大理白族自治州的祥云县西部山地,西源源于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北部山地——茅草哨。
  流经大理州南部、楚雄州西南部、玉溪地区西部、红河州中部,至红河州南部的河口县出国境进入越南,出境后称红河。
  国境内干流长692公里,集水面积7.51万平方公里。
  较大支流有绿汁江与小河底河、李仙江、藤条江、南溪河、盘龙江、普梅工等。
  受季风气候影响,水位洪枯变化较大。
  洪水位约出现在8月,最小流量约在5月。
  国境以上年平均来水量为1286立方米/秒,水能蕴藏量为980万千瓦。
  
  元江大部分河段切割较深,河谷内气候干热,宜于种植甘蔗、剑麻等喜温耐旱的热带和南亚热带经济作物。
  元江两岸的新平、元江、元阳、个旧、红河等县市的坝子、河谷及元江支流上的化念坝、川河坝等地,为云南省重要甘蔗产区,产量约占全省1/5。
  河口附近气候湿热,是省内重要产胶区之一,也是香蕉、荔枝等热带水果产地。
  
  (陈永森 王霞斐)
  元谋县 云南省著名干热坝子,楚雄彝族自治州辖县。
  位于自治州北部,隔金沙江与四川相望。
  面积2077.6平方公里,人口17.8万。
  县府驻元马镇。
  由于海拔低而处于背风地带,致使在北纬25°31′~26°07′的地区,竟然出现南亚热带气候类型,年均温22℃,最热月均温27.1℃,最冷月14.9℃,年降水量仅600多毫米,蒸发却达3944.9毫米,为降水量的6.4倍,是云南省蒸发最强地区。
  年日照时数近2700小时。
  除粮食作物外,有甘蔗、花生、油菜籽、剑麻、番麻、反季蔬菜等(即冬季可种夏季蔬菜)及喜热瓜果。
  矿产有云母、铁、铂。
  工业除采矿外还有制糖、造纸、水泥等。
  金沙江支流龙川江流贯,成昆铁路经过市境。
  
1965年5月在元谋县上那蚌地区发现两块猿人化石,命名为“元谋猿人”;此外又发现打制石器和用火痕迹,距今约170万年,远较著名的北京猿人(见周口店古人类遗址)和陕西蓝田猿人(见蓝田猿人遗址)为早,已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县境建有云南省热带经济作物资源圃。
  
  (陈永森 王霞斐)
  元谋猿人遗址 见元谋县。
  
  沅江 又称沅水。
  源出贵州省云雾山鸡冠岭,流经黔东、湘西,至黔城以下始称沅江,入洞庭湖。
  全长1022公里,流贯21县市,汇合渠、?、巫、溆、辰、武、酉水等7支流,流域面积8.91万平方公里,大部分为崎岖山地;海拔200米以下地面只占10%左右。
  年降水量1~1600毫米,黔阳以东少雨区在1300毫米以下。
  年径流总量(桃源)669.6亿立方米(为湖南四水中最大),汛期4~8月平均流量占60%左右,个别年份延后到9~11月出现特大洪水。
  河道平均比降0.594‰,水能蕴藏量793.83万千瓦,其中湖南537.51万千瓦(亦为四水中最多)。
  从河源到黔阳的清水江为上游,流经海拔千米以上的贵州高原,群山紧迫,峡谷曲窄。
  从黔阳到沅陵比降和缓,为中游丘陵地区,灰岩峡谷与小盆地相间。
  沅陵至德山为下游,多丘陵河谷平原,桃源以下可通80~150吨驳轮。
  汛期水量大,常与长江中游洪水相遇,导致洪渍灾害。
  现在干流上建有主要水利工程40处,设计灌溉面积14万多公顷;支流酉水凤滩水电站,装机40万千瓦;干流装机120万千瓦的五强溪水电站正在建设中。
  流域内除粮食作物外,盛产油桐、茶油、药材等。
  干支流上游山岭重叠,森林茂密,林业发达,年采伐量约百万立方米。
  主要矿产有煤、磷、铁、锌、铜、锰等。
  
  (陈灿荣)
  原平县 山西省忻州地区辖县,山西北部人口最多县份。
  位于同蒲铁路和京原铁路交会处。
  面积2571平方公里,人口42.1万。
  县府驻原平镇。
  西汉置原平县,北魏置石城县,隋以后改为崞县。
1960年县治由崞阳迁至原平,改称原平县。
  县东有五台山,北为恒山,西是云中山,滹沱河纵贯其间。
  矿产资源主要有煤、铁、铜、云母、水晶石等。
  煤质优良,可露天开采,县境有轩岗煤矿。
  此外,钢铁、机械、电力等工业也有一定规模。
  原平的水热条件较好,活动积温约3250℃,年降水量450毫米。
  常年多大风,年均有大风日数40天。
  粮食作物以高粱、谷子、玉米、豆类为主,经济作物以葵花、麻、甜菜种植较多。
  县境东南同河两岸山坡梯田上产梨,有“同川金瓜”之称,畅销省内外。
  
  (萧树文)
  圆明园 为圆明园、长春园、万春园(三园)的总称,今只存遗址。
  位于北京城西北郊。
  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原为康熙帝四子胤禛的藩邸赐园。
  胤禛继位,即雍正帝,又将园扩建增修,至乾隆九年(1744)基本建成。
  后又分别建成长春园和绮春园(万春园)。
三园不仅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艺术,借鉴了中国南北名园胜景,而且揉进了“西洋楼”等欧洲式宫苑建筑。
  圆明园周长约10公里,占地约347公顷,园内名景百余处。
  其中“正大光明”殿是上朝听政之处,九洲清宴是宴会场所,安佑宫为祭祀之地。
  园内收藏丰富的图书文物,文源阁专藏四库全书。
1860年英法联军侵入北京,圆明园毁于兵燹,园中珍贵文物惨遭洗劫,一代名园化为废墟。
1983年决定将其建成遗址公园。
  经多年逐步修整,已于1988年6月正式开放。
  
  (尹钧科)
  月亮泡 吉林省淡水渔业基地之一。
  位于省境西北大安、镇赉2县之间,濒嫩江右岸,为嫩江遗迹湖。
  东西长约25公里,南北宽10公里,略呈蝶形。
  面积205.7平方公里。
  最大库容4807万立方米;平均水深4.7米,最大水深7.7米。
  养鱼水面1万多公顷。
  湖底平坦,底质为细沙和黑土。
  库区水生植物繁茂,浮游生物达60余种,饵料丰富,水量稳定,对鱼类繁殖有利。
  是著名淡水鱼类产地。
1976年筑堤,天然湖泊变成大型人工水库,除养鱼外,还用于灌溉。
  湖区集水面积19万平方公里。
  嫩江年均入库流量2.7亿立方米,洮儿河年均入库流量0.37亿立方米。
  封冻期11月上、中旬~翌年4月上、中旬。
  冰层厚0.8~1米左右。
  鱼类主要有鲤、鲫、白鲢、鳙、青鱼、长春鳊等,销往本省长春、白城、四平和黑龙江省部分地区。
  
  (王兆明)
  岳阳市 湖南省辖市,历史文化名城,新兴工业城市。
  省境四水和京广铁路与长江航运的重要中转港,湖南第1大港。
  地居湘东北门户,扼洞庭湖长江汇口。
  辖2城区、1郊区及岳阳、临湘、华容、湘阴、平江5县。
  面积1.5万平方公里,人口475.53万;其中市区面积824平方公里,人口47.93万。
  春秋时岳阳属麋子国境,战国属楚,汉为下隽县地。
  晋太康元年(280)置巴陵郡治,隋、唐置岳州,宋为岳州巴陵郡,元以后为岳州路、府治,1913年改岳阳县。
1960年由岳阳县析置市,1962年撤并入县,1976年恢复市建制。
  
  市区背山濒湖,包括岳阳、冷水铺、城陵矶3部分。
  商业发展较早。
  附近盛产的稻米、肉猪、水产、茶叶,多在此集散,素有“洞庭鱼米乡”之誉。
  工业以石油、化工为主,食品、纺织、造纸次之。
  已初步建成湖南省石油、化工和氮肥生产基地;石油、化学、造纸产值均居全省首位。
  传统工艺品有岳州扇。
  岳阳楼筑于城邑西部,是江南三大名楼惟一珍存至今的胜迹。
  楼址相传为东吴鲁肃阅兵台,唐张说就址建楼。
  楼阁几经重修,现整饰一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君山和扁山为洞庭湖出口附近的小岛,面积1.5平方公里,海拔65.5米,前侧为峭壁浪穴,顶部丘状凹凸起伏,形成“十二螺髻”。
  由于独特自然环境,湖岛历为名茶产地,所产“君山银针”为茶中珍品。
  市境天然水域广阔,鱼类甚多。
  近郊南湖,岛港交错,面积3.3万余公顷,有国家一、二类保护动物白鳍豚、江豚及古老鱼类的活化石——中华鲟,多种侯鸟常来此栖息。
  君山金龟和鳖系名贵水产。
  岳阳巴陵戏为传统地方剧种。
  
  (邓美成)
  越城岭 南岭山地之一。
  湘江、漓江、资水、浔江的分水岭。
  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和湖南省边境。
  山体由古老花岗岩和变质岩组成,山脉与构造线一致,呈东北—西南走向,断裂明显,是典型的断块山地。
  山体连绵,高峰耸峙,雄伟壮观。
  越城岭有广义和狭义之别。
  广义指湘桂谷地以西、浔江谷地以东,天平山以北的山地,最高峰为猫儿山,海拔2142米,亦为广西第1高峰。
  狭义仅指资水以东、湘桂谷地以西的山地,最高峰为真宝顶,海拔2123米,为广西第2高峰。
  越城岭一般海拔1500米左右,为南岭山地“五岭”之首。
  越城岭是广西重要林业基地,亚热带植物种类繁多,植被覆盖面积广,水源涵养条件好,溪沟密布。
  
  (秦权人)
  云冈石窟 中国大型石窟群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16公里武周山(又名云冈)南麓。
  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公里。
  现存洞窟53座,造像5.1万余尊。
  石窟始凿于北魏兴安二年(453),大部完成于太和十九年(495),造像工程延续到正光年间(520~525)。
  后世曾多次修缮,并增建佛寺,以辽金所建规模最大。
  在中国3大石窟中,云冈石窟以石雕造像气魄雄伟、内容丰富多采见称。
  大佛最高者17米,最小者仅几厘米;菩萨、力士和飞天等形象生动活泼,塔柱的动物形象和植物纹样引人入胜。
  在云冈数十座洞窟中以昙曜五窟开凿最早,气魄最雄伟。
  第5窟中央坐佛高17米,为众佛之最。
  第6窟雕饰技法熟练。
五华洞因在清代施以绘而得名。
  第5、第6窟和五华洞堪称云冈艺术精华。
  
  (萧树文)
  云贵高原 见云南高原、贵州高原。
  
  云林县 台湾省种植甘蔗及制糖业重要县份。
  位于台湾本岛西中部,北以浊水溪与彰化县为界,南邻嘉义县,东接南投县,西与澎湖诸岛隔海相望。
  面积1290平方公里,人口70万。
  清光绪十三年(1887)始设县,因县治林杞埔土名云林坪而名。
  后废。
1950年由台南县分置。
  县境东部为丘陵山地,中、西部皆为平原。
  气候与嘉义相似,年均温约23℃,年降水量1500~2000毫米以上。
  县府驻云林,旧名斗六,今斗六市,为平原东侧丘陵边缘城市,纵贯铁路跨过浊水溪出山口绕行经此,省第3号及1甲号公路干线也经此南下;以西有高速公路及省第19、17号公路并行过境。
  浊水溪南为新、旧虎尾等溪;又南为北港溪,与嘉义县分界。
  其右岸有北港镇,明、清间曾是台湾重要港口,与福建漳、泉各港往来频繁,后因河口沙汕发育,水道淤塞,航运作用已失。
  北港镇原系早期大陆移民至台湾重要口岸,过去商业甚盛。
  有天后宫,为台湾最早庙宇之一,自清末重建后,建筑富丽,称全台湾省妈祖庙第一,每年举行盛大庙会,全省各地香客云集。
  植蔗业制糖业均发达,虎尾、北港同为台湾制糖业的重要中心。
  此外有斗六、龙岩等糖厂和其他农产品加工厂。
  
  (吴壮达)
  云岭 澜沧江和金沙江的分水岭,滇西横断山脉重要山脉。
  山体面积较高黎贡山、怒山为广,海拔多在0~4500米,并有5000米以上山峰多座。
  山体北段在西藏自治区及四川省境内,前者称宁静山脉(芒康山),后者称沙鲁里山。
  由于金沙江的切割,使云岭分为3支:西支为耸立于澜沧江东岸的清水朗山、雪盘山,由中生界红色地层组成;中支为白芒雪山、老君山、罗坪山和苍山,由古生界或此前的沉积岩和变质岩组成;东支为哈巴雪山、玉龙雪山等,为下古生界地层,受金沙江两次大拐弯的影响,山体不连续。
  大理州以南的云岭余脉,由西北向东南延伸,又分为两支:东部支脉为哀牢山;西部支脉为无量山。
  高度较低,一般2000~2500米,个别山峰超过3000米。
  
  (陈永森王霞斐)
  云南高原 中国四大高原之一的云贵高原组成部分,长江和珠江水系的分水高地。
  东缘止于云南省境,南缘抵达广南、通海、峨山一线,西缘到大理、丽江附近,北缘则以北纬28°为界。
  
  地质地貌与水文 云南高原属扬子准地台的最西组成部分,古生界至中三叠统沉积盖层发育良好。
  燕山运动褶皱成陆,地壳长期处于相对稳定阶段,经漫长的侵蚀、剥蚀和削平过程,形成准平原。
  喜马拉雅运动时大面积抬升,形成现今之高原。
  云南省中部和东部及四川省的西南部为高原的主体。
  
  云南高原西北高而东南低,大部分地区海拔1500~2000米,一些山地可高于3000米,如东缘乌蒙山,西缘哀牢山等。
  新构造运动中部上升幅度略大于南北两部,故高原内部的河流多数均从中部向南北分流,分别注入长江和珠江水系,前者如龙川江、普渡河、小江和牛栏江等,后者有南盘江及其支流甸河、曲江、泸江等。
  河流切入高原内部,形成一些深切峡谷,落差大,富水力资源。
  
  由于岩性和构造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①滇中由紫色砂页岩组成,又称红色高原,属康滇地轴的一部分,基本为一长期大型隆起地带,地层发育不全,缺失古生代海相地层。
  中生代时本区为大型坳陷区,地表以紫色砂岩、页岩为主的侏罗、白垩系地层厚达5000~10000米。
  燕山运动时,除局部地区外,广大地区褶皱微弱,并以穹隆、碗状向斜、短轴褶皱为特色。
  ②滇东由碳酸盐岩类组成,喀斯特地貌发育,又称为滇东喀斯特高原,地表多峰林、峰丛、石林、漏斗、溶洞、溶蚀洼地和地下暗河等较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景观,其中路南石林是著名的游览胜地。
  
  云南高原有大小湖泊近40个,湖水面积约10.66万公顷,集水面积约9000多平方公里,总蓄水量约为291.75万立方米。
  湖泊多由构造断裂形成,按其长轴走向可分为3类:①南北走向断裂湖群。
  有滇池、抚仙湖、阳宗海、车湖、星云湖、杨林海、泸沽湖和程海等。
  其中抚仙湖最深为155米,湖岸平直。
  ②北西—南东走向断裂湖群。
  有纳帕海、属都海、碧塔海、剑川湖、茨碧湖和洱海等。
  ③东西走向断裂湖群。
  有异龙湖、杞麓湖、南湖、大屯湖、长桥海等。
  此外,石灰岩地区有喀斯特湖,如石林长湖等。
  
  气候 云南高原年均温15~18℃,各地气温年较差在12~16℃,冬暖夏凉,有“四季如春”的美誉。
  另方面日较差通常在12~20℃,局部地方可高达25℃。
  同时,气温的垂直变化明显,故又有“一天有四季”,“一山有四季”之称。
  
  年降水量1000~1200毫米。
  西南和东南较多,自此向东北递减。
5~10月为湿季,降水量占全年的80~90%,空气湿度大,日照少;11月~翌年4月为干季,降水量占全年的10~20%,空气干燥,日照多,天空晴煦。
  
  植被及土壤 云南高原地带性植被以壳斗科的常绿阔叶林和云南松林为主。
  主要成分有滇青冈、黄毛青冈、高山栲和元江栲等,并伴生有少量的落叶和其他栎类或冬青属等成分。
  因长期人类活动的影响,多被云南松、华山松和滇油杉所取代。
  在石灰岩风化较厚地区,常由冲天柏、刺柏组成疏林;在石灰岩风化土层较薄的干旱地区,由铁仔、金花檗组成多刺小灌丛。
  
  植被垂直分布是:海拔1200~1900米由扭黄茅、香茅为主的旱、中生禾草群落,其中散生有木棉、山黄麻、虾子花等,共同组成稀树灌木草丛。
1900~2500米以壳斗科的栲属和青冈属为主组成常绿阔叶林,现状植被以云南松林为主。
2500~2900米为湿性常绿阔叶林,森林上层乔木以壳斗科的石栎属树种占优势,林下则以箭竹占优势,树干附生苔藓、地衣、生境潮湿。
2900~3200米为云南铁杉林及常绿针阔叶混交林带。
  从海拔2300~2米开始,云南铁杉出现于湿性常绿阔叶林群落中,随着海拔的升高,云南铁杉与常绿阔叶树混交,至海拔2800~2900米才见云南铁杉纯林。
  海拔3100~4100米分布由云杉林和冷杉林组成的寒温性针叶林。
  高山灌丛和高山草甸分布在0~4700米,前者以杜鹃属的植物占优势,后者则以狐茅草甸和嵩草草甸为主。
  
  高原栽培植物种类丰富,农作物以水稻、小麦为主,一年两熟。
  此外还以花卉多而闻名。
  土壤以红壤为主。
  
  经济概况 云南高原是由90%中山、低山、丘陵和10%的盆地(包括水域在内)组成,故有“九分山,一分坝”之说。
  国民经济发展的自然资源优势和经济发展潜力均在山区,而坝区则是目前工农业生产、技术力量比较集中地区。
  
  云南高原是云南省的工农业重心所在。
  全省1多个坝子,高原占70%以上,集中了全省大部的水田及粮食、油菜籽、烟叶等产量。
  又为云南磷、煤、岩、盐、石膏等非金属及铜、锡等有色金属的主要分布区,故亦为云南最大的有色金属冶炼基地(见云南省)。
  省境最大的几座城市,如昆明、东川、个旧均坐落于高原上。
  云南高原也是云南境内彝、壮、瑶、苗等民族的主要分布区。
  
  (赵维城)
  云南晋宁梅树村界线层型剖面 中国震旦系—寒武系界线层型剖面、下寒武统梅树村阶的建阶层型剖面,也是全球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层型剖面和界线点。
  位于北纬24°44′,东经102°34′,昆明市滇池西南侧梅树村西北约1.5公里处,属香条冲背斜的南翼。
  剖面分段于梅树村西北的团山顶、小歪头山及八道湾,近东西走向,长约12公里,依次出露上震旦统的东龙潭组、上震旦统和下寒武统的渔户村组和下寒武统的筇竹寺组等地层,共3组7段(见表),总厚度达632米。
  震旦系—寒武系界线位于小歪头山段下部距地面0.8米处开始,出现最低小壳化石组合的地方。
  整个地层构造连续,层次清晰鲜明,具有目前世界上最原始的小壳化石和地球史中最早的带壳化石动物群。
  
  梅树村地区的震旦系与寒武系界线上下地层具有以下特点:①沉积物以碳酸盐、磷酸盐为主;②滨线构造发育,波浪、斜层理、青鱼刺状斜层理等较常见。
  浅水结构明显,发育同生砾状、砂状、鲕状、生物碎屑等结构及磷质叠层石;③生物化石丰富,以小壳化石及遗迹化石为特征。
  
  中国学者测定寒武系底界年龄为距今5.63亿年。
  
  (陈永森 王霞斐)
  云南省 位于中国西南边陲。
  简称滇。
  北与川、藏两省区相连,东和黔、桂两省区接壤,南、西分别与越南、老挝、缅甸为邻,介于北纬21°9′~29°15′,东经97°31′~106°12′。
  面积约39.4万平方公里,人口3697.2610万,其中少数民族约占1/3。
  辖7地区、8自治州、2地级市、9县级市、85县、29自治县。
  省会昆明市。
  
  自然条件
  云南自然条件独特多样,垂直差异显著,自然资源丰富,自然灾害种类多。
  
  地质与地貌 地质构造复杂,东部属扬子准地台的康滇地轴和上扬子台褶带,并包括华南褶皱系右江印支褶皱带。
  除右江印支褶皱带外,大部分地区成陆早,比较稳定。
  滇西一带是由三江(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褶皱系和冈底斯及念青唐古拉褶皱系组成的横断山脉区,区内为古特提斯海的一部分,长期被海水淹没,成陆较迟,褶皱较强烈,时代较新的地层和岩浆岩、变质岩分布较广,尤其是西北部,近期仍在强烈抬升。
  
  就板块理论而言,滇东、滇中是欧亚板块的一部分,南与西南同印度板块相邻,印度板块不断向北向东移动,将其前锋部分插入欧亚板块下部,不断把接触地带向上掀开,形成喜马拉雅山脉及青藏高原和东部的横断山地及滇东高原。
  横断山地的一些深大断裂带就是缝合线的所在地区。
  
  总体而言,云南地质构造有下列特点:①滇东与滇西的构造类型完全不同,分属于两大构造单元。
  ②巨大的断裂带较发育,大而长的断裂带与次一级断裂近于正交,组成地面主要的构造型式。
  ③西部的构造线多为南北向或近似南北方向,构造线间距小。
  东部构造线方向较复杂,有西北—东南向、南北向、东北—西南向等。
  
  复杂的构造体系为云南矿产资源的生成提供了优良的地质条件,因而金属矿和非金属矿均甚丰富。
  非金属矿以煤分布最广,其中古生代煤田以石炭二叠纪最为重要;中生代煤田主要产于三叠纪;新生代煤田产于第三纪地层中,以褐煤为主。
  磷矿形成于寒武系初期的梅树村组内。
  岩盐、钾盐、石膏等非金属矿则形成于中生代。
  金属矿以有色金属矿为主,种类多,储量大,尤以个旧锡矿、东川铜矿以及储量名列全国前茅的钛矿著名于世,有“有色金属王国”之称,其形成以燕山运动影响较大。
  铁矿有形成于早期变质岩中的,也要形成于泥盆系砂岩中的浅海相沉积铁矿。
  
  云南地质构造较复杂,近期又有较强烈的抬升,沿深大断裂带常发生大地震,是中国多地震地区。
  在近千年中,有记载的地震即达700余次,其中破坏性地震约500余次。
  主要集中于包括东川—宜良—通海—建水等地的小江断裂带;泸水—腾冲—龙陵—澜沧断裂带及丽江—剑川—大理断裂带。
1988年11月澜沧、耿马、沧源、双江等地又发生7.6和7.2级两次大地震。
  此外,云南亦为中国四大泥石流分布区之一,主要分布于金沙江沿岸、滇东北山区的小江流域、龙川江流域及滇西山区大盈江流域(见中国的泥石流)。
  
  本省地貌以山地高原为主,坝子星罗棋布,垂直高差悬殊。
  全省94%的面积为山地高原,其间有1平方公里以上的坝子1440多个,面积占6%。
  地势北高南低,呈阶梯状下降。
  最高点位于西北部滇藏交界处的太子雪山主峰卡格薄,海拔6740米,最低点为东南部河口县元江及其支流南溪河交汇处,海拔76.4米,两者高差达6664米。
  
  云南地质构造和地貌上均以元江河谷为界,分为东、西两大部分。
  西部属于巨大的反S形构造,其北部在青藏地区,南部进入中南半岛。
  中段位于滇西北,表现为压缩得较紧密的山地,称横断山系纵谷区,由高黎贡山、怒山和三岭等高大陡峭的山脉和怒江、澜沧江、金沙江等深切峡谷相间组成(见横断山脉);东部地质构造体系复杂,分别属于通海山字型和文山山字型构造,是组成云南高原的骨架。
  云南高原又由次一级的滇东、滇东南喀斯特高原、滇东北高原及滇中红色高原组成。
  从地貌成因看,具有流水、喀斯特、冰川等地貌,尤其在东部石灰岩地区发育了较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高原顶部以高石芽、石丘、溶蚀洼地、溶斗为主,边缘斜坡地区以峰丛、石山、塔状峰林、桶状洼地等占优势。
  路南石林是闻名中外的以喀斯特地貌为主的风景旅游区。
  
  气候 云南地处南亚热带季风、东亚季风及青藏高寒气候的结合部位,但大部分地区属亚热带高原型季风气候,“四季如春,一雨成冬(或秋)”。
  最热月均温19~22℃,最冷月5~7℃以上,年温差仅10~14℃,日较差较大,冬半年可达12~20℃。
  由于纬度和海拔增高相一致,致使省内8个纬距内呈现寒温热三带,具有相当于中国南部的海南岛到东北的长春的气候差异,且气候带交错分布,北部的气候带沿山脊南伸,南部的气候带逆河谷北上;高纬度高海拔地区长冬无夏,低热河谷长夏无冬。
  此外,干湿季分明,年均降水量约1100毫米,5~10月为雨季,降水丰沛,几乎集中了全年降水的85~90%;11月~翌年4月为干季,降水少,晴天多,日照充足。
  由于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干旱、洪涝和低温、霜冻、冰雹、风灾等自然灾害几乎每年都有发生。
  
  水文 境内河流具季风性山区河流特点,水位季节变化大,水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
  受山脉走向控制,滇西北地区怒江、澜沧江、金沙江顺地势自北向南平行流动,其间最近处相隔仅76公里,向南渐疏展。
  金沙江流至丽江石鼓附近突然折向东流,怒江和澜沧江流至北纬25°附近呈辐射状散开,以形似扫帚而称“帚形”水系。
  本省河流分属伊洛瓦底江、怒江、澜沧江、金沙江、元江和南盘江6大水系,分别注入印度洋和太平洋。
  受巨大断裂影响,省境呈南北向条状分布的断层湖多达40余个,如滇池、洱海、抚仙湖、程海、泸沽湖等。
  
  动植物与土壤 云南处于泛北极植物区系和古热带植物区系交汇地带,植物组成成分从南到北依次有热带雨林、季雨林、热带稀树草原旱生植被;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混交林和针叶林;温带、寒温带针叶林等。
  动物基本属中国西南区系和华南区系,大部分地区与中国东南部季风区耐温动物群种相同,滇西北则与青藏高原耐寒动物群相似,南部边缘则多栖息中南半岛的动物群种。
  
  本省高等植物,已发现的有274科2076属1.8万种(包括蕨类植物),约占全国一半,为全国植物种类最丰富省份,素有“植物王国”之称。
  云南亦为中国重点林区之一,森林覆被率为24.9%。
  总蓄积量13亿立方米,仅次于黑、藏,居全国第3位。
  树种以针叶林为主,有云南松、思茅松、云杉、冷杉等。
  阔叶树用材林以壳斗科占优势,地区分布以滇西北最集中。
  滇南一带还有众多被称为“活化石”的第三纪古老树种,如本兰科的木莲、拟含笑、黄缅桂、龙脑香科的东京龙脑香、毛坡垒;裸子植物的苏铁、倪藤及树蕨等。
  花卉资源亦具特色,报春、杜鹃、兰花、山茶、玉兰等均为名花,尤以山茶花为最,有“云南山茶甲天下”之誉。
  云南中药资源共达5050种。
  动物种类亦为全国之冠。
  淡水鱼类366种,约占全国种类总数的45.8%;两栖类92种,约占43.8%;爬行类145种;占45.6%,鸟类776种,占65.4%;哺乳类259种,占55.1%。
  不仅种类多,且多珍贵稀有种,列为国家保护的动物种类中,几乎占半数。
  如横断山地中所产的滇金丝猴,在世界灵长类中仅见于本省。
  此外,亚洲象、野牛、白掌长臂猿、白颊长臂猿、白眉长臂猿、平顶猴、扭角羚、灰头鹦鹉、大绯胸鹦鹉及近年在高黎贡山发现的黑麝和斑羚,在中国均仅见于本省。
  
  全省大部分地区山川相间,垂直高差大,一般约1000~1500米以上,金沙江虎跳峡谷底海拔1800米,峡谷两侧的玉龙雪山和哈巴雪山与之高差竟达3000米以上。
  每一区域从山麓到山顶均可划出几个不同的气候类型,通常以“山高一丈,大不一样”、“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来形容。
  气候的垂直变化又导致土壤、植被的垂直分布。
  如哀牢山从东坡海拔500余米的元江谷地到海拔3165.9米的主峰,相对高差2600余米,垂直带谱为:①海拔500~1000米为南亚热带半干旱气候型,元江河谷灌丛草坡下分布有燥红土。
  ②1000~1600米为南亚热带半湿润气候型,中山下部思茅松、常绿阔叶林及针阔叶混交林下为赤红壤带。
  ③1600~1900米为中亚热带半湿润气候型,中山灌丛草坡分布有红壤。
  ④1600~2米为中亚热带半湿润气候型和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型,中山中下部云南松及针阔叶混交林下分布有黄红壤。
  ⑤2000~2700米为北亚热带及暖温带湿润气候型,中山中上部常绿阔叶林及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下分布有黄棕壤。
  ⑥2700~3000米为暖温带湿润气候,中山上部铁杉林、针阔叶混交林下分布有棕壤。
  ⑦3000米以上为暖温带湿润气候,亚高山灌丛草甸植被下为棕毡土。
  但云南西部地区存在植被倒置现象,如西双版纳景洪勐龙坝低盆地边缘分布有热带季节性雨林,中间700~1300米坡面则分布有南亚热带常绿栎类混交林带;但至南糯山或勐养困满1300多米又重复出现热带雨林树种。
  这一现象与西部地区常有逆温存在有关,对于向海拔较高地区发展热带作物非常有利。
  
  自然地理区 在中国综合自然区划中,云南省境分属3个自然地理区:
  藏东川西切割山地针叶林、高山草甸区 省境西北属此区,范围不大,属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地形高差悬殊,植被、土壤均呈明显垂直分布。
  
  中亚热带云南高原常绿阔叶林区 省境主体属此区,以高原湖盆为主,地貌类型多样,属高原型季风气候,植被类型丰富。
  可分为3个亚区:小江断裂以东为滇东喀斯特高原亚区,干旱为主要不利自然因素;横断山平行岭谷亚区,点苍山、哀牢山以西,高山深谷平行排列,气候、土壤、植被均呈明显垂直变化;两者之间为滇中、川西南高原湖盆亚区,高原面完整,起伏和缓,气候四季如春,农业基础较好。
  
  滇南热带季雨林区为中国热带的向西延伸,土地利用需强调防止水土流失的各种措施。
  可分为滇南低热河谷、滇西南高原宽谷及滇东南喀斯特高原等3亚区。
  
  发展简史
  云南禄丰腊玛古猿、元谋猿人及开远古猿等化石的发现,说明云南是人类起源的重要区域之一。
  大量新石器文化遗址的发现,则充分说明远古时期云南居民的多样性。
  元谋县大墩子新石器文化遗址则说明其时(约公元前1260)已形成较大的村落多座,生产上以农业为主,手工业亦开始发展。
  公元前3世纪的战国时期,楚将庄?率众入滇,征服了滇池地区的“靡莫之属”各部落,建立滇王国,带来先进文化和生产技术,形成了很多村镇,先民不仅耕田,纺织,渔猎,又制造了精美青铜器。
  郡县设置始于秦,公元前109年,西汉建益州郡,治所设于滇池县(今晋宁县),领27县,连同稍早建立的牂牁郡、犍为郡和越巂郡的一部分,即为现今云南省的大部分地区。
  移民屯田,修水利,筑道路,发展农业生产。
  东汉末年(220),于今大理、保山地区建立益州西部属国,又合并哀牢夷地区建永昌郡。
  其时已种植稻谷,养蚕植棉,开采矿产,并开始与东南亚、南亚及西方各国进行经济、文化交流,与西北的丝绸之路同属中国古代重要的对外交通大道。
三国时代,云南隶属于蜀国,设降都督,统七郡,在今云南省有建宁、云南、永昌、兴古(称南中四郡)、朱提五郡。
  诸葛亮平定南中,采取“和抚”及“劝农业”政策,收到良好效果,南方安定,生产发展。
  史载南中“军资所出,国以富强”。
  西晋因之,设宁州刺史以统七郡。
  唐宋时期,云南地方政权“南诏”和“大理”兴起,政治中心在洱海地区,建都太和城,即今大理市。
  势力扩至滇池地区,建拓东城,宋大理时称鄯阐城。
  这一期间,境内的少数民族地区得到迅速开发,洱海和滇池地区的农业生产达到了“与中夏(中原)同”的水平,从成都掠来大批“子女工匠”后,手工业得到发展,不仅能织绫罗,金、银、铜、铁等手工艺品也开始出现,建筑、雕刻、绘画成效显著。
  故云南文物古迹很多,如大理崇圣寺三塔、蛇骨塔、昆明地藏寺经幢、剑川石钟山石窟均代表了唐宋时期的文化艺术水平。
  元设云南行中书省,治所又迁到今昆明,此后“云南”正式成为省级区划的名称,辖区远较今云南省为大。
  明时将今昭通地区改隶四川。
  清初又将昭通府、东川府划归云南。
  明清以后均称云南省。
  
  人文概况
  人口 云南省人口3697.2 610万。
  具有人口增长速度快、农业人口比重大、分布不均匀、少数民族多的特点。
  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5.28%。
  全省平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94人,分布极不均匀,中部、东部人口较密,密度多在200人以上,滇西北及南部边缘地区人口稀少,如迪庆州每平方公里不足12人,德钦县仅7人;同一地区人口又主要集中在坝区及河谷地区,山区居民稀少。
  如昆明市人口平均密度约211人,但城区人口密度却高达2.5万人。
  
  民族 云南是中国民族最多省份。
  除汉族外,有彝、白、哈尼、壮、傣、苗、傈僳、回、拉祜、佤、纳西、瑶、藏、景颇、布朗、普米、怒、阿昌、德昂、基诺、水、蒙古、布依、独龙等24个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人口约1110.9万,占全省总人口的32.1%。
  其中有14个民族的全部或绝大部分均居于省境。
  人口超过10万的有回、苗、彝、壮、瑶、白、哈尼、傣、傈僳、佤、拉祜、纳西、景颇和藏族,其中彝族人口最多,占云南总人口的10.39%,集中分布在楚雄彝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哀牢山区及滇西北小凉山一带海拔2000~2500米的山区或半山区,主要从事农牧业。
  白族历史悠久,文化较发达,80%以上聚居在大理白族自治州,主要从事农业。
  傣族主要分布在南部的河谷平坝地区,以种植稻谷和热带经济作物为主。
  其他民族多以大分散小聚居的形式广布于省内各地,但以边疆和山区居多。
  在3000多公里的边境线上,即分布有傣、景颇、壮、佤、布朗、拉祜等10多个民族。
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省实行了民族团结、平等的政策,先后在各民族聚居区建立民族自治州和县,是全国民族自治地方最多的一个省。
  
  经济概况 云南地处边陲,1949年前,与内地联系困难;农业生产落后,山区、边疆扣少数民族地区刀耕火种,广种薄收现象极为普遍;工业基础较差,连手工业都很少。
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大力发展农业的同时,随着境内丰富的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贵昆、成昆等铁路干线和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的修建,云南工业发展迅速,同省内外的联系也日益密切。
  
  农业 云南全境为“九分山和原,一分坝和水”。
  农业生产深受自然条件的制约和影响,水热条件随海拔不同而异,具有突出的“立体农业”特点,地区差异显著。
  农业中以种植业占主要地位,兼有农区和林牧区畜牧业特色。
  
  本省耕地仅277万多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但种植业产值却占农业总产值一半以上。
  林地和荒山荒地虽占土地总面积的70%左右,但林、牧业产值却仅占农业总产值的1/3左右。
  耕地利用不尽充分,平均复种指数仅为145%。
  在耕地总面积中,水田约占35.6%,旱地占64.4%。
  其中,1/3耕地集中于平坦的坝区,以水田为主;2/3散布于起伏的山区,以旱地居多,且多为坡耕地。
  
  ①种植业以水稻、玉米、小麦和豆类、薯类等粮食作物为主,播种面积约占作物总播种面积的4/5以上。
  其中水稻最多,集中于中、南部热带和亚热带坝区。
  大致海拔1750米以下及南部低纬地区以籼稻为主,1750~2000米为籼粳交错区,2000米以上则为粳稻区。
  玉米全省各县、市均有种植,主要集中分布于1000~2000米山区,坝区较少,其垂直分布上限达2900米左右。
  其中,以滇东北种植较多,滇东南、滇西北次之,滇西南较少。
  小麦垂直分布范围广,300~3000米地区均能种植,但以1000~2500米地区为集中。
  除滇西北高寒的中甸、维西有少量春小麦外,基本均为冬小麦区。
  
  ②经济作物主要有甘蔗、烤烟、茶叶等,此外,还有紫胶和橡胶。
  甘蔗主要产于南盘江、元江、怒江、金沙江、龙川江、大盈江及澜沧江等河谷地带,甘蔗和蔗糖产量在全国均名列前茅。
  烤烟主要集中于滇中高原的曲靖、玉溪、昭通等地区和楚雄州,种植面积和产量仅次于河南,居中国第2位,是中国“云烟”重要产区。
  茶叶产量居中国第6位,以大叶茶为云南特有品种。
  紫胶产量占全国80%以上,大部分出口。
  此外盛产三七、天麻、当归、虫草、杜仲、砂仁、萝芙木、美登木等多种名贵药材。
  省内盛产多种水果,以宝珠梨、雪梨、“象牙芒果”、石榴等著名。
  
  ③云南牲畜有黄牛、水牛、马、驴、骡、猪、绵羊、山羊、兔,高寒山区有牦牛和犏牛。
  农区畜牧业以生猪饲养为大宗,其次为黄牛、水牛、绵羊、山羊及鸡、鸭、鹅等家禽。
  其中,坝区以厩养为主,山区则以小群放牧居多。
  林牧区分布海拔较高,其畜牧业比重高于农区,以定居放牧为其经营特点。
  牲畜以绵羊、马、山羊、黄牛比重较大,水牛与猪比重较小。
  牦牛和犏牛则为滇西北高寒山区所特有。
  
  ④林业为本省一大优势,但产值仍较低。
  云南有林地面积953万多公顷,约占全国森林面积的8%,占全省土地面积的24.9%。
  森林总蓄积量约9.88亿立方米,仅次于黑、藏、川,居全国第四位。
  但产值仅占农业总产值的9.28%。
  其中,用材林约占有林地面积的4/5和森林总蓄积量的3/4。
  用材林资源分布以滇西北最为集中,是云南省目前重点开发的林区,也是中国重要林业基地之一。
  以经济价值高、材质优良的冷、云杉为主,铁杉、落叶松、高山松、桦木、高山栎等树种混生其间,省境南部出产多种珍贵热带林木。
  林副产品主要有松香、栲胶、紫胶、栓皮、木耳、香菌等。
  经济林分布以滇东南、滇东北和滇西较多,而林副产品则集中于滇中和滇西南。
  
  ⑤渔业是农业中的薄弱环节。
  全省现有水域28万公顷,养殖水面5.17万公顷,占可养水面的30%,年总产量仅3万余吨,主要产于湖泊。
  
  农业区 云南农业生产垂直差异较大,以滇西横断山区为例:①海拔750米以下为热带作物带。
  ②750~1300米为双季稻加冬作一年三熟带。
  ③1300~1750米为籼稻冬作两年五熟带。
  ④1750~2000米为籼粳交错加冬作一年两熟带。
  ⑤2000~2米为粳稻加冬作一年两熟带。
  ⑥2~2800米为两年三熟带。
  ⑦再向上是耐寒作物一年一熟带。
  ⑧3600米为农作物种植上限。
  ⑨0米为森林分布上限。
  ⑩4500米以上为永久积雪的高山冰漠带。
  
  其次,本省农业生产地域性特征突出,地区差异大。
  南部河谷地区作物一年三熟,以水稻、旱谷为主,适宜橡胶、可可、咖啡等热带作物及南药的生长,为中国橡胶基地和适宜发展热带林木地区。
  往北海拔稍高地区,粮食作物两年五熟,为甘蔗、茶叶、紫胶产地。
  甘蔗产量以德宏、保山、红河3地、州最多,占全省58%;茶叶以临沧地区、保山、思茅、西双版纳为主,4地、州总产量占全省80%;紫胶主要产于思茅、临沧,产量约占全省80%以上。
  滇中高原地区坝子多,耕地集中,水利条件好,复种指数约可达160%,为全省粮食、烤烟和油菜主要产区,如曲靖、玉溪两地区的烤烟产量几占全省总产的46%,油菜籽占34%。
  滇东北的昭通、东川等地(市)是玉米、马铃薯、烤烟、油菜产区;生漆、乌桕、油桐发展潜力很大;苹果、柑橘产量居全省前列。
  柑橘主要产于金沙江河谷地区,可发展为外贸水果基地。
  滇西北高海拔地区,作物一年一熟,粮食以青稞,薯类为主,是省内唯一以云杉、冷杉林为主的大面积高山针叶林区,也是绵羊、丽江马、牦牛产区和省境重要药材产地。
  
  根据以上特点,本省可分为以下7农业区:①滇中粮、油、烟、经济林区;②滇西粮、蔗、林、牧区;③滇东南蔗、粮、林、牧区;④滇西南茶、紫胶、蔗、林、牧区;⑤南部边缘热作、热林、蔗、茶区;⑥滇东北经济林、旱粮、油、烟区;⑦滇西北林、牧、药材区。
  
  工业 云南1949年工业产值仅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6.7%,到1990年则已占62%,初步形成包括冶金、机械、煤炭、电力、化工、食品、纺织等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发挥了本省的食品、有色金属、磷矿石、水能等的资源优势。
  
  在中国已发现的150余种有用矿产中,云南占有134种,其中58种矿产保有储量居中国前10位。
  锡矿储量占中国1/3,居第2位;铅、锌和锗储量居中国第1位,镍居第2位,铜居第3位;磷矿石储量亦居中国首位;并有丰富的岩盐、石膏等重要化工原料及石棉、石英砂、高岭土、石灰岩、大理石等建筑材料。
  水力资源蕴藏量仅次于藏、川,可开发的水能占中国总量的20.5%,仅次于西藏;可能开发率为68.7%,居中国首位。
  且分布集中,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等干流约集中了全省水能资源的64%。
  煤的储量在长江以南各省中仅次于贵州,居中国第8位;地热资源丰富,温泉数量众多,几乎遍及各县。
  以滇西的中、高温温泉开发潜力较大,是滇西缺煤地区宝贵能源库。
  
  ①食品工业产值居各部门之首。
  卷烟、制糖、茶叶等在全国均占重要地位。
  卷烟生产能力1990年比1952年增长了223倍,调出省外卷烟占全国第1位,在国内外市场上均享有盛誉。
  其中玉溪卷烟质量居全省之冠,有“云烟之乡”之称。
  茶叶中,“滇红”、“普洱茶”、“沱茶”、“七子饼茶”等名茶远销东南亚、中东、欧美等地,成为本省出口数量大的主要商品,是中国出口茶叶重要基地。
  蔗糖总产量达51万吨,居中国第4位。
  此外,“云腿罐头”和“云南大头菜”等食品也驰名中外。
  
  ②冶金工业以有色金属的开采和冶炼为主,是中国有色金属重要生产基地。
  其中,个旧锡矿驰名世界,产量居全国第1位,享有“锡都”称誉;东川、易门、永胜为主要铜产地。
  东川铜矿所产的铜色泽如银,称“云铜”。
  兰坪铅锌矿储量大而集中,品位高而易开采,冶炼规模也较大,其次为会泽等地。
  钢铁工业中,以钢、生铁、钢材产量增长最快。
  其中优质和小型型材基本自给有余。
  安宁附近的昆明钢铁厂已发展成为包括采矿、炼铁、炼钢、轧钢等部门的中型钢铁联合企业。
  
  ③机械工业为本省新兴工业部门,已建成机床、电机、仪表、内燃机、矿山、冶金机械设备、轻工机械等部门。
  汽车工业从无到有,昆明、个旧、曲靖等地已能成批生产载重汽车和轻便车。
  昆明是全省机械工业中心。
  
  ④化学工业为本省发展最迅速的工业部门。
  
20世纪50年代以来,以年均递增16.3%的速度发展,产品已达150多种。
  尿素、硝铵、碳铵、氨水等产品除满足省内需要外,尚可支援全国。
  云南又是中国磷矿石主要产地,1990年产磷矿石485.73万吨。
  
  磷化工产品销往日本、马来西亚、澳大利亚、美国等。
  此外,硫磺、钾矿的开采和烧碱、化肥、农药、橡胶、油漆、合成树脂、塑料等生产也初具规模。
  
  ⑤纺织工业以少数民族特需纺织品发展较快,化学纤维也有很大发展。
80年代以来,纺织工业年均递增15%左右,产值增加了1倍多。
  
  ⑥电力工业发展潜力大。
1949年全省发电装机容量仅1.3万千瓦。
1955年起,先后修建了普坪村、阳宗海、宣威、以礼河等13座水力、火力发电厂。
1978年又实现滇南、滇中两大电网联网供电,形成以昆明为中心的全省电网。
  水力发电量已占全省年总发电量的60%以上。
  
  ⑦煤炭工业遍及全省,发展速度快。
  煤炭储量丰,品种全,分布较广,主要集中于滇东一带,有羊场、来宾、田坝、后所、小龙潭等省属大中型煤矿。
  全省已有112县市建立国营煤矿72座,小煤窑3792座。
1990年原煤产量2227万吨,除供省内所需外,尚有部分支援省外。
  
  ⑧手工业是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工业部门,主要有大理石制品、建水陶器、永胜瓷器、腾冲玉雕等。
  
  交通运输 20世纪50年代以前,全省仅有“滇越铁路”和矿山支线等窄轨铁路,公路交通运输落后。
50年代以来,随成昆、贵昆两条铁路干线的建成通车,铁路运输已成为省内交通运输的骨干,并与全国铁路网相通。
  昆明至南宁的铁路也正在建设中。
  同时,省内的昆(明)河(口)、蒙(自)宝(秀)铁路及东川、个旧、盘西、羊场等矿山支线和专用线也承担了省内运输任务。
  铁路通车里程已为1949年的2.6倍多。
  公路运输是云南主要的运输方式,公路干线以昆明、下关为中心,主要有昆明—畹町、昆明—打洛、昆明—那发等公路干线以及与邻省(区)衔接的滇黔线、滇桂线、滇川线和滇藏线等,公路总长达8万多公里。
  民用航空运输以昆明为中心,可通北京、上海、广州、成都、重庆、西安、武汉、贵阳、南宁、桂林、香港和省内的芒市、景洪等地,并新辟昆明到仰光、曼谷、万象的国际航线。
1990年10月中国船只首次沿澜沧江—湄公河开通了由云南抵达老挝首都万象的河运航线。
  
  (陈永森王霞斐)
  云台山 江苏省连云港市郊著名风景旅游地。
  位于连云港市南郊,是锦屏山、前云台山、中云台山、后云台山和鹰游山等互不连续、略具单面山构造的一系列断块山总称。
  山体主要由前震旦纪变质岩系构成。
  前云台山主峰玉女峰海拔625.4米,是江苏省最高点。
  第四纪最后一次海侵时,除锦屏山外,其余均为海中岛屿,古称郁洲山或苍梧山。
1128年黄河夺淮入海后,滨海平原淤涨,至1711年前云台山首先与大陆相连成为陆岛,1855年黄河北徙前后,中云台山和后云台山亦相继并入大陆,现仅存鹰游山仍孤悬海中,形成东西连岛。
  后云台山与东西连岛间的鹰游门海面,即为著名的连云港所在地。
  云台山已辟为自然保护区。
  锦屏山以产磷灰石著名。
  前、后云台山多奇峰异石,如玉女峰、文笔峰、猴嘴、虎口岭等,尤以花果山、水帘洞著名。
  唐、宋、明、清诸代先后筑塔建庙,并有名人题名勒石多处,曲洞幽深,花果飘香,有“东海胜景”之誉。
  
  (单树模)
  云雾山 新兴江、罗定江、漠阳江的分水岭。
  位于广东省西部,绵延于云浮、新兴、阳春、信宜、高州等县之间。
  云雾山具有断块山性质,是数列呈东北至西南走向的山地的总称。
  各列山地都有许多小河造成的深谷和多级瀑布,水力资源丰富。
  山地高度一般为300~800米,最高峰大田顶位于信宜县南部,海拔1704米。
  山地中有许多狭长谷地和石灰岩溶蚀盆地。
  谷地亦沿构造线呈东北—西南向伸延,长10公里左右,宽约0.5~1公里。
  盆地中有一系列喀斯特残丘地形。
  云雾山年降水量约1500毫米,湿度大。
  河流水量丰富,多深谷,并多直角拐弯。
  山上有松、杉、竹林,也产茶叶等。
  
  (魏清泉)
  云雾山自然保护区 中国第2个草原保护区。
  属黄土高原长芒草群系保留较好的典型地区,对开展草原生态系统的定位研究,探索草原、畜牧、水土保持间的关系有重要科研价值。
  位于宁夏固原县东北,为中温带半干旱黄土丘陵低山区。
  已划定自然保护区面积1300公顷。
  海拔多在1800~1900米,顶峰2148米。
  年均温6℃,年降水量约350~毫米,土壤主要为淡黑垆土。
  有种子植物181种,其中草本植物140多种,包括饲用植物110种,药用植物41种;脊椎动物80种。
  共有典型草原、草甸草原、荒漠草原、中生落叶阔叶灌丛和耐旱落叶灌丛等5个植被亚型,11个重要群系。
  其中以典型草原的长芒草群系占优势,为黄土高原丛生禾草草原的代表类型。
  其次为百里香、铁杆蒿、茭蒿、委陵菜等。
  经几年来的保护,草场生产力已由亩产鲜草100~150千克提高到~600千克,是良好的常年牧场。
  
  (汪一鸣 蓝慧珠)
  运城市 山西省运城地区辖市和行署驻地,山西省西南部交通中心。
  面积1237平方公里,人口49.22万。
  春秋时属晋,为苦城,战国名盐氏,汉称司盐城,以后历代都设盐运使。
  元建凤凰城,后称运城,属安邑县。
1958年安邑县与解县和虞乡县各一部分合并为运城县。
1983年改县为市。
  运城市南有盐池(见运城盐池),是发展化学工业的基础。
  此外有农机、电力、纺织、机械、化肥、水泥等工业部门。
  作物以小麦、棉花为主,干鲜果有苹果、柿、桃,相城一带的相枣,清代列入贡品。
  解州西门外关帝庙,初建于隋,宋重建,明增修,殿宇雄伟。
  同蒲铁路经过本市。
  有公路与运城地区各县联系。
  
  (萧树文)
  运城盐池 山西省最大咸水湖,以盛产盐、芒硝而著名。
  位于运城市解州东,一名解池。
  其东有鸭子池、汤里滩,西有硝池等。
  池滩原为一体,后因环境变迁和修堤筑埝而被隔开。
  盐池长25~30公里,宽3~5公里,面积约130平方公里。
  池水深4~5米,水色银白,故又有“银湖”之称。
  盐池南为断块隆起的中等山,北隔涑水平原与峨眉台地相望。
  运城盐池是受地质构造控制的残留湖,前身是三门湖,储盐丰富与中新世海侵有关。
  后来在干旱环境下,水分强烈蒸发,形成现今之盐池。
  产盐已有0余年历史,汉以前是采集天然结晶盐,以后用垦畦浇晒法。
  为避免洪水对盐池的威胁,历代修有姚暹渠、长堤、堤堰和护池滩地等。
1949年以来,除整修原有防护设施外,还兴建了西防汛工程,从而保证了汛期安全生产,并已实现全年生产,将单纯产盐变成生产多种化工原料的综合企业。
  出产无水芒硝、硫化碱、纯碱等30余种产品。
  
  (萧树文)
  运河镇 京杭运河沿线最大煤港。
  
  位于江苏省邳县东部,地当京杭运河与陇海铁路交叉处。
  人口3·14万。
  原为京杭运河东岸荒村,名大榆树。
1925年铁路建成后名运河站,成为邳县水陆交通中心。
1954年邳县人民政府迁此,改称运河镇。
  在运河沿岸筑有煤炭转运码头,徐州所产煤炭多经此装船南运。
  邳县的水泥、化肥、造船、轴承、农机、缫丝、食品加工等工厂都集中于此。
  有公路西通徐州,东抵连云港,南达睢宁,北至山东省临沂市。
  
  (单树模)
  ——
  且小知不及大知,固其宜也。
  
  ※ 来源:·水木社区 newsmth.net·FROM: 211.151.248.62
  令狐冲精华区搜索引擎范围全站Geography版

精华区文章阅读茶郁江水系图 提供水系形状文档免费下载,摘要:1、树枝状水系 干支流呈树枝如西江上游接纳柳江、郁江、桂江等支流搜索。

茶郁江水系图

支持原创,感谢原作者,当前文章内容由茶友提供让茶友参考之用,如需删除请随时联系我哩

贵州山脉水系 郁江

贵州山脉水系

茶西江水系斜贯北境,川黔要隘娄山关海拔1444米;南部苗岭横亘,主峰雷公山海拔2178米;东北境有武陵山,由湘蜿蜒...
    • 郁江 郁江 4

      精华区文章阅读